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襄樊之战中,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曹操在震惊之余,竟然要迁都躲避关羽的锋芒。曹操手下的谋士司马懿等人劝阻了曹操,并建议联合东吴救援樊城。曹军救援樊城的统帅是徐晃,在史书上记载他击败了关羽,获得了曹操的嘉奖。那么关羽为何会败在徐晃手下呢?
一、徐晃打败关羽的经过。当关羽水淹七军,歼灭于禁、庞德的三万援军时,徐晃正率领一万新兵屯驻在宛城。当时宛城刚遭受过曹仁的屠城,徐晃无法在这里抵挡住关羽。于是他率领部下选择地势险要的阳陵陂驻扎。曹操在采纳大家坚守襄樊的建议后,派将军徐商、吕建去增援徐晃。
为了防止重蹈过去兵力分散的覆辙,曹操还特意嘱咐徐晃,要等到兵力集中之后,才能前去救援襄樊。徐晃采取虚张声势的策略,迫使关羽在偃城的军队撤走。在夺取偃城后,徐晃又继续进逼,在距离关羽的围城三丈的地方扎营。
曹操又给徐晃派遣了大批兵力,这些人马由殷署、朱盖等将领率领,达到十二营之多。关羽在围头、四冢都有营寨,徐晃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法,扬言要攻打围头,秘密攻打四冢。关羽见四冢坚持不住,便率领步骑军五千人出战。
徐晃与关羽交战,击退了关羽的反击。他还趁着关羽军队撤退的机会,对他们穷追猛打,一起进入了营寨。关羽的营寨防御牢固,围堑鹿角十重,但是在徐晃的猛攻下,被曹军击破。关羽的部下有的无法逃脱,自己投到汉水里淹死。
曹操因为这一次胜仗,对徐晃大加赞扬。他说自己带兵打仗三十年,包括古代善于用兵的人,都没有长驱直入敌人重围的。更何况襄樊被围困,险恶程度超过战国时莒、即墨之围,徐晃的功劳,超过了孙武和司马穰苴。在徐晃凯旋后,曹操还在庆功宴上向徐晃敬酒,说襄樊得以保全,完全是徐晃的功劳。
二、徐晃能够击败关羽的原因。就拿徐晃和关羽的战斗来说,徐晃能够在战场上击败关羽,最主要的原因是战场形势有利、陆战兵力远比关羽强大。在关羽取得水淹七军的胜利后,一时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为了尽力扩张战果,将兵力使用到了极限。
关羽一方面围攻樊城,一方面派军队向宛洛方向进攻。他的兵力一度到达了郏下,使得曹魏的腹心统治区受到了极大的震动。可是,这也让关羽的战场形势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关羽的兵力仅有三万多人,其中还包括了一部分水军。这些步军一面要围攻樊城,一部分要向北进攻,造成了关羽兵力分散的恶果。
当徐晃前来解围时,由于曹仁的顽抗,关羽的主力被牵制在樊城一带。他一方面要围困樊城,一方面还要迎战徐晃,这使得关羽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关羽被迫完全转入防御态势,在战术上变得极端被动。在这种有利的战场形势下,徐晃当然会作战比较顺利了。
在襄樊之战前期,由于曹操率领曹军主力身在汉中。这使得他派往救援襄樊的兵力不足,而且还是分批投入战场。这使得关羽能够抓住战机,将曹军各个击破。曹操在率军回到关东后,汲取了失败的教训,决定集中优势兵力,一举击溃关羽。
因此,曹操给徐晃派出了大批援军。这些援军是曹操从汉中带回的主力,战斗力很强。他还特别叮嘱徐晃要等兵力到齐后再发动进攻。由于有曹操坐镇摩陂,徐晃得以没有后顾之忧,带领绝对优势的兵力向关羽发动攻势。
我们看徐晃向关羽的进攻中,由于兵力占优,他可以采取各种战术进攻敌人。由于手中的兵力不足,使得关羽顾此失彼,疲于应付。在四冢之战中,关羽在亲自向徐晃发动反击时,只带了五千人马。由此可以看出,关羽兵力不足的窘况。
正是拥有了战场的主动权,拥有了绝对优势的兵力,徐晃才在战场上击退了关羽。当然,这也与关羽已经经过了几个月的战斗,将士疲惫有一定的关系。徐晃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在战场上击败名将关羽,挽救曹魏危局,当然要受到曹操的嘉奖了。
三、徐晃的胜利不是关羽撤军的主要原因。《三国志》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关羽是如同战神一样的存在,只要有曹魏将领能够在与关羽的战斗中占到一点便宜,便大肆宣扬。这一次徐晃在战场上取得了对关羽作战的胜利,而且战果累累,当然更要大书特书一番了。
但是虽然历史上明确记载了徐晃击败关羽的战绩,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当时的战况,就会发现徐晃的战绩里水分太大。我们从战场分析可以看出,徐晃取得的胜利只是战术胜利,远没有达到战略上的胜利。他虽然在战场上取得了胜利,但是想要解樊城之围,还是困难重重的。
我们从历史记载的几个细节来进行分析。细节一,徐晃在关羽水淹七军后,率领部下向前推进,在阳陵陂屯扎。这个举动看似徐晃主动迎击关羽,可是他的动机却是在宛城无法迎战关羽。由此可见,徐晃的这个举动主要是为了自保,这也是他无法阻挡关羽部下北上曹魏后方的原因。
细节二,徐晃在夺回偃城后,向前推进到离关羽围城三丈远的地方扎营。有人曾就此对关羽嘲讽,说徐晃的军队推进到离自己营垒如此之近的地方都不能驱离,可见关羽已经陷入困境。还说关羽窘迫到这种程度,早就应该撤军了。
但是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徐晃拥有那么优势的兵力,能够在这么近的地方扎营,为何不干脆攻下关羽的围城?由此可以看出,关羽包围樊城的工事十分坚固巧妙,使得徐晃根本就不可能打破关羽对樊城的围困。
细节三,徐晃夺取的四冢只是关羽军在陆地上的一个营寨。我们看《徐晃传》中大书特书的四冢大捷,可以看到徐晃在这场战斗中,击退了关羽的反击,并且趁势夺取了四冢营垒。这个营垒对于关羽军队的重要性,却没有看到提及。
而且从战役的过程可以看出,这个营垒与关羽围困樊城的工事没有说明联系。因为从这个营垒逃出来的关羽士兵,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被迫跳入了汉江。如果这个营垒是围城工事上的据点,这些士兵就不可能有这样的举动了。
细节四,关羽在战后依然没有撤军。在徐晃夺取四冢后,关羽依然没有撤军。甚至在曹军故意把孙权要袭击荆州的信件射进关羽军中,关羽闻讯后也不为所动。直到关羽撤军为止,徐晃和樊城的联系只能依靠弓箭和书信。这说明徐晃根本没能打破樊城的包围。
其实,要依靠徐晃解樊城之围是根本不可能的。这是因为在洪灾之后,樊城就被洪水包围。关羽拥有优势的水军,依托洪水建成的围城工事,是徐晃无法克服的障碍。因此,即便是徐晃的军营离围城工事只有三丈远,即便是他和樊城能够依靠弓箭联络,他们依然无法会合。
关羽撤军的真正原因,是孙权夺取了荆州。失去后方的关羽,实在无法再把仗打下去了。因此,关羽在得知荆州失守后,马上率领全军南撤,樊城之围因此得解。当然,这并不能妨碍曹魏一方大肆宣扬徐晃的战术胜利,给我们造成了徐晃解除樊城之围的错觉。
结语:徐晃在解樊城之围的战斗中,击败关羽的主要原因是,关羽主力被樊城牵制,在徐晃的攻击下腹背受敌,战场形势十分不利。再加上关羽兵力不足,分散布置,被徐晃的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同时,关羽的部下长期作战,体力疲惫也有一定的关系。
徐晃虽然取得四冢之战的胜利,但是他并没有打破樊城的包围。这是因为关羽拥有水军优势,这是徐晃无法克服的障碍。徐晃的胜利只是遏制了关羽向北的攻势,并不是关羽撤军的主要原因。只是因为孙权出兵袭取荆州,失去后方的关羽才匆忙撤军。
自大轻敌,而且人际关系极差。这种人失败是早晚的事。
糜竺反叛太快了,历史真的扑朔迷离……国舅秒叛……前所未有……
关羽必败!1、目无朝纲、违反军纪、私自出兵(未请示刘备);2、以寡击众(步水军4万),直面曹魏腹地主力;3、孤军深入,无后备无侧应;4、粮道漫长、补给困难。每一条都是兵家大忌!关羽就一利令智昏的赌棍,击败于禁庞德第一路援军纯属巧合意外(夏末暴雨,山洪暴发、河水暴涨淹没了于禁庞德低洼处营地,无水军船只)。曹仁主持的樊城久攻不下,粮草补给困难,徐晃第二路援军(第三路名将张辽正在火速赶来)到达,关羽腹背受敌,进退失据,军心涣散,已成强弩之末,所以徐晃(新兵很多)抓住战机,一鼓作气长驱直入杀入关羽中军大帐,关羽败退,樊城解围。吕蒙出兵偷袭荆州,加速了关羽覆灭。实力悬殊过大,关羽没有胜算!
关羽已经撤回到船上,还认为没有解围。
关羽打仗不动脑子,他认为和徐晃单挑能打赢,他就赢了,徐晃老谋深算,新兵不能打不要紧,有力气啊,挖壕沟啊,挖到樊城边,安抚曹仁,挖到关羽营帐外,让关羽士兵胆寒,围偃城,还没围好,羽兵都烧城而跑,这样,白白损失一座城池,平原地区,步兵没有城池依托,相当于没有屏障,关羽不但自己领兵布阵弱,手下也缺乏谋士和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