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更新”,打造面向未来的“新大学”

未来有苑 2024-05-09 06:36:16

走进新时代,担当新使命,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校园面貌也焕然一新,校园已成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重要基地。校园“更新”从重功能性转向重思想性、艺术性和共享性。

在校园规划设计实践中关注:校园更新——与城市更新相同步的大学校园改造、学科交叉——与创新行为相契合的学习空间。

生态本底 自然营造

在大学校园规划中要尊重校园的自然本底,以自然营造的理论和实践方法进行营造。校园规划如造园,需因地制宜,师法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校园所处自然环境、山水格局是最大的资源。在校园规划中妥善处理原生自然、衍生自然和人文自然的“自然营造学”多维度人居环境与自然的关系。

▲ 自然营造学框架

有机生长 动态更新

以系统的、动态的、历史的观点看待大学校园的规划、建设和发展。当下的建设也是未来的历史,立足长远、奠定格局、回应需求、留有余地,在设计阶段也考虑运营和后期使用。

关注世界一流大学设计趋势及借鉴建设发展经验,规划及单体设计具有前瞻性的格局,在近期实施中适度留白,预留未来校园开放、更新、发展的余地。

文化群落 文脉融入

以“促进交流”为功能内核,以“万物互联”为组织原则,以建筑群落为形式表达,塑造人文情怀的场所空间。校园群落空间的形态与其内容一样,都需要适应未来,采用跨学科、集约型的群落功能组织策略;运用模块化、标准化的组合,强调群落的高能效、高适配度、高灵活度的建造系统,以适应未来的变化;强调师生互动交往交流对创新行为的促进作用,注重多层次交往空间的营造。

校园根植于其所在的自然资源环境、城市人文环境和校园文化传承,并将其融入校园外部空间的营造和单体设计之中,力求区别于其他高校的鲜明特点;强调空间与建筑的教育意义,使校园空间成为校园精神的载体。

▲ 校园群落空间发展趋势

复合网络 城市耦合

校园复合化与网络化:以综合视角入手校园建筑群体空间和单体塑造,基于未来教育形式与心理需求,强调功能与空间的复合化和多元化,引导多层级和多形式的交流。

校园融入并服务城市:强调校园的社会责任,使校园成为城市的文化资源中心、创新创意中心、经济与科技的引领者,从校园功能的策划到整体功能布局、与城市共建共荣。

▲ 复合化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新园区

空间进化 四种维度

在信息化时代,大学教育面临着信息技术带来的冲击、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以及学科结构和产学关系的变化。信息化时代大学校园空间面临变革与挑战,校园城市空间、校园群落空间、校园个体空间、校园虚拟空间是当代大学校园进化的四个维度,并组成面向未来的校园空间整体观。大学校园的管理者与设计者应当从整体出发,树立与城市共生共荣、以交流为功能内核、以虚拟空间为拓展的面向未来的校园空间整体观。

▲ 大学校园空间进化的四个维度

案例分享

北京理工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南部创新研究中心及学生生活组团

北京理工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嘉兴)位于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北部,南部学科创新研究中心及生活组团作为一期校园功能的重要支点,承载了学术研究、师生住宿、餐饮娱乐等多种功能。建筑形体以一条折叠的超长线型体量作为骨架,并用一条共享长廊串联南北,围合出层次丰富的合院空间,承接城市环境及自然滨水景观。

西侧滨水透视效果图

设计体现江南水乡的意韵,从场地的自然环境出发,体现“顺其自然,自然而然”的营造理念。整体氛围致敬江南园林的深邃意境,感受园林的方寸之美,品味湖水的开阔秀美。

南部创新研究中心北向人视效果图

建筑场地位于城市与自然的交界处,一侧是秩序井然的人工设施,一侧是天造地化的自然环境。设计灵感来源于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氛围,使建筑群体成为两者的纽带。

南部学生生活组团人视效果图

中国科技大学高新园区图书馆

设计舍弃惯常形式上的过度操作,以更为简练精准的体量控制,回应嘈杂的周遭环境,细腻地刻度大学精神,表达场所纪念感。

图书馆滨水侧外景

水平延展开来的方院,低矮匍匐地弥合现状建筑产生的撕裂感和突兀性,使图书馆拥有多重尺度的场景体验。乔木林、绿丘、小径、檐廊、林荫讲坛等空间要素,塑造更具亲和力的外部空间,在宏大的叙事外,更关切日常的方方面面,为广大师生提供交往与活动的物质空间场所,营建为一个校园多元活动的发生器。

方院轴侧图

建筑塔楼如白籽玉石般的温润清透,具有独特性和亲近感。半透朦胧的超白彩釉玻璃提高了幕墙的安全性,使室内光线更为柔和均匀,适宜阅读。弧形穿孔板,形如竹简,刻画丰富的光影变幻效果,塑造细腻动人的近人尺度。

建筑立面

层叠布置的阅览室已不再是当下高校图书馆的唯一内容。伴随新技术新教育理念的发展运用,学生不再满足在成排布置的阅览桌上通过纸质书籍获取信息和知识,更需要通过个性化的自主学习空间和交往互动研讨平台获取交换多种媒介信息。图书馆转变为功能复合空间丰富的学习交往中心。在常规功能外,设计提供一系列的开放性非物质空间,丰富和改善学习交往活动的场所体验感和空间舒适性。这些空间贯通多个楼层,联系上下和内外,承载日益增多的非正式教学和自主学习活动情景。

阅览区边庭

聚焦未来高校建设与发展,2024年5月31日-6月1日,2024高校高质量建设与发展论坛将在上海同济大学召开。本次论坛由上海市创造学会主办,同济大学协办,以“面向未来的新大学”为主题,旨在探讨高等教育领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如何更好地推动高校高质量建设。论坛特别邀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江立敏作为演讲嘉宾出席活动,届时将为我们带来关于高校建设的更多精彩分享,敬请期待!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