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一部“冷静”的战争电影,却拿到奥斯卡最佳特效奖

碟碟不休的Kevin 2020-08-23 19:14:28

发生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两场世界大战是改变了人类命运的重要历史事件,相比于浩如烟海的二战电影来说,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电影显得相对乏善可陈。

两次世界大战在性质上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导致了人类社会对于一战和二战有着完全不一样的印象。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具有鲜明的反法西斯性质,因此往往能够拍出价值观鲜明的主旋律电影,各国电影历史上这类充满着爱国情怀和英雄主义的经典二战电影不胜枚举。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完全是一场欧洲列强之间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参战各方完全没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有的只是帝国之间利益的冲突。这也使得一战电影总是给人以残酷和悲壮的印象,电影更多的是关注战争中个人的遭遇,而不是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正在全球肆虐的新冠病毒给人类社会所带来的伤害堪比一场没有硝烟的世界大战,人类与病毒的抗争丝毫不亚于一百多年前的这场战争,而在国内疫情初战告捷之后上映的首部大片就是这样一部悲壮的一战电影《1917》,对于所有接受了疫情考验的人们来说有着格外不平凡的意义。

(一)没有英雄的战争电影

许多观众很可能看完电影《1917》之后都还没有发现有两位英国顶级巨星的客串出演,科林·费尔斯和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在片中扮演了两位英军前线指挥官。“脸叔”英姿飒爽的将军形象始终淹没在昏暗的灯光之下,“卷福”的疤面造型也让人看了不寒而栗。

真正的主角是两位普通的英国士兵,电影开头两人正懒散地躺在草地上休息,紧接着就被随机选中执行一个极其危险的“死亡任务”。两个人在接下去的一天时间里接受了生与死的严酷考验,而那些没有被选中的士兵命运也好不到哪去,他们匍匐在阴冷潮湿的战壕里等待着冲锋的号令,随时准备一跃而出投入枪林弹雨的战场。

电影《1917》中扮演主要角色的是两位名不见经传的英国演员乔治·麦凯和迪恩·查普曼,他们的知名度无法与片中客串出演的那些大牌明星相提并论。电影中演员的表演也完全没有传统战争电影中所惯用的煽情手法,并没有刻意去展现士兵的勇敢和无畏,而是竭力还原在恐怖的战场环境下人类的真实的情感。

导演萨姆·门德斯显然不希望观众记住电影中任何一张面孔,而是把注意力放在这些年轻士兵在战场上所遭受的苦难和折磨之上。这是一部没有英雄的战争电影,有的只是一个个没有被记住名字的年轻生命。

(二)没有硝烟的战争电影

对于众多热血军迷来说,这部受人期待已久的战争大片无疑是令人失望的。除了结尾处那次半途而废的冲锋之外,电影中鲜有真刀真枪的战斗场面出现。原因很简单,这部战争电影的主题并不是战争,而是阻止战争。

电影《1917》的历史背景被设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前一年,主要情节取材于一战中一起并不知名的真实事件“阿尔伯利奇行动”。在1916年经历了“凡尔登”和“索姆河”两场著名的“绞肉机战役”之后,伤亡惨重的德军决定收缩西部防线,重新在法国北部设置了一条“兴登堡防线”。1917年2月德军开始了有序的撤退,沿途设置了大量爆炸装置来阻挠英军的追击,并且大肆破坏民用设施和资源,这些情节和场景都在电影《1917》中得到真实的还原。

英国军队将德国人的撤退误判为一次溃逃,立即开始组织大规模反攻。正当前线部队集结完毕准备发起进攻之时,后方指挥部接到空军侦察机的报告,发现德军已经重新修建了坚固的防御阵地。由于德军撤退时破坏了英国军队的电话线路,导致指挥部无法将这个重要情报传递给前线部队,于是才紧急派出两名士兵携带书面命令穿越火线前往进攻部队阵地,紧急叫停这次注定失败的进攻计划。

由于电影主要故事情节发生在德军撤出战场和英军发起反攻的间隙,两位主人公大部分时间是在一片荒无人烟的战场上赶路,这使得《1917》成为一部十分安静的战争电影。被双方炮火反复耕犁过的战场上出现了暂时的寂静,寸草不生的土地上横七竖八地躺着两个国家阵亡军人的尸体。在这样死一般的寂静之中,两个英国士兵不顾一切地向着目标前进。而在电影中一共只有四名士兵在交战中阵亡,其中就包括电影主要角色之一的那位传令兵。

反观世界电影近几十年的经典战争电影,无不倾注了创作者强烈的人文情怀和反战思想。从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和《战马》、梅尔·吉布森的《钢锯岭》,到诺兰导演著名的《敦刻尔克》,我们看到的都是普通士兵和平民在战争中的遭遇。

两次世界大战虽然已经结束快一个世纪,但是这两场战争对人类现代社会的影响在很长时间里都无法消除,对于战争的恐惧深深地烙印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一部又一部像《1917》这样反思战争的电影不断地提醒着人类不要轻易开启这个恐怖的“潘多拉魔盒”。

(三)一镜到底

在今年的奥斯卡奖评选中这部获得多项提名的作品与最佳电影和最佳导演等主要奖项擦肩而过,最终获得的竟然是最佳摄影奖和最佳视觉效果奖这两个技术类奖项,原因是《1917》采用了“一镜到底”的方式来拍摄这部战争电影。

许多电子游戏爱好者都会对《1917》的电影画面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让人不禁联想起当年曾经一度风靡全球的第一人称射击游戏《使命的召唤》。在电影中镜头始终从各个角度跟随着两位主人公的移动,电影场景也始终在移动之中并且几乎没有重复。

担任本片摄影的是曾经13次获得奥斯卡最佳摄影提名的罗杰·迪金斯,这位科恩兄弟与山姆·门德斯的御用摄影师代表作品有《肖申克的救赎》《007:大破天幕杀机》和《银翼杀手2049》等一系列经典电影。

此前采取这种“一镜到底”模式拍摄的电影中,最为著名的就是2014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鸟人》。而战争题材的电影中,《1917》是第一部采取如此大胆方式拍摄的电影。也许是因为电影相对简单的故事情节以及散文式的叙事风格,使得观众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来感受电影所塑造的战场环境和战争氛围。电影镜头追随着两名英国士兵的身影,从曲折迂回的战壕到布满铁丝网的战场,这样的“一镜到底”无疑是最佳的方式来模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最大程度上让观众能够体会到战争的恐怖和这些普通士兵所经历的折磨。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9年另外一部火爆的战争大片《中途岛》,这部由好莱坞特效大师罗兰·艾默里奇执导的电影中同样使用了近乎电子游戏的画面处理方式,那些激动人心的轰炸机俯冲镜头让人看得热血沸腾。然而如此滥用电脑图像处理的目的只是为了简单的视觉冲击,这些简单空洞而又缺乏灵魂的战争场面完全无法像《1917》中的“一镜到底”那样给观众带来心灵的震撼。()

电影片尾出现的字幕解释了本片为什么会采用如此特别的拍摄方式,导演萨姆·门德斯的祖父曾经是这场战争的亲历者,《1917》的创作源泉正是来自于导演童年从祖父那里听来的故事。采用“一镜到底”这样主观视角的方式来拍摄,无疑是导演个人对于自己的祖父的致敬,同时也是对于在一战中逝去的整整一代人的怀念。

(四)结语

第一次世界大战史无前例的人员伤亡给欧洲各国带来了巨大创伤,几乎在西方主要参战国家的各大城镇都设有纪念一战阵亡将士的纪念碑。各类反思性的文艺作品也层出不穷,2018为了纪念一战百年,同样作为战争亲历者后代的新西兰导演彼得·杰克逊拍摄了奥斯卡获奖纪录片《他们已不再变老》。(​)纪录片的名字来自于英国诗人劳伦斯·宾阳的一首纪念一战的诗歌,“日复一日,太阳照常升起,只是那些牺牲的战士,他们已不再变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场真正的现代化战争,包括坦克、机关枪、远程大炮等现代化武器装备首次投入战争,这使得一战中的士兵伤亡数量远远超过其他战争。而人类的生命在这些军事工业所创造出来的杀人机器面前显得那么渺小,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所有人都不得不躲在战壕之中躲避着漫天炮火,在这场残酷的杀戮之中没有英雄,只有一个个想要回家的军人。

0 阅读:19

碟碟不休的Kevin

简介:一个每年看几百部电影的发烧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