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战争起初的进展非常顺利,仅仅两个月左右的时间,朝鲜人民军便将韩军赶到了釜山一隅,朝鲜半岛百分之九十的土地已经被朝鲜人民军收入囊中。
面对巨大的军事成功,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很有信心统一朝鲜半岛,当中国告知金日成警惕美军在侧后方登陆时,金日成肯定地回答:“我们估计美军目前反攻尚不可能,他没有较大兵力的增援,在我后方港口登陆是困难的。”
图|朝鲜战争形势图
金日成的确是过于自信了,但更多的是战争经验不足以及低估了美军作战的能力,尤其是没有充分的了解敌人的指挥官——麦克阿瑟。
麦克阿瑟虽然是陆军的五星上将,但是却极其擅长指挥登陆作战,并在二战中积累了很多登陆作战的经验。
果然,麦克阿瑟给金日成上了一课,在金日成胜利在望的时候,1950年9月15日,麦克阿瑟策划的仁川登陆取得了成功,朝鲜战局瞬间出现了逆转,如果说六七月份的朝鲜人民军可以用势如破竹来形容,那么仁川登陆后就是一溃千里。
金日成火速向中国求援,虽然我们国内百废待兴,但是还是作出了出兵的决策。
志愿军秘密入朝参战,开启了保家卫国的征程。
但是在异国他乡作战,绝非易事,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中朝两军的指挥问题,如果指挥问题不解决,会出现部队行动不灵活、无法做到有效配合、后勤运输混乱甚至是误伤的情况,如1950年11月4日志愿军第39军在博川东南围攻美第24师时,遭到奉命向顺川挺进的朝鲜人民军坦克师的误击,致使被围之敌逃脱。
指挥权问题在对面的“联合国军”并不是一个大问题,“联合国军”归麦克阿瑟指挥,但是中朝两军的指挥问题却是一波三折。
中国驻朝鲜大使馆参赞柴成文,在多年后的口述历史中曾回忆,金日成开始的想法比较简单,即在敌情紧迫的情况下,请求中国出动军队帮助朝鲜顶一阵,这样,军队的指挥权自然要由朝鲜领导人掌握。
但当金日成得知中国首批入朝的部队就达二十多万,而且后续还会有更多的部队分批入朝参战时,才感到事情重大。
可以说起初在金日成的心中是没有交出指挥权这个想法的,不仅没有,他反而有指挥志愿军的想法。
中国志愿军首批入朝参战的部队是38军、39军、40军、42军、66军、50军,总人数突破了20万。其中入朝时50军有36687人,其他部队都在4万人以上,42军更是达到了52914人。6支部队中5支是四野出身,唯一的例外是66军,这是老华北军区部队。
首批入朝参战的部队不仅数量多,而且都是百战的精锐之师,显然,这个时候,由朝鲜人来指挥如此数量庞大的中国军队是不现实的,因为朝鲜人民军将领没有指挥如此庞大军团作战的经验。
因此,金日成才起初时只是提出双方指挥所合在一起,而关于到底有谁指挥中朝两军并没有说。
虽然金日成没有正式提出指挥权的问题,但斯大林和彭德怀都有自己的想法。
图|彭德怀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首先,斯大林在10月1日建议中国出兵的电报中明确表示,志愿军“当然由中国的指挥员统率”。
而久经沙场的彭德怀对朝鲜将领的指挥水平也缺乏信心,他在电文中曾指出朝鲜军队:“军事指挥异常幼稚,19日下令死守平壤,结果3万人未退出多少”。
在彭德怀心中,如果将志愿军交给朝鲜将领指挥,那无疑于已经提前看到了失败的结局。他后来曾对柴成文讲:“我要对中朝人民,对几十万士兵负责啊!”
因此,无论从斯大林还是彭德怀看来,根本不存在将中国军队交给朝鲜指挥的问题。
既然中国军队还是由彭德怀指挥,那么两军如果统一行动指挥,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金日成让出人民军的指挥权,双方成立以彭德怀为首的司令部,统一指挥。
但是对于指挥权,金日成却迟迟不交出。
1950年10月21日彭德怀、金日成在大榆洞第一次会面时,双方均未提出统一指挥问题,只是在谈到两军如何配合时,金日成同意派朴一禹驻彭处保持联络。
正是因为没有统一指挥问题,在第一次战役期间,发生了朝鲜军民撤退堵塞道路导致志愿军行军作战受阻,更是在之后的战斗中发生了人民军误击志愿军的事件(志愿军第39军在博川作战时,曾被朝鲜人民军坦克误击)。
统一指挥的事情迫在眉睫,着急的彭德怀开始并不止一次的催促金日成,但是金日成却在这个问题显得极为敏感,甚至拒不配合。
起初金日成还曾提出过双方指挥所合在一起,可是在这个时候不仅不同意人民军总部靠近志愿军总部,还拒不配合彭德怀的军事部署。比如在入朝初期,彭德怀从军事角度希望留下人民军第6师协同志愿军作战,但金日成则坚持将其调走。
对于军队来讲,令行禁止、统一指挥显得极为重要,战场上只能有一个指挥官,多一个就会乱套,更何况是两国军队。
金日成如此的行为让彭德怀很是恼火,而关于指挥权的问题直到第二次战役结束都没有解决,性格耿直的彭德怀也愈发的对金日成有所不满,为了大局,毛主席在11月12日的时候给彭德怀发了一份电报,大意是提醒彭德怀要注意跟朝鲜的沟通方式,不能太激进。然后还叮嘱彭老总要注意这种分歧可能会长期存在,目前只能多打胜仗才具有信服力。
最后关于指挥权的问题,中方致电斯大林,请苏联介入。
1950年11月13日,中国在给斯大林的电报中提出成立联合指挥部:
希望金日成同志和什特科夫同志能常驻前方,并由金日成、什特科夫、彭德怀组织三人小组,负责决定军事政策……如您认为可行,即请由您处向什特科夫同志和金日成同志提出为妥”
斯大林回电:“完全赞同由中国同志来统一指挥”。
最后在中苏两方的压力下,金日成才同意成立联合指挥部,最终确定了由彭德怀担任中朝联军的总司令,由朝鲜人民军参谋长金雄担任副司令,朴一禹担任副政委,至此金日成这才算是交出了自己的指挥权。
中朝两国虽然在历史上关系密切,但是也正是因为这层关系使得朝鲜领导人对于中国出兵有某种担心和忧虑,对于朝方,指挥权关乎一个国家主权和尊严问题,加上长期以来朝鲜对中国依附和朝贡的历史因素,要他们交出自己军队的指挥权,的确在民族感情上难以接受。
而中国主要是从军事角度考虑问题,无论从军事实力还是作战经验上讲,中方显然具有绝对优势。权衡利弊,从战场形势和现实利益出发,把军事指挥权集中在志愿军手里是势在必行的结果。
虽然在指挥权问题上,朝方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好在斯大林不糊涂,在整个朝鲜战争期间,斯大林基本均支持中方的建议。
斯大林对中方的复电用词基本上是“我们同意你关于朝鲜未来战争的看法”、“对你们的建议我们没有异议”、“我们认为你们的观点是正确的”、“我们同意你对谈判目前形势的评价”、“同意你所拟订的计划和你对谈判进程做出的估计”等等。
收藏
举报
经历过二战的斯大林,应该说是经验老到了。
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