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瓜田之上 2023-08-15 14:29:26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增广贤文》第二句: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大致意思是可以通过借鉴历史来观察今天,因为二者是存在联系的,没有古代就没有现代,既然有了联系,那其中必定就有共通之处。

也就是说,古今是连续存在着的,那些曾经发生过的事会形成一些比较靠谱的经验,让我们知道那里有个大坑。

比如秦朝的严刑峻法,苛捐杂税,最终逼得民不聊生,天下大乱。各地的人们拿着竹竿纷纷爬了起来,然后一起快乐地去弄秦王朝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想知道当下所处的情形,或者要弄明白应该怎么做,就要去借鉴那些曾经发生过的事,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以此来决定当下的行动方针。

后来汉朝占了江山,老刘废除秦法,提出约法三章,吕后使用黄老之治,文景二帝励精图治,武帝独尊儒术。因为汉朝再没有秦朝表现得那么疯批,百姓能够休养生息,也就慢慢接受了,造反的精神小伙就变得很少了。

所以经验是什么呢?历史中发生过的,比如我们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或者在我们身上曾经发生过的,我们身边发生过的。这样的事如果再发生一次,按照以往的经验,我们就可以判断出这里究竟是不是一个沟。

就像我们都知道吃饭之前要洗手,不讲究卫生会生病,不戴口罩会被传染新冠,去缅北会被割腰子等等。

这些经验告诉我们,这些错误是不能犯的,如果犯了,就有极大的可能收获到意外之喜。

比如吃一堑,又吃一堑,再吃一堑,今天在这里跌倒了,明天在这里跌倒了,后来又在这里跌倒了,是出门没有带脑子吗?

所以孔子赞美颜回,说他不贰过,应该就是因为他不犯二。这里的二,我的理解是第二次,甚至是很多次,所以那些不长记性的、总是做傻事的人们,常常又被称作二货,或者是二那啥。

这是一种在一件事上连续吃亏多次的迷惑行为。

那这些经验是从哪里来的呢?从书本中,从现实社会中,从我们经历过的事情中,最终这些形成经验,化为了自身的认知。

就如同曹雪芹说的那句,世事洞明皆学问,我们明白了事情是那样的,然后从那些发生过的事情中总结经验和教训,明白再碰到类似的事情应该怎么做,怎么去成功避雷,这就是独属于我们自己的学问了。

而学问最深的地方在哪里?我想,那一定是在书中,但是古往今来的书籍多如牛毛,总不能都去看一遍吧?那这辈子就只能在书海里扑腾,书山中乱爬了,这不现实。

万幸的是,增广的作者们也觉得这样不可能,于是在翻看书籍的同时又搜集了很多这方面的精华,为我们省下了大事,而我们只需要从那里拿来就可以。

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是不是真的拿来就可以?就像鲁迅先生当初抨击的拿来主义,那些人跪在洋鬼子面前,把西方文化全部照抄之后,拿来就用,这样就真的没有任何问题吗?

拿来就用的,这是认识论里面的经验主义,同时也属于感性认知,认为这些经验就是知识的来源,一切的知识都可以通过经验获得。和理性的教条主义相对应,两者都存在着极大的错误。

所以还得是陆游那首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我们从书中得到了经验,最终还要去进行实践,去证明它的合理性。不能全部依靠感性,也不能全部依靠理论,二者应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对于不同的情形,不同的场合,要能够做出适当的应变。

而这个前提,首先需要有这方面的经验,有了经验,再去实践。不能说这事你有经验,就蒙着头往上冲,万一冲进下水道呢?也许这个经验在别知道有这么个说法,的地方可以适用,在这里忽然不行了。

而我们要做的,是先得到这个经验,知道有这么个说法,然后把这些经验作为一个借鉴,一个大致的方向。观今宜鉴古,说的便是这个道理了。

1 阅读:24

瓜田之上

简介:我以我剑刺流风,我以我笔见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