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清军入关时,旗人总人数在300万左右,而汉族人数有三亿,足足是满旗的100倍。
人数差距如此之大,那为什么这3亿汉人被满清300万八旗统治了整整276年,却没有选择站出来反抗?
自从秦始皇统一我国后,中原地区彻底成了汉人的生活领地。当然,还有极少一部分的少数民族在内。
不论当时的秦朝还是后来的大汉王朝,他们都曾致力于抵挡外面的游牧民族,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匈奴。
这些游牧民族的群众非常渴望中原美丽富饶的生活,因为塞外的自然环境不适合农作物生长。
这就导致他们经常需要搬家,每天穷得只能吃肉,像蔬菜、水果什么的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珍贵的存在。
也不是说汉族有多么霸道,要是游牧民族来到中原后能和平相处也行,但他们的性格普遍比较暴躁,骨子里刻着贪婪和野蛮。
所以那时候汉族和游牧民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烈,那这样的话,就只能将他们赶出去了,就这样一直到了西晋时期。
哪怕是非常混乱的三国时期,游牧民族依旧是未能入主中原,不过很快,巨丑无比的贾南风给了他们这个机会。
在贾南风的带领下,西晋出现了著名的“八王之乱”。这时候游牧民族看到了机会,于是便有了后来著名的“五胡乱华”。
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游牧民族开始了在中原的生活。在隋唐时期他们又被赶了出去,不过后来出现了一个由游牧民族建立的强大封建王朝,也就是元朝。
元朝的统治却越来越差劲,到最后大家连饭都吃不饱了,于是便有了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明朝。
明朝最后是被满族给灭了,也就是之前的女真族。
从这几次王朝更替我们不难看出,那些游牧民族的实力有了很大提升,这主要与他们平时的生活有关。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观察过如今的蒙古壮汉,他们个个身材高大而且有着许多发达的肌肉,是许多男性梦寐以求的完美身材。
据说他们一天三顿不是羊肉就是牛肉,再加上他们平常喜欢骑马射箭,完美身材大概就是这么来的。
当然了,如今的蒙古朋友还能吃上蔬菜、水果等,像之前汉族统一中原的时候,这些都是很难吃到的。
由于每天吃肉且要训练,他们的身体素质越来越高。著名的蒙古骑兵,一眼望去全是一米八以上的壮汉。
而汉人不论身高还是体型,一般都很难占据优势。
所以明朝灭亡后,许多汉人意识到:“游牧民族是真的变强了,敌我实力差距太悬殊了!”
既然这样,那还不如活着保留实力呢。等清朝哪天不行了,再趁“他”病要“他”命,所以汉人不反抗的第一个原因就是:真的打不过。
然后第二个原因就是清政府并没有歧视汉人,这也算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清军入关后,历代皇帝并没有因为自己是满族人,而瞧不起之前统治中原的汉族人,这一点难得可贵。
成功者不嘲讽失败者,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品质。
顺治帝改元的那年,清军入关并定都北京城。不论是多尔衮摄政的时候,还是后来顺治帝亲政,他们对汉人都挺不错的,比如减免赋税和徭役,大大减轻农民生活压力。
我们都知道清军入关前有独属于他们自己的八旗制度,刚开始的时候八旗成员大多是满族人,后来许多汉人和蒙古人也加入了进来。
当初皇太极在位的时候,他就非常重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为缓和这种矛盾,后来出现了八旗汉军和八旗蒙古。
然后再加上八旗满洲,这便是当时清军八旗的最主要的三部分。
皇太极之所以把汉人和蒙古人加进来,除了缓和民族矛盾外,他还看重蒙古的战斗力,以及汉人的人数。可以说,蒙古人与汉人一个是质量,一个是数量,两者结合天下无敌。
除此之外,皇太极那时候还有规定,但凡是那些主动投降的汉族官员,比如一品官,会赐给他们一个满清贵族的媳妇,而且还有封地和大量金银珠宝。
即便是那些普通士兵投降了,也会给他们安排满族媳妇,比如那些寡妇,也会给他们一些土地和钱财。
在皇太极政策的影响下,许多汉人纷纷选择与满族联姻。
清军入关后,清朝皇室成员和那些贵族们,他们大规模开始了与汉人联姻。不过清朝皇室有这样一条规定:“皇后必须得是满族人”,也就是说,汉人没法当上皇后。
不过这并没有什么太大影响,毕竟皇帝是满族人,人家娶一个满族女子作为正室的确是应该的,人不能忘本嘛!
也正是因为有着许多非常诱人的政策,所以清军入关前,许多汉人就已经提前接受了满清的统治。
虽然说这种方法总感觉哪里怪怪的,但的确很大程度上缓和了民族矛盾,为大清的和平稳定发展打下了基础。
后来的皇帝们对于这些祖宗留下来的政策并没有进行过多更改,所以时间越长,汉人反抗的想法就没有那么强烈了。毕竟满清开始与汉人联姻的时候,满清就已经赢了。
接着第三个原因是允许汉人参政议政,这也可以说是满清不歧视汉人的一个体现。
在之前五胡乱华的时候,汉人别说和游牧民族联姻了,能活下来就算是奇迹。
当时只要是游牧民族经过的地方,各处都是寸草不生。只要看见汉人,游牧民族就会将他们统统杀了,那时候也成了汉人人数最少的时期。
连活着的机会都没有,更别说其他权力了。
后来到了元朝的时候,政府对汉人官员的打击力度也是非常大。社会上到处存在着各种不公平的情况,不过到了清朝时期社会风气有了很大转变。
汉人可以和满人共同参加科举考试,而且大家考的知识都一样,不存在什么文化差异。
随着时间越来越长,通过科举的汉人人才也越来越多,由此朝堂上接连出现了许多汉人。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清朝后期,在朝堂里的官员汉人占据大多数。
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汉人普遍要比满人聪明,比如清朝末年的“中兴四大名臣”。不论是哪种说法的四人组,他们四人都是汉族人。
当然了,聪不聪明不是重点,最主要的是这样可以缓和民族矛盾。
当时清廷重用汉人官员还有一点原因是,汉人比满族人更懂得如何治理这个国家,这个是不得不承认的。
从秦朝到清朝,中原大部分时候都是由汉人统治,所以汉人的治理经验非常丰富,他们的确要比满人更加合适。
眼见着汉人将国家治理得越来越好,满清人一边忌惮,一边却不得不重用他们,因此,整个国家的大部分官员都是汉人,尤其是清朝末年的时候,这一点非常明显。
既然汉人在清朝这么受重视,而且各方面待遇也不错,那他们自然没有理由反抗。
汉人之所以不反抗的最后一个原因就是,满族人在逐渐汉化。
清朝刚开始的几位皇帝知道满清与汉人之间存在矛盾,双方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得有沟通的桥梁,于是清朝皇室开始带头学习汉人文化,比如学习汉语以及汉人的各种生活方式。
后来清朝皇室还明确规定:“所有满人弟子必须学习汉人文化。”这就是来自满清的格局,他们不仅没有强迫汉人学习满族文化,还主动学习对方文化,实在是值得敬佩。
受清朝皇室的影响,其他民族也纷纷开始主动学习汉人文化,比如蒙古人。
毫不夸张地说,汉人当时的地位几乎是与满人持平的。甚至从某些领域来说,他们还要比满人高上那么一截。
就拿康熙大帝时期的科举来说,某场考试的前三名一定没有满人,这是为何?因为前三名没有满人的名额,所以当时前三甲大部分时候都是汉人。
清朝入关后的一系列待遇,可以说比之前明朝的时候还要强。
毕竟明朝的时候大家都是汉人,不存在什么民族优越感,而后来的满清都快把汉人“宠”上天了,所以体验到民族优越感的汉人十分满足。
就拿当时汉人的生存环境来说,不能说他们想要什么就能有什么,最起码他们想要的清廷会尽力满足他们。
而且随着时间越来越长,满国文武百官基本都是汉人。与之前的明朝比,顶多就是“老板”的民族不一样了,其余的并没有什么差别。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并没有什么民族矛盾。只要双方的利益都得到了满足,那各民族之间的沟通就是零成本,这样一来,自然有利于各民族之间和谐发展。
在满清的政策下,各民族之间越来越和谐。虽然后来的大清朝出现了各种问题,不过他们在民族方面的政治手段,的确是有两把刷子的!
[得瑟]你下去问问你爷爷你太爷爷他们为什么会当汉奸卖国贼就知道为什么了
放屁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