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哈军工”,想必很多读者都不陌生了,即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由于其校址地处哈尔滨,因此也被称为“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
该校于1952年开始筹建,次年4月底破土动工,只用了短短4个月的时间,第一期就举行了开学典礼,堪称神速。
但事实上,建立“哈军工”,从新中国建立之初,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就已经在筹划了。
新中国建立之初,百废待兴,各行各业都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具有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利益、推进国家发展的“国防”尤为重要。
那如何才能建立一支强大的国防军队,实现国防的现代化呢?
最直接有用的办法,自然是开办一所融合多兵种、多学科的正规高等军事技术学校。
为此,在建国初期毛主席、周总理访苏期间,就曾与斯大林谈到过这个问题。
那时中苏还处在“蜜月期”,苏联“老大哥”还比较大方,斯大林曾表示愿意帮助我们开办一所军事工程技术学校。
然而,这一切还未来得及实施,朝鲜战争就爆发了。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不过,也正是因为抗美援朝战争,使毛主席更加坚定了大力发展国防力量的信念。
于是,筹建军事工程技术学校,再一次被提上了日程。
可问题是,该由谁来牵头呢?
最终,在毛主席、朱老总、周总理等中央领导的商议下,决定由此时正在朝鲜战场指挥作战、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代司令员的陈赓负责筹建。
1952年6月,陈赓奉命从朝鲜回国,还没来得及休息,就急匆匆往主席那里赶。
在中南海丰泽园,毛主席、朱老总、周总理等中央领导接见了他,寒暄一番后,便先让他汇报朝鲜战场的情况。
汇报中,陈赓多次提到了我军武器装备、后勤补给落后的问题。
当时,我军缺乏现代化的武器装备,部队更是缺乏精通先进科技的人才,导致在战场上屡屡吃亏。
最明显的例子,由于我军没有先进的防空武器,所以只能靠坑道工事对付敌人的飞机大炮。
而在专业人才方面,我军也严重缺乏。正如陈赓将军所说:“……有时炮上坏了一个螺丝,在3个连队都找不到一个会修的。”
而事实证明,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如果落后了,在战争来临时是要挨打的。
我们的军队是一支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都很好的军队,但在现代战争中,如果没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加持,也同样难以取胜。
所以,我们必须要建立一所高等军事技术学校,培养多兵种作战的人才。
在陈赓汇报完毕后,毛主席问道:“中央决定创办军事工程学院,那个草案你看到了吧?”
陈赓当即问道:“那由谁来办呢?”
毛主席看着陈赓,语气坚定地说道:
“你来办吧!这次调你回来,就是要你负责创建这所军事工程技术学院。”
不料,陈赓听到要由他来牵头,一下子就慌了,赶忙推辞说自己能力不够,不能胜任。
但陈赓也很清楚,在当前的局势之下,让他负责创建这所军事工程技术学校,是毛主席、朱老总、周总理等中央领导经过深思熟虑的,其战略意义一点也不亚于打一场“抗美援朝”战争。
因此,在主席和总理等领导“劝说”一番后,陈赓便斩钉截铁地回答道:“请主席放心,请总司令、总理放心,保证完成任务。”
不过,陈赓也很‘滑头’,让他领受命令可以,但必须得讲点“条件”才行。
这不,刚一受命,他便转头向周总理请求道:“您可得当我的后台老板!”
周总理听后笑了笑。但还没等总理说话,陈赓又赶紧提了一个要求:要干可以,但你们得给我派一个好政委。
不料主席却略带幽默地说道:我看你自己还是又当爹又当妈吧!
1952年7月8日,中央正式任命陈赓为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委。
经过2年多时间的努力,在1955年时,“哈军工”已经初具规模,设有5个系和一个预科,涵盖空军、海军、装甲兵、工兵、炮兵。1960年时又增设防化系。
如今,“哈军工”已经成为历史,但现在国内很多著名的学校,却都是从它衍生出去的,比如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装甲兵工程学院等等。
尽管这所学校前后只开办了短短地17年,但它那传奇的故事却流传了半个世纪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