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皇室后裔如何在变乱中跌宕起伏成为大唐一代贤相?

历代经典历史 2024-10-18 02:41:39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出自唐太宗李世民的《赠萧瑀》一诗。唐太宗评价萧瑀是“守道耿介,古人无以过也”。萧瑀一生,不论身居何职,都奉公守法、在其位谋其政;不论身处何境,都克勤克俭、无怠无荒。

出身富贵 谨行俭用

萧瑀(575年—648年),字时文,是南朝梁明帝萧岿第七子、封新安郡王,隋炀帝皇后同母弟、隋朝大臣,唐高祖朝、太宗朝宰相 。 他的一生经历了南朝、隋朝、唐朝三个时代。虽然出身富贵,家世显赫,又身处权力中枢,但萧瑀始终谨行俭用、无怠无荒。唐高祖曾经赐金宝一函,他坚辞不受,“优诏不许”;唐高祖赐还其关内田宅,他却将全部田宅分给宗室子弟,自己只留下宗庙一座,以作祭祀。萧瑀临终前,还不忘叮嘱家人要小棺单席薄葬,丧事一切从简。

危急时刻 忠于职守

大业十一年(615年)八月,隋炀帝北巡边塞,不料却被突厥大军围困在雁门关。危急时刻,萧瑀挺身而出,建言献策:一是向远嫁突厥的义成公主求援;二是赦辽东而专攻突厥。隋炀帝采纳了萧瑀的建议,得以解雁门之围,可事后却心有不甘,仍执意讨伐辽东,就迁怒于萧瑀,将其贬为河池郡守,责令即日出京。当时,隋朝境内的农民起义已是如火如荼。萧瑀出镇河池期间,招募兵勇,守土安民,赏罚严明,深得民心。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金城薛举割据称帝,并派人攻掠河池,被萧瑀一举击溃。此后,其他各种势力也不敢贸然侵犯河池。在农民起义和地方割据势力的冲击下,隋朝政权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萧瑀仍忠贞不贰,为朝廷镇守河池,保一方平安,殊为难得。

着眼大局 极端负责

大业十三年 (617年 )十一月,李渊父子进占长安,拥立代王杨侑为帝,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李渊致信萧瑀,晓以利害,于是萧瑀深明大义,主动归顺。李渊称帝后,萧瑀为内史令。当时,“军国草创,方隅未宁”。萧瑀深受唐高祖信赖,位列宰辅,典掌政务,制定朝仪,绳违举过,孜孜不倦。唐高祖曾经因自己的诏令颁行缓慢而责备萧瑀,萧瑀解释道:隋炀帝时期,内史宣敕,前后矛盾,致使百司不知所从。方今,新政权刚刚建立,“事涉安危,远方有疑,恐失机会”,他对前后所受诏敕,详加勘审,保证不会出现前后矛盾时,才敢颁布。

萧瑀不仅忠于职守,而且审时度势,高度负责,他的良苦用心感动了唐高祖。后来,唐高祖就任命萧瑀为尚书右仆射,专门负责考核官员的治理绩效。

生性耿直 敢于直谏

隋炀帝时期,萧瑀任内史侍郎,以皇后亲弟的缘故,被委以机要。可是,他因直言劝谏,触怒隋炀帝,遂逐渐被疏远。唐太宗朝,萧瑀曾先后多次出任宰相,又多次被罢相,可谓大起大落。每次出任宰相,都是唐太宗念及萧瑀赤胆忠诚,值得托付,而每次被罢相,多系萧瑀率性耿直。贞观元年(627年)两次被罢相,贞观四年(630年)第三次被罢相,皆因直言陈事。

贞观九年(635年),唐高祖驾崩,时隔不久,萧瑀再次参与政事,第四次拜相。唐太宗曾对宰相房玄龄说,武德六年以后,太上皇有废立太子之心,我不为兄弟所容,实有功高不赏之惧。当时唯独萧瑀“不可以厚利诱之,不可以刑戮惧之”,力挺支持我,萧瑀真乃社稷之臣。于是赐诗萧瑀曰:“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正因唐太宗知道萧瑀能够临大节而不可夺其志,故而念及旧情,再度起用。可是,萧瑀秉性耿介,因与同僚不睦,于贞观十年(636年),第四次被罢相。

贞观十七年(643年)二月,唐太宗让阎立本将二十四功臣像图于凌烟阁,萧瑀名列第九。同年四月,唐太宗废皇太子李承乾为庶人,立晋王李治为皇太子。储君改易,朝局复杂,唐太宗任命长孙无忌为太子太师、房玄龄为太子太傅、萧瑀为太子太保,共同辅佐太子。因萧瑀操行清约,识局贞正, “立身之操,必在于直道 ;体国之心 ,无忘于忠义”,故虽年近古稀,仍被委以重任,第五次拜相 。贞观十九年(645年)二月,唐太宗率领大军亲征辽东,令皇太子留定州监国,特命萧瑀为洛阳宫留守。洛阳地处要冲,襟带关、河,由以忠贞闻名的萧瑀来镇守,足见唐太宗对其信任有加。可是,贞观二十年(646年)十月,萧瑀又被褫夺封爵,贬出京城,出任商州刺史,第五次被罢相。不过,没过多久,唐太宗又将萧瑀召回长安,恢复爵位。

贞观二十二年 (648年),萧瑀病逝,唐太宗闻而辍膳,太子为之举哀,遣使吊祭,并赐其陪葬昭陵。自萧瑀始,其家族先后有八人在唐朝为相 , “名德相望,与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也”。后人常用唐太宗赐萧瑀的诗句“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赞誉那些忠诚担当之人。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