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马路成“拉链”,城市建设需精细
近日,一句“不要给马路穿拉链”引发广泛共鸣。所谓“马路拉链”,指的是城市道路因各类管线施工等原因,被反复开挖的现象。这一现象看似寻常,实则反映出城市建设与管理中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资源角度看,“马路拉链”造成了极大浪费。每次道路开挖,都需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包括挖掘设备、建筑材料、施工人员费用等。而频繁开挖,意味着这些资源不断消耗,却未换来城市品质的实质提升,是对社会公共资源的无端损耗。
对市民生活而言,“马路拉链”带来诸多不便。道路开挖期间,交通拥堵加剧,通勤时间大幅增加,给人们日常出行带来沉重负担。同时,施工产生的噪音、灰尘等,也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降低了市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从城市形象塑造来说,“千疮百孔”的马路,破坏了城市道路的完整性与美观度,与现代化城市整洁、有序、宜居的目标背道而驰,损害了城市的整体形象。
出现“马路拉链”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城市规划缺乏前瞻性与统筹性。不同管线单位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划与协调,导致今天这家挖,明天那家挖,难以形成科学合理的建设时序。另一方面,监管不到位。相关部门对道路开挖审批、施工监管等环节把控不严,未能有效约束不合理的开挖行为。
要根治“马路拉链”问题,需多方发力。在规划层面,应树立“一盘棋”思想。城市规划部门要牵头,联合各管线单位,制定长远且综合的地下管线规划,结合城市发展需求,预留足够空间,避免重复建设。同时,积极推广共同沟(地下综合管廊)模式,将各类管线集中铺设,既方便后期维护,又能减少道路开挖频次。
在管理层面,要强化审批与监管。建立严格的道路开挖审批制度,对开挖必要性、时间、范围等进行严格审核。加强施工过程监管,要求施工单位文明施工,规范施工流程,缩短工期,减少对市民生活和交通的影响。对违规开挖行为,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规成本。
“不要给马路穿拉链”不应只是一句口号,城市建设与管理者应将精细化理念贯穿始终,多一些长远规划,多一份责任担当,还市民整洁通畅的出行环境,打造更具品质与温度的城市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