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刚才看到这条消息,我在想:看来美方是真没办法了,规定宣布仅仅一天就改了主意,这不是打脸自己吗?
当地时间2月5日,美国邮政(USPS)宣布:恢复接收来自中国内地和香港的入境包裹。
这一决定距离其前一日(2月4日)发布的“暂停接收通知”仅隔不到24小时,被外界戏称为“一日闹剧”。值得注意的是,美国邮政两次公告均强调,暂停和恢复措施仅针对包裹,信件和平件运输始终未受影响。
我个人认为:这一日,闹剧也说明美方确实没有办法,如果有办法,也不至于这样打自己脸!
您说是吧?

---
事件回顾:暂停与特朗普关税新政同步
此次风波始于2月4日特朗普政府生效的关税新政。根据该政策,所有从中国出口至美国的商品不再享受“低值免税”(de minimis)优惠,即价值低于800美元的包裹需缴纳关税,并需完成复杂报关流程。新政实施后,美国邮政随即宣布暂停接收来自中国内地和香港的包裹,理由虽未明确说明,但多方分析认为:其目的是配合关税政策调整,避免清关流程混乱导致的货物积压。
然而,让很多人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一暂停仅维持了不到一天。2月5日,美国邮政在未解释原因的情况下宣布“恢复接收包裹”。
我用“朝令夕改”来形容美国此举,没毛病吧?自己头一天说的话,第二天就收回来,自己打自己脸不说,直接成了笑话!
有专家指出:此举暴露了美国政策执行的前后矛盾,也反映了其内部对关税新政实际影响的预判不足。
---

不过,美方2月4日“宣布暂停”政策后,影响,“象征性大于实质”,但成本压力骤增,但主要的影响是哪方面呢?
1.对跨境电商的短期冲击
暂停政策一度引发市场对Shein、Temu等依赖中国直邮的跨境电商平台的担忧。不过,由于美国约90%的跨境包裹通过顺丰、UPS等私营物流商运输,美国邮政的举措实际影响有限。
2. 物流成本攀升
关税新政导致清关成本上涨。例如,物流服务商“云途物流”自2月5日起加收每票20元的报关手续费。此外,中国物流股如东航物流当日跌幅达10.01%,反映出市场对政策不确定性的焦虑。
3. 美国消费者“钱包受创”
俄罗斯学者古谢夫指出,美国消费者习惯通过低价中国商品满足日常需求,关税增加和物流波动将直接推高其生活成本。
---
各方态度:中方强硬回应,美方政策遭质疑
- 中方立场: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2月5日的记者会上表示,中方敦促美方停止将经贸问题政治化,并强调将“坚决维护中国企业合法权益”。
- 美方争议:辽宁大学学者吕超认为,美国邮政的反复行为是特朗普政府“对华贸易战”的延续,意在通过关税施压中国,但仓促决策暴露了其政策工具化的局限性。
- 国际舆论:分析普遍认为,美国此举更多是象征性姿态,实际难以撼动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反而可能削弱美国自身的物流公信力。
---
美方为何“朝令夕改”?

三大原因浮现:
1. 政策执行的实际困境
美国邮政暂停包裹接收后,私营物流商仍正常运作,导致政策效果大打折扣。加之新政要求复杂的报关流程,美国邮政可能因缺乏操作细则而被迫恢复服务。
2. 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压力
关税新政直接推高美国消费者成本,可能引发社会不满。同时,中国跨境电商企业已通过第三方物流绕开限制,削弱了美国政策的威慑力。
3.中方的反制预期
中方明确表态将采取“必要措施”维护企业利益,美方或担忧中方在贸易、投资等领域的反制措施,因而选择快速回调政策。
---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美国邮政的“一日政策”如同一面镜子,既照见了特朗普政府对华强硬策略的混乱,也折射出全球化背景下“单边主义”措施的无力。这场闹剧的背后,是美方在经贸博弈中“进退两难”的真实写照——既想施压中国,又难以承受自身社会的反噬。而中方的冷静回应与市场韧性,则为这场博弈增添了更多耐人寻味的注脚。
当然啦,特朗普上任才一个月,站在他的立场来说,确实做了不少事,现在看来,他和拜登比,似乎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因此,我们还得努力,努力做好自己,只有准备充足了。在面对暴风雨的时候才会临危不惧,其他的别多想了。
您说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