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元老,竟被2位皇帝判了2次死刑,这生活太刺激

宛宛说 2022-07-28 16:32:06

1726年,雍正看了一封奏折,勃然大怒。他当即下旨捉拿阿克敦,并判了“斩监候”的重刑。没想到,阿克敦竟然躲过一劫,还让乾隆重用了。

阿克敦,出身满洲正蓝旗,妥妥的八旗子弟。

清朝入关后,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满人无需经过严格的科举考试,就可以当官。

但阿克敦却是个奇葩,放着捷径不走,偏要去参加科举。

1709年,阿克敦自信的踏入考场,果然考取了进士。

而且,他的学识还得到了康熙的赞赏。

《清史稿·卷三百三》中记载,康熙赞阿克敦,“阿克敦学问优,典试有声名。”

凭借着不错的身份背景,和聪明才智,阿克敦在朝廷里一路畅通,官级一个劲儿的往上升。

1726年,阿克敦被雍正派到广州代理两广总督兼广州将军。

这个职位一任命,阿克敦可就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文官了,他成了“上马管军,下马管民”的文武双全的全才官。

他对待辖区内的官员,甚至严厉,在任职期间罢免了许多官员和大员,落下了很多埋怨。

但也许是权和利太吸引人了,在严格治下时,他自己却没能洁身自好。

等到他转任广西巡抚时,广东的官员及大员就纷纷上奏弹劾他,不仅挪用了海关税银,指使家人向暹罗来广州的运米船索取“规礼”。

雍正看到奏折后,勃然大怒,即刻下令,“将阿克敦逮捕入狱。”

经过审理,雍正判了阿克敦绞刑。

没想到,这绞刑还没实施,阿克苏包庇下属贪赃枉法的事,就被曝出来了。

雍正气得脸都绿了,大笔一挥,判了“斩监候”。

斩监候,就是斩首缓期执行。

然而,这斩首的刑罚,却被阿克敦躲过去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此时南方正在遭受洪涝灾害,苏北水道堵塞,派去赈灾的船只都无法同行。

雍正纠结了,他看了眼下面的群臣,竟无一人可派出去处理此事。

下了朝,雍正就将张廷玉叫来商量对策,张廷玉也想不出好办法。

突然他眼睛一亮,“皇上,臣给您推荐个人吧,他绝对是位能吏,能把这项工作干好。”

雍正一听,赶紧问,“何人?”

张廷玉笑答,“此人便是现在还在狱中的阿克敦,臣愿以顶戴为其保证。”

雍正考虑了一下,大手一挥,就将阿克敦从牢里捞了出来,让他去疏通水道,戴罪立功。

不得不说,张廷玉还真是慧眼识珠。

阿克敦到达淮安后,经过几天实地考察,很快就拿出了解决方案。

雍正看后,连连点头,立即下旨让他实施。

就这样,困恼了雍正的难题,被阿克敦三下五除二的解决了。

雍正得知结果后,很是欣慰,就下旨免了阿克敦的死罪。

说来也巧了,正当雍正不知道怎么安排阿克敦时,焦灼了很久的准噶尔战争,传来了捷报。

而同时而来的,还有准噶尔的和谈请求。

阿克敦也看出了雍正的纠结,于是,他自荐去和准噶尔和谈。

虽然与准噶尔这一仗,清朝胜利,但准噶尔却还想在和谈中,争取点利益,但阿克敦也不是吃素的,直接怼回去了。

最终,双方找到了一个平衡线,和谈成功。

雍正也因此看到了阿克敦的能力,重新启用了他。

1735年,雍正去世,准噶尔派出代表,居心不良的前来吊唁。

乾隆也是经过重大国事洗礼的,哪能看不出他们的小九九。于是,他派阿克敦第2次到阿克敦,进行和谈,并立了界碑,明确休战。

这让边界的百姓,得了20多年难得的和平,免受战争之苦。

又立了一功的阿克敦,本该就此平步青云,没想到,却因一个翻译错误,又被判了死刑。

1748年,富察皇后去世,阿克敦受命给皇后制作册文。

谁知,乾隆在翻看时,看到满文译文中,竟然将“皇妣”译成了“先太后”。他勃然大怒,下了圣旨,将阿克敦收监严审,并判了“绞监候”(即绞刑缓期执行)。

后来,因为阿克敦没有候旨,改判了“斩监候”。

不过,后来,等乾隆气消了,刑部官员又向乾隆解释,这个翻译没有错,并解释了原因。

于是,阿克敦在被关押2个月后,又被放出来了,并重新受到重用。

阿克敦是一位三朝元老,不过,他这个官做的也实在够刺激,前后被2位皇帝判了2次死刑。

也许是受得刺激有点大,此后,他都兢兢业业,低调做事,还立下了汗马功劳。

后来,阿克敦的官职一升再升,甚至还加封了太子少保。

而且,他也将自己的儿子阿桂,教导得非常好,后来还成了乾隆重用的将领,先后参加了大小和卓叛乱,可谓战功赫赫了。

不得不说,阿克敦不愧为“能吏”,能文能武,帮皇帝解决了很多问题。

即便他72岁去世,也将给大清朝留下了一员大将。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7

宛宛说

简介:将明星的故事,说给你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