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毛主席在天安门广场的1张珍贵照片,身旁有2位上将搀扶着

历史也疯狂了 2024-08-07 01:09:25

这张照片拍摄于六十年代的国庆节,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广场上,两位上将一人一边搀扶着毛泽东的手臂,这两位上将分别是萧华和杨成武。照片的背景人山人海,人民群众的脸上喜气洋洋,漫天飘舞着彩色的国庆气球,十分具有国庆节日氛围。

毛泽东天安门广场最出名的一次“联名”,便是那次举世瞩目的开国典礼。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之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华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为何开国大典的举行要设在天安门?原因就是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天安门的意义非比寻常。这座建筑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光辉,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荣耀,除了这里,再没有一处建筑能有这样的意义。

明朝永乐年间,天安门建立完成,从此以后成为了宫廷广场,自古以来就是威严的代名词。而到了新中国成立之际,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敲定在天安门举行开国大典,天安门便不再是天安门,而是成为了新中国的一个标志性建筑物,是新中国的代表物之一。

毛泽东和天安门,还有着一段故事。天安门曾经历过多次修缮,1950年,新中国成立一周年,为了庆祝这件事,天安门的修缮改造工作便落在了当时的北京市市长身上。北京市市长接到这项任务,深感责任重大,集思广益,最终敲定了一个方案,将这份改造方案给周恩来过目。

这份改造方案只是将天安门广场的布局稍加改动,增大了可用面积,其余的改造并没有体现。所以,周恩来拿到这份改造方案,没有点头也没有摇头,又把方案转交至毛泽东。

毛泽东看完这份改造方案后,摇摇头,提出自己的想法:“这个天安门广场,怎么改,都绕不过一个大。我们是个人口大国,需要一个足够大的广场,也需要纪念碑。”

北京市市长得到了毛主席的指示,马上确定了后续的改进方案,拆除了天安门广场的部分宫墙,将可用面积大大增加了。

1958年,马上就到新中国成立的十周年纪念,毛泽东对天安门广场又有了新的想法,他又找到北京市市长,询问:“天安门广场能不能容纳100万人?”

这并非毛泽东天方夜谭,经过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认真探讨后,最终确认了这是可行的,并付出了一系列努力,最终呈现出一个能够容纳100万人的天安门广场。

0 阅读: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