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十年前,电视是家里的“镇宅神器”,一出场就得花上大几千。如今,走进任何一个电器卖场,几百块就能带走一台智能大屏,画质翻倍,功能翻新,连语音识别都安排上了。
有人以为这是价格战打残了行业,其实恰恰相反——这是技术进步把成本压成纸片薄,让效率跑得比价格还快。
4000跌成999?不是价格疯了,是我们技术疯了
2013年10月,深圳福田的赛格广场,32英寸液晶电视均价仍在4000元上下徘徊。彼时市场主流型号还是1080P分辨率,边框厚得像一台电烤箱。
那时大多数国产品牌主打“价格战”,核心部件严重依赖进口,整机利润不足3%。制造成本高、技术积累低、品牌议价能力弱,构成了彼时中国家电行业的“真实面貌”。
2023年9月,北京亦庄的一家京东家电体验店,同样32英寸的智能电视,售价仅999元。搭载AI语音助手、远程物联、4K分辨率。生产厂商为TCL集团,采用的芯片来自中国自主研发的鸿鹄处理器,显示屏来自惠州面板厂,整个供应链实现90%国产化。
10年时间,价格压到四分之一,功能却翻了三倍。
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并非“压低价格”,而是“压缩成本结构”。2012年起,中国政府持续推动“机器换人”“智能制造”,珠三角地区率先启动生产智能化改造。
TCL在惠州投建“模组-整机一体化基地”,引入六轴机器人,每年节省人力成本2.3亿元,实现单位产能同比增加52%。同年,海信青岛工业园完成MES系统改造,实现从下单到发货全过程数字化,错误率控制在0.01%。
2023年,中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总额达到3.33万亿元,是2012年1.03万亿元的三倍多。研发投入强度由1.98%提升至2.64%,位居全球第13位,高于欧盟平均水平。家电产业作为其中受益最直接的行业,在核心部件、图像算法、整机集成方面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跃迁。
价格降低背后是效率飞跃,而效率飞跃的背后,是十年如一日的政策导向、科技攻坚和企业自我革命。
从被打到能打,20年大逆袭的背后,是自主硬碰硬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加入当年,中国家电市场外资品牌占据近75%的市场份额。在北京、广州、上海的大型卖场里,松下、东芝、索尼、夏普横扫货架,国产品牌仅能苟延残喘于边角冷柜。
2002年,中国海信集团在青岛召开“告别代工战略发布会”,宣布停止为日资品牌代工电视机。当时有分析称此举“等于放弃饭碗”,但事实证明,这是中国家电品牌转向自主品牌建设的第一枪。
2005年,TCL联合创始人李东生宣布全面整合海外品牌汤姆逊和阿尔卡特的电视业务。短期内亏损超20亿元,但为未来全球化打下基础。
2008年,海尔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建成首个海外冰箱制造基地,标志中国家电制造进入“输出产能+输出品牌”的新阶段。
201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首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此时,海尔、TCL、美的、格力均已掌握核心整机架构和供应链资源,逐步摆脱“被打”的被动局面。
2012年以后,价格战不再是主旋律。以方太、老板电器为代表的新一代厨电企业,主打“技术定价”。2020年,方太推出“全场景高端厨电解决方案”,融合AI识别系统和空气监控系统,单套售价可达3万元,依然供不应求。
2024年3月,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AWE2024)在上海举行,海尔带来101项行业首创科技成果,TCL展示115英寸Mini LED巨幕电视,海信展示AI大模型在电视终端的深度嵌入。
这个展会现场,不再是“谁家价格更低”,而是“谁家芯片自己做、算法自己调”。
WTO的开放是起点,自主创新是根本。从2001到2024,中国家电在没有任何补贴、没有任何保护的前提下,实现从“看别人脸色”,到“别人看咱脸色”的彻底逆转。
不是家电降价了,是研发值钱了,是技术内化了
2015年,中国政府提出“互联网+”国家战略,明确提出要将“数字经济”融入传统产业链。同年,海信在青岛启动“家电云工厂”,通过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控产线状态,将订单响应时间从1.2天缩短至0.5天。格力在珠海试点工业大数据平台,实现缺陷率年降32%。
2018年,“工业互联网平台白皮书”发布,首次将家电行业列为“智能制造重点试点”。
2022年,中国有效发明专利数量突破400万件,是全球首个突破该门槛的国家。当年,中国智能电视芯片出货量达2.8亿颗,其中95%以上用于国内品牌产品。
不仅如此,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2023年,工业机器人出货量超过30万台,其中超七成投放在制造业一线,助力产线自动化升级。珠三角和长三角成为智能制造产业带核心枢纽。
同年,“数据要素×”和“人工智能+”两大国家级计划推动产业智能化与数字化融合。在厦门、合肥、青岛等地,家电企业全面部署数据中台、智能视觉检测系统和云端售后管理平台。以海信为例,2023年线上售后处理率提升至93%,客户满意度达到96.7%。
与此同时,新能源产品产能持续走强。2024年1月,中国成为全球最大风电和光伏设备出口国。家电企业向绿色制造、零碳工厂方向迈进。格力2023年发布《碳中和行动报告》,显示珠海总部基地已实现年碳排放下降25%。
中国家电业早已不再是“便宜制造”的代名词,而是“研发驱动+智能制造”的出口代表。曾经便宜,是无奈;如今便宜,是实力。
当一个行业的价格在下降,而专利在上升,出口在增长,竞争力在跃升,那说明它已经不再需要解释什么是升级。它本身,就是答案。下一场升级,不再是家电,而是制造业全谱系的智能化、绿色化、全球化。
参考资料
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里程碑式进步-新浪财经-2025年01月20日
从价格战到技术战,中国家电“大反击”-新浪财经-2024年04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