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岁朱棣回到榆木川后随即暴亡,杨荣:将他封入桶内,秘密回京

念桃说历史 2024-06-21 11:49:35

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多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也在不断走向强化,明清时期是中央集权最为强化的时刻,大明朝也是由汉人所建立和掌握的最后一个政权,为了加强对权力的掌控,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惩治官员,目的就是让后代稳坐皇位。

他对外部因素的处理十分到位,忽略了内部因素的排除,太子朱标亡故后,朱元璋选择跳过自己的儿子们,将皇位传给孙子朱允炆,这自然会加深内部的矛盾,再加上朱允炆急功近利的削藩政策,燕王朱棣很快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皇位。

朱棣虽然有“篡位”的举动,但却是一位十分有作为的皇帝,除了编纂永乐大典之外,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战争之中,甚至在年过半百后还要远征蒙古等少数民族,只可惜在第五次讨伐途中就驾崩了。

在榆木川身亡的朱棣已经64岁,手下将领杨荣选择将他的遗体封入木桶之内,秘密送回京城。

朱棣的历史形象演变

从我国古代心照不宣的嫡长子继承制度来讨论,朱棣很难算是名正言顺的皇帝,因为他不是明太祖朱元璋钦定的皇位继承人,虽然建文帝朱允炆采取的削藩措施有些过激,但朱棣夺取侄子皇位的事实已经存在,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

所以历史上对朱棣存在许多继位正当性的质疑和抨击,甚至有学者直言他编纂永乐大典就是为了掩盖自己篡位行为的大逆不道,但不可否认的是朱棣的能力,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成功造反并登上皇位的藩王。

和年幼的建文帝相比,朱棣有出色的个人能力,明朝在他的手里的确出现了新的发展局面,但因为建文帝没有来得及施展自己的能力就失踪了,这让朱棣的人生又多了一丝曲折,所以他本身的人物形象是特别丰富的。

首先,拥有“大明战神”称号的朱棣最典型的一个形象就是“能征善战”,这里所指的是朱棣的三个人生阶段都十分能打仗,早在青年时期,朱棣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战斗力,当时他所跟随的乃是太子朱标,那个时候朱棣就对军事展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朱元璋见到之后,决定对朱棣的这一方面进行专门培养,便下令让他展开军事训练,对军队讲解军事理论,这可以算是对朱棣早期所进行的磨炼,这为他后来带兵打仗奠定了基础。

朱棣真正意义上的军事能力展现是在洪武二十三年的时候,这时的朱棣已经三十岁,他的人生正处于从青年向中年的过渡阶段,被朱元璋册封为燕王的朱棣不再纸上谈兵,而是在接到朱元璋的命令之后毅然决然地带兵北征。

这是朱棣第一次将自己的武学理论付诸实践,也从此开始了他戎马一生的“战斗生活”,然而此时的朱棣自然不会想到,多年以后的自己会以皇帝的身份死在冲锋的道路上。

中年时期的朱棣,强大的战争能力自然是体现在他争夺皇位的靖难之役上,此时的朱棣已经是一城府极深的藩王,当朱标去世,朱元璋将皇位跨代传给朱允炆的时候,朱棣就已经有所不满了,但他并没有着急动手,朱棣清楚年轻气盛的朱允炆一定会给他机会。

果不其然等来了朱允炆削藩的命令,其他藩王在朱允炆的打压之下生活惨不忍睹,朱棣深知此时的局面对自己不利,甚至不惜蜗居猪圈来消除建文帝的疑心,在后来时机成熟起兵造反的时候,朱棣也深知抓住对方弱点的重要性。

他知道自己是建文帝的叔叔,就算起兵对方也不敢下死手,所以才敢用极少的兵力直接进入皇城之中,情况果真就像朱棣料定的那样,朱允炆因为优柔寡断而错失了作战的最佳时机,最终导致自己惨败,朱棣最终成为明朝新的皇帝。

晚年时期的戎马生活

抛开血统的正规性不讨论,朱棣是个依靠战争夺得江山,并且不断稳固自己地位的皇帝,他的前半生几乎都处于战争之中,这似乎让他养成了一种习惯,一种酷爱战争的习惯,直接导致了他登上皇帝位置以后对战争的延续,此时的朱棣已经成为一个好战分子。

五次北征就是最好的体现,因为这五次明朝主动进行的战争,有四次都是朱棣御驾亲征,第一次北伐征讨邱福,明朝缺乏一个深谋远虑的领导核心,所以在战场上遭遇大败,己方人马全军覆没,这是朱棣所不愿意看到了。

为了一雪前耻,朱棣决定御驾亲征,亲自带领五十万大军征讨漠北,以摧枯拉朽之势将本雅失里打败,阿鲁台溃逃至其他地方,这次战争效果显著,朱棣的完全胜利直接动摇了漠北三大势力,瓦剌借机成长,成为漠北地区新的威胁。

最初朱棣对这个新崛起的少数民族并没有在意,但对方在发展中变得越来越嚣张,甚至敢直接杀死明朝使节,这让朱棣十分愤怒,瓦剌点燃了朱棣怒火的同时也再次刺激了朱棣的好战之心,在永乐十二年,朱棣带兵攻打瓦剌。

这一场战斗再次体现了朱棣卓越的军事才能,他在地形不利于自己的情况下实现了出奇制胜,两军交锋的过程中,朱棣使用了非常先进的战法,那就是对神机营的排布,火器的分布和步骑兵之间的安排十分到位。

在一切都准备妥当的情况下,朱棣亲自带兵冲锋,身后的战士们受到刺激纷纷爆发出强大的气势,在多方面的配合之下,大明朝再次获得了战争的胜利。

获得这次战役胜利的朱棣仿佛找回了当年的感觉,但眼前来自北方的少数民族威胁依然没有解决,现在的朱棣因为早年的征战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但依然决定亲自带兵战斗。

这已经是他亲自领导的第四次北征了,此时的朱棣已经有些力不从心,在一些影视剧作品的展现之中对朱棣的现状进行了恰到好处的刻画,这时候的他身骑战马,但却是迎着夕阳而走,垂老的身体在微风中轻轻颤抖,这对应了他“马上天子”的称号,同时也是在向众人宣布,朱棣那黄昏般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如果这场战争获得胜利,那么朱棣的人生也算是有一个完美的句号,但造化弄人,当明朝军队走到榆木川的时候,往日的旧疾复发并且更加严重,朱棣本就衰弱的身体承受了巨大的折磨,随军行进的大夫虽然进行了诊治,但就目前朱棣的身体状况已经是回天乏术。

尽管太医竭尽全力,也没能挽回朱棣垂危的生命,朱棣就这样驾崩在了军营之中。

大军出征将领身亡,而且还是皇帝驾崩,这是一次非常严重的突发事件,为了不动摇军心,皇帝去世的消息直接被封锁,只有一些重要官员被允许进入中军帐中商讨后续工作。

要知道,朱棣的死亡并不只代表着前方战争无法继续,还意味着国家内部将要出现的问题,朱高炽虽然是太子并以此身份监国,但朱高煦和朱高燧似乎都不太满意太子懦弱的性格,因而常常怀有敌意。

一旦朱棣死亡的消息传了回去,那么这两位皇子或许就会像当年亲好的胡亥一样加害太子引发内乱,这是明朝诸位官员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再三考虑之后,朝廷官员杨荣决定暂时隐瞒皇帝已经驾崩的事实,这对于他来说是个十分严重的举措,但为了朝政的安稳他又不得不这么做,而且获得了许多官员的支持,为了不引起多方面的怀疑,遗体的保存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下正是酷暑,天气十分炎热,古代社会的乘凉措施有限,如果保护不到位,遗体可能会因为高温而发生腐坏,皇帝乃是天命之子,如果死后容颜受到影响,杨荣是无法向国家交代的。

尤其是对于朱棣的子孙来说,如果知道朱棣早已经病死但有人隐瞒了实情,定会以此为借口发动战争,知晓这件事的所有人都将有性命之危,为了保全自己,杨荣和其他官员商议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那就是将朱棣的遗体密封在水桶之中。

因为水源是夏季作战的重要补给,一般不会有人轻易打开,也不会有人浪费,因为此次携带量充足,更不会有人发现密封在桶中的朱棣,而且为了防止水源流失,木桶有良好的密封措施,遗体在短时间内也不会腐坏。

为了保证万无一失,杨荣还找到了金属锡对其进行炼化,覆盖在圆桶上面,为了不让秘密泄露,负责铸造锡外壳的工匠也被处决,就这样,朱棣的遗体被神不知鬼不觉地运回京城。

不得不说杨荣的做法的确妥当,他虽然不太尊重皇帝的尸身,但所采取的一切措施都有效地避免了一场皇位的争夺战。

参考文献

[1]姬嘉屹,李沐桦.对朱棣的评价[J].作文成功之路,2023,No.889(04):4.

[2]束有春.朱棣“魂牵”建文帝[J].寻根,2022,No.166(02):82-87.

[3]冯刚.靖难之役与西南边疆安全研究[D].大理大学,2021.

0 阅读:16

念桃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