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台州,杨启良这位看似普通的五十岁大叔,其实是一位从战场上退下来的老兵,曾经在中越边境冲突中荣立一等功的他,如今在消费者协会处理日常投诉。一起因车祸引起的投诉事件,让他不得不面对车主的辱骂与恐吓,杨启良曾是如何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
1983年,22岁的杨启良毅然决然地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随即被派往紧张的中越边境,他参与了激烈的清扫作战,誓言要在边境线上消灭所有越军威胁。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始于1979年,当时中国军队深入越南北部,几乎摧毁了对方的全部军事力量,尽管初战告捷,但越南军队仍在边境地区不断挑衅,使得边境局势持续紧张。

在随后的几年中,中国军队在边境地带与越军进行了数次阵地战,最危险的战斗形式之一是“拔点”作战,即在山区密林中搜寻并清除越军阵地。在这种环境下,敌人往往藏身于暗处,使得解放军士兵极易遭受突然的反击。
杨启良的表现在战斗中特别突出,他在1984年被提拔为侦察班班长,还带领他的班组完成了多次危险的任务。其中最显著的成就是攻占了战略要地166高地,通过与战友们的紧密合作和无畏进攻,他们在一次血战中成功夺取了高地。

但胜利的喜悦并未持久,越军不久后对166高地发起了猛烈的反攻,在接连不断的战斗中,尽管杨启良和他的战士们顽强抵抗,越军的压力却逐渐增大,导致杨启良身边的士兵越来越少。在激战中,杨启良发现自己成了最后的守卫者,他完全可以选择撤退保命,但他深知166高地对于保持边境线的控制极为关键,即使孤军奋战,他也毅然决然地选择留下,坚守阵地。
越南军队集结了大量兵力对杨启良所守卫的高地发起了连番猛攻,面对压倒性的火力,杨启良和他的战友们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坚韧,成功地抵御了数波敌军的进攻,一次又一次地保卫了他们的阵地。

尽管战友们陆续负伤,杨启良却依旧坚守在最前线,他们虽然伤痕累累,但敌人的进攻依然没有丝毫的停歇,只有杨启良一人还能在前线进行有效的抵抗。
杨启良并未有任何退缩的意思,通过通讯设备向指挥部发出坚定的讯息:只要他还在,这片土地就不会失守。他以一己之力,挡住了一波又一波的敌军冲击,展现出超乎寻常的英雄气概。杨启良也终于负伤,知道自己的体力和战斗力正在迅速减弱,他在无奈中对着对讲机大声呼叫,请求指挥部对他所在位置进行炮击,以阻止敌人的进一步侵袭。

当这场激烈的战斗终于平息下来,杨启良与他的连队不幸失去了联系,在连队和指挥部看来,杨启良在请求火力支援后就再无音讯,他们痛心地认为这位英勇的战士已经在战斗中英勇牺牲。无人能预料到,在战火与硝烟中,杨启良仍然坚持着他的战斗意志,虽然孤立无援,但依旧不放弃任何一丝生存的希望。
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杨启良和他的战友们在隐蔽的猫耳洞中驻扎了整整一年,这期间他们几乎没有机会洗澡或更换衣物,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在潮湿的环境下,许多战士的肢体,尤其是脚趾和大腿,开始出现严重的皮肤溃烂。

当这些布满尘土和汗渍的士兵最终返回连队并向上级报告时,他们的领导竟然一时无法辨认出他们。杨启良浑身是泥地站在面前,领导吃惊地审视他,疑惑地询问:“你是谁?”这一刻,战士们的外表与平时判若两人,凸显了他们所经历的艰难岁月。
杨启良坦诚地回答说,在战场上,他们没有时间考虑个人舒适,能够保持战斗力和取得胜利是他们唯一的目标。他们的忍耐和牺牲体现了无私的战斗精神和对胜利的执着追求,为了表彰他们的英勇表现和不屈不挠的战斗意志,杨启良所在的步兵第1师第2团第3连被授予了“坚守英雄连”的荣誉称号,杨启良本人因在极端条件下的卓越表现,被授予了一等功。

当杨启良结束他在军中的职业生涯,返回浙江老家时,浙江省政府为了表彰他在战场上的英勇行为,隆重颁发了一块刻有“人民功臣”的荣誉牌匾。杨启良初时将这块牌匾挂在家中的客厅,以此作为对自己军旅生涯的纪念。不久之后,他考虑到个人荣誉展示过于突出可能引人注目,便将牌匾小心翼翼地卸下,收藏于一个精心选定的木箱中,以此保持自己的低调和谦逊。
1996年,杨启良正式告别了自己服务了多年的军队,回归民间,选择在台州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开始新的职业生涯。转业至地方工作,他并没有因此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利用军中累积的严谨作风和坚强毅力,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在工商部门,他以一名普通公务员的身份,继续发挥自己的能力,处理复杂的商业纠纷和维护消费者权益,赢得了同事和民众的广泛尊重。

在任消协秘书长五年后,杨启良主动辞去了高职,选择成为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更专注于处理消费纠纷。2010年的一次事件中,杨启良处理了一起关于汽车维修的投诉,一位车主声称在一个4S店保养后因为工作人员的疏忽导致他的刹车失灵,在外地发生了车祸,并要求赔偿。
当4S店的店长无法解决争端时,他请求杨启良介入此案,通过详细的检查和调查,杨启良发现刹车系统实际上是完好的,与车主所描述的情况完全不符。面对即将被揭穿的谎言,车主态度激烈,辱骂杨启良,并威胁要向政府投诉他。

杨启良面对这种无理的指责,没有与对方争执,而是冷静地要求4S店提供该车的全部保养记录。当证据摆在面前时,车主无话可说,情绪也逐渐平息。
在2017年,台州市地方电视台在一次专题报道中走访了杨启良的家,这位普通市民背后不为人知的英雄事迹。新闻播出后,社区的居民才惊讶地发现,平日里低调的杨启良原来是一位赫赫有名的战斗英雄。

采访中,杨启良应记者的要求,才不经意地从卧室里取出了一块写着“人民功臣”的牌匾。他微笑着解释说这是浙江省政府在他从老山战场归来后不久颁发的,以表彰他在战时的英勇表现。
尽管多年已过,每当闭上眼睛,杨启良的记忆依然能够轻易地带他回到那充满硝烟的越南战场。他依旧清晰记得子弹擦过头皮的刺耳风声,这些经历让他更加珍惜和平时光,了解到这样的生活是多么不易得来。

在他的日常工作中,杨启良从不利用自己“战斗英雄”的身份来获取任何私利,也从未在公众面前炫耀过自己的荣誉。他始终坚守着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老兵的责任与担当。
在疫情期间,他依旧坚守在第一线,不忘军人的责任和使命。杨启良的身体状况逐渐走下坡路。体内未及时取出的弹片和那些触目惊心的伤痕,似乎时刻提醒着他那段充满苦难的岁月。湿冷的天气使得他的旧伤复发,疼痛不断,夜间的噩梦将他一次又一次带回那充满炮火和危险的战场。

“其实,受过的伤并不算什么,现在唯一的问题是夜里睡不好,脑海中总是回荡着枪林弹雨的场景,这些记忆似乎要伴随我一生。”杨启良如此表示,即使岁月流逝,战场上的回忆依然深刻地烙印在他的心中。
正是有了杨启良这样无私奉献的守护者,社区的居民才能感受到更多的安全和宁静,他的故事激励着每一个了解他的人,也深深地植入了社区文化的每一个角落,成为居民们共同的骄傲和安心的来源。

尽管战场的环境异常艰苦,从战区留下的每一幅照片中,我们却能看到士兵们脸上那灿烂的笑容。这些笑容背后,是他们对牺牲的深刻理解和自豪感。他们深信,用自己的牺牲换来无数家庭的平安与安宁,这一切苦难都显得微不足道。
尽管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条件大幅改善的时代,我们仍需铭记和尊敬那些革命的英雄们,我们应该永远记住,曾经有这样一批人,他们在战斗的最前线,以“猫耳洞人”自称,是那些怀揣着为国家服务、保护人民的崇高理想的老兵。他们坚守在祖国的边疆,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维护着黎明前的宁静。

这些老兵们的故事是关于牺牲和勇气的传说,更是对未来世代的一种启迪。他们的历史证明了,无论条件多么困难,心中有信仰的人总能发现希望之光。我们应当从他们的故事中学习到不只是战斗的勇气,更重要的是,即使在和平时期,我们也应保持警觉,珍惜并维护好这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