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数据显示,50%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会在疾病进程中发生脑转移。当癌细胞突破血脑屏障侵袭大脑时,可能出现:
· 持续加重的爆炸样头痛
· 喷射状呕吐(与进食无关)
· 突发视力模糊/复视
· 单侧肢体麻木或抽搐
这些症状源于癌细胞对神经组织及毛细血管的破坏,常导致癫痫、认知障碍、运动功能受损等严重后果,使患者生活质量急剧下降。
“肺癌细胞如何突破血脑屏障?真的束手无策吗?” 董先生的肺癌脑转移经历或许能给人新的启示。

病情概述
罕见病理分型遇上脑转移
2020年4月:董先生出现刺激性干咳
2020年7月:CT发现右肺上叶占位,全麻下行“胸腔镜下右肺上叶切除+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未侵犯脏层胸膜,区域淋巴结未发现转移。免疫组化:CKpan+、CK7+、Syn+、CgA+、TTF-1+、CK5/6-、P40-、Ki-67+60%。
病理特征:Ki-67高达60%(提示高增殖活性)未接受辅助治疗(因罕见分型治疗选择有限,同时自身身体状况不佳)
术后7个月:突发剧烈头痛伴呕吐,确诊右侧枕叶转移
知识延伸

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LCNEC)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具有高度侵袭性,进展快且预后差。虽然 LCNEC 在分类上属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但其在生物学行为上与小细胞肺癌(SCLC)有更多相似之处。
脑转移如何发生?治疗难点?
癌细胞转移至脑部需经历四大关卡:
1. 从原发灶脱落侵袭周围组织
2. 进入血液循环全身播散
3. 形成癌栓在远端毛细血管中滞留
4. 从血管外渗定植脑组织

治疗难点:
血脑屏障的特殊结构使多数药物无法达到有效浓度,化疗、靶向药效果差。
面对重重困境,脑转移就只能放弃治疗吗?董先生束手无策时联系到张明徽教授的乐和新医团队,希望能找到更多治疗机会。
【乐和第二诊疗建议】综合评估
经张明徽教授的乐和新医团队分析:
董先生的寡转移病灶目前检查来看是个孤立病灶,这种情况下用精准放疗,不管是伽马刀,还是射波刀,对于脑部小病灶(一两公分)解决起来还是比较理想的。
但是,转移灶往往不会孤立出现,存在潜伏病灶概率高,如未及时有效干预,潜伏转移灶就会接连出现。此时马上跟进vNKT免疫治疗,使用免疫提升的方法,全身治疗精准消除残余癌细胞对于董先生的后续治疗和降低复发转移风险是有利的。
1. 立体定向放疗——精准"狙击"肿瘤

技术原理:
通过三维影像引导,多角度聚焦高剂量射线于肿瘤。
治疗优势:
* 放疗可破坏血脑屏障,增加血脑屏障通透性,提高药物对颅脑病灶的疗效[1]
* 精度高、误差小,最大限度保留脑功能,避免手术可能导致的瘫痪或失语风险。
* 非侵入性,避免开颅风险
2. vNKT细胞治疗——全身免疫调控

直接杀伤:
vNKT细胞兼具NK细胞的广谱杀伤力和CD8+T细胞的精准识别能力。
微环境改造:
清除免疫抑制细胞(MDSCs),阻断转移"温床"。
vNKT细胞免疫治疗
NKT细胞 (Natural killer T cell),是一种细胞表面既有T细胞受体TCR,又有NK细胞受体的特殊T细胞亚群,它兼具NK细胞和T细胞的重要特征,具有非特异性和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的双重能力,可以非常快速地杀伤肿瘤细胞。在NKT细胞亚群中,有一种个头更大、杀伤能力更强的特种兵,就是清华大学张明徽教授的实验团队发现的vNKT(Variant Natural Killer T)细胞。
这群vNKT细胞在体内的数量非常少,且不会轻易被激活。但是一旦被活化,却能以一当百,杀灭那些可能残存在体内无法被发现的肿瘤细胞。另外,研究还发现vNKT细胞具有双重抗肿瘤效应,不仅能够直接杀伤癌细胞,还会调节肿瘤组织内部的免疫微环境,杀伤抑制性免疫细胞MDSCs,打破肿瘤的免疫逃逸,重建正常免疫系统,进一步预防复发转移。

实验条件:有vNKT细胞存在的情况下,经过16个小时,近乎所有B16肿瘤细胞被杀死!
董先生于2020年12月行全脑放疗10次,2020年12月行射波刀治疗2次,与此同步进行vNKT细胞治疗。截至2024年12月行vNKT细胞治疗22疗程,目前继续治疗中。
在此期间,随访及影像学复查未见复发转移征象,张明徽教授的乐和新医团队为其量身制定的方案有效性得到了验证。从2020年确诊至今,董先生即将突破5年生存大关,远超预期目标。
影像学改变
Imaging changes

影像学显示:
2020.7右肺上叶2.5×3cm类圆形占位,有毛刺、有分叶,考虑肺癌。胸部2021.7至2021.11CT示右肺上叶切除术后改变,余未见明显复发、转移征象;2023.8至2025.1复查右肺上叶术后改变。

颅脑影像示:
2020.7CT右侧枕叶密度增高影,转移可能;2020.12磁共振右侧枕叶异常信号灶,较前增大,结合病史考虑转移,2021.7及2021.11复查右侧枕叶转移灶明显缩小,考虑治疗后改变。2023-8至2025-1复查颅脑术后导致右侧枕叶软化灶,大小约2.8X3.6cm。
结论与点评
董先生的案例表明,对于瘤体组织较大的患者,即便是早期也不能掉以轻心,由于较大肿瘤内有丰富的血管,无论是手术还是穿刺都会有一定风险,让掉落的癌细胞沿着血管或淋巴管转移到其他位置。即使手术后没有要求化疗,也要跟进后续治疗,通过免疫提升的方法来清除残余癌细胞。
此外,出现了转移后如果能使用局部微无创的方法,例如射频消融、介入、精准放疗等,将寡转移的病灶及时控制,再联合免疫细胞治疗,不仅能提高颅内完全缓解率和缩短病灶消退时间,还可能改善患者的预后。[2]

虽然每位患者病情存在差异,但这一模式为肺癌脑转移患者提供了新的希望。

张明徽 乐和新医创始人
清华大学医学院免疫学博士,2002年发现vNKT细胞至今,张明徽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走过了20余年的研究历程,积累了700余例实体肿瘤的治疗经验,涉及几乎所有常见实体肿瘤,研究结果充分证明vNKT在实体肿瘤治疗中具有巨大价值。

适用于病理恶性程度较高或存在复发风险的术后患者;经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常规治疗肿瘤已基本控制但仍未达到治愈的患者;持续存在较高致癌因素的患者;放疗、化疗不耐受的患者。这些患者如果在传统抗肿瘤治疗后没有进行有效的后续治疗,复发、转移或再发肿瘤将是大概率事件,在这种情况vNKT细胞治疗是理想的后续治疗手段,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Sprowls SA, Arsiwala1 TA, Bumgarner JR, et al. Improving CNS Delivery to Brain Metastases by Blood-Tumor Barrier Disruption[J]. Trends Cancer, 2019, 5(8): 495-505.
[2]孙逸初,梁飞,夏铀铀.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放疗联合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J].肿瘤防治研究,2023,50(07):705-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