大同"破门亮灯"事件新进展:纪检介入调查人民网犀利点评!

乐之说课程文化 2025-02-09 03:01:35

2月7日,山西大同"破门亮灯"事件迎来关键进展——平城区纪检部门正式介入调查。这场因"春节亮化工程"引发的争议,正撕开基层治理中"一刀切"作风的伤疤。

商户遭遇:木楼亮灯17天,门锁被撬

时间倒回至除夕前一周,大同鼓楼东街商户岳先生接到社区通知:从除夕到正月十五连续17天,商铺内外灯光需彻夜长明。

而经营仿古木结构店铺的他算了一笔账:"明线电路安全隐患大,一个月电费至少3000元。"尽管配合开启了门头灯和户外灯,但为省电,他还是选择关闭了室内灯。

让其万万没想到的是,2月4日凌晨,店员发现店铺门锁被撬,室内灯遭强行打开。而他查看监控发现了端倪,原来是一些执法人员“别门撬锁”,进入门店内开的灯。

让岳先生无法理解的是,找了相关单位,没有一个说法,给出的回答更像是踢皮球。因此,他就把当天的视频发布到网络上,因而引起热议。

争议焦点:97%配合率背后的3%代价

平城区古城街道办出示的《亮化倡议书》显示,要求商户从1月27日至2月12日,每天18小时亮灯。

社区工作人员称"97%商户配合",但岳先生质问:"难道3%不配合就该被破门?"更令人震惊的是,商户们反映此前已有"前科"——街道曾连夜拆除整条街广告牌,岳先生新装2万元的灯箱半年就被毁。

因此,这种一刀切式的工作方式,让这些商户不理解的同时,也非常苦恼。不让装广告牌的是他们,就因为过年了,要让整座城市灯火通明显得好看,让亮灯的又是他们。

其实过年期间搞“亮化”工程,也不是不好,但既然是倡议书,是不是就应该自愿?

官方回应VS舆论风暴

事件曝光后,古城街道办于2月7日致歉,承认"工作方式简单粗暴";大同市政府表态"高度重视"。但人民网犀利点评:"破门而入不仅砸了门锁,更砸碎了政府公信力",直指"道歉不是终点",强调"治国莫先于公,执法须遵于法"。

人民网的点评不可谓不犀利,用了“急于求成”,“简单粗暴”“服务意识淡薄”的评语,这样的评价,我相信古城相关责任人看了之后会如芒刺背吧?

深层矛盾:政绩工程与民生成本的撕裂

商户电费单据显示,单店春节亮灯成本超5000元,而鼓楼东街多为小微商户。人民网评论指出:“当‘节日氛围’变成强制摊派,当‘城市形象’碾压个体权益,这样的亮化工程反而让民心暗了。”

目前纪检部门正核查三大核心问题:

1、强拆广告牌是否合法;

2、破门行为责任归属;

3、亮化工程决策流程。

这场"灯光下的阴影"暴露出基层治理的硬伤。正如涉事商户所言:"我们愿意为城市添彩,但能不能别总用铁锤说话?"事件最终处理结果,将成为检验地方政府法治思维的试金石。

就如新京报援引人民网评论的那样:未经允许破门而入,“破”碎了当地政府形象…

政府形象在人民眼里应该是“守护神”的角色,虽说人无完人,而古城街道“亮灯破门”事件虽然只是个例,但像这种涉及到政府形象的事情,连个例都不允许出现。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