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能认穴针灸,也能学习解剖,古代医学教导令人震撼

青笺画相思 2024-12-12 16:41:02

有一句话说:“病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所谓针石,就是用针或者砭石刺激人的穴位来治病,这就是中国古代的针灸术。

今天我们介绍的这座明仿宋针灸铜人,其实应该叫“明正统仿宋天圣针灸铜人”,这座铜人是现存最早的针灸铜人,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中。

(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座明仿宋针灸铜人仿成年男子制成,躯壳由前后两件构成,内置脏腑,外刻腧穴,各穴均与体内相通。

铜人高175.5厘米,除冠172厘米,头围(经两耳上际)62.5厘米;胸围(经两乳头)86厘米,底座长73厘米,宽48厘米,高32.5厘米,铜人体表标有穴位657个,穴名354个(除去双穴),所有穴位都凿穿成小孔。

(明仿宋针灸铜人)

那为什么在宋朝时期会铸造针灸铜人?

中国针灸学,具有悠久的历史,相传伏羲发明了针灸,他“尝百药而制九针”,而据古代文献《山海经》和《内经》里,就有用“石篯”刺破痈肿的记载。

后来,针灸穴位经过不断发展,于唐朝时已形成一定的标准,这一时期的针灸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不仅在理论上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而且在实践应用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但因为唐朝末年的战乱和社会动荡,导致这些标准一度失衡,从而影响了针灸学的传承和发展。

(山海经)

北宋初年,宋朝朝廷发现,当时流传的经络腧穴图出现了很多错误,而针灸之法关乎人命,不容小视。

在公元1023年,也就是北宋天圣五年,宋仁宗让翰林医官王惟一对北宋前的针灸经络腧穴进行订正、补充和规范。

王维一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历任宋仁宗、英宗两朝的医官,他在医学领域尤其精于针灸,曾担任翰林医官、尚药奉御等职务,他经过3年的不懈钻研,终于绘制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这本书系统总结了针灸学的理论和实践,详细标注了354个穴位,并绘制了相应的人体图。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他担心《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不易保存,就创造性的将文字内容刻在石头上,并放置在当时北宋大相国寺的仁济殿,公开展示给民众,供医者研究和观摩。

但宋仁宗认为“传心岂如会目,著辞不如案形”,与其仅仅依靠口头传授或者文字描述,不如直接展示实物,于是,王惟一按照《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铸造针灸铜人。

在他的主持下,一年之后,两具青铜针灸铜人铸造成功,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级经络穴位形象化标准像。

铜人全身标注559个穴位,666个针灸点,表面铸有经络走向及穴位位置,一座放在医官院,一座放在相国寺,因为这针灸铜人是在北宋天圣年间制成,因此被称为“宋天圣针灸铜人”。

(明仿宋针灸铜人局部)

那么,针灸铜人有什么神奇的妙用呢?

“宋天圣针灸铜人”铜人与真人大小相似,表面的经络走向及穴位位置,可以用来用于考核掌握针刺技术。

据南宋周密《齐东野语》记载,考试前在铜人体内注上水,在用黄蜡封涂铜人外表,考生根据考官出的题在铜人穴位上下针,如果取穴准确,针扎进去,水就会流出,如果取穴不准,则针就不能刺入。

此外,“宋天圣针灸铜人”胸背前后两面可以开合,体内雕有五脏六腑及大小骨骼,也就是说,铜人组合拼接时,可用作针灸学教学考试,拆分时,又可作为解剖学的教具,其实用性和先进性,让人不禁赞叹中国古人的智慧。

(明仿宋针灸铜人局部)

金灭北宋时,存放在相国寺的铜人毁于战火中,而医官院的铜人也被运往大都,到了明英宗时代,距宋天圣铜人铸制时间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不仅保留下来的宋天圣石刻《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已大部分残破不全,就是仅存的一具宋天圣铜人也是“昏暗而难辨”。

于是,明英宗就下令仿制了一具新铜人——史称正统铜人,并重刻《图经》碑石,这个铜人共有352个穴名,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座明仿宋针灸铜人。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局部)

而针灸铜人因为实用性强,一直流传下去而不断得以创新。在公元1744年,清朝的乾隆皇帝为了奖励参与编纂《医宗金鉴》的有功之臣,特意下令铸造了一批小铜人,这批小铜人高46厘米,宽22.8厘米,厚16厘米,表面共有580个穴位。

这些铜人的设计颇具特色,面部线条柔和,身形修长而高挑,体态丰腴自然,面部慈祥生动,给人一种老妇般的形象,与以往的铜人不同,这些铜人身上并没有标注穴名,但体表却刻画着清晰的经络线,并且设有穴位孔,现在是上海中医药博物馆镇馆之宝。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乾隆时期针灸铜人)

到了民国时期,北京的同济堂制作了一种新型铜人,这种铜人呈现为光头小儿的形象,与传统的成年男性或老妇形象的铜人相比,这种设计更具有亲和力。

同乾隆时期铜人一样,同济堂铜人身上也没有直接标注穴名,而是通过穴位孔和经络线来表示。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这些铜人的胸腹部有一个盖子,打开后,就可以发现里面藏着彩色绘制的人体器官图,这种设计不仅增加了铜人的实用性,也为针灸教学提供了更为直观的辅助。

(新型铜人)

铜人是中医针灸传统文化的标志,但其意义不仅局限于是一个标志,更是一部历史。

明代仿制的宋针灸铜人是中华传统中医针灸文化的典型代表,为针灸穴位的标准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这对于梳理针灸学术的传承与发展,以及解决学术界长期存在的一些疑难问题,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