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越南街头,中国制造的电动车在跑,老百姓的手机大多是中国品牌……可是,在一些国际会议上,它却常常转头与西方国家并肩而立。
越南与中国的关系,既有数千年的历史沉淀,也有当下复杂的战略拉扯。它想摆脱中国影响,却又不可能完全摆脱,这其中的复杂,就是最真实的越南。
我家门口挖的井,你说是你家的水?
越南中北部地区,在公元前111年被纳入汉朝版图。此后,长达一千余年的时间里,该地区始终隶属于中原政权的直接管辖。
从东汉到唐代,地方设置如交州、日南郡等,管理制度、赋税政策、行政体系,完全移植中原模式。这一阶段,汉字成为越南社会官方通用文字,成为科举、律法、书信和学术的基本载体。
儒家学说从两晋南北朝时期进入越南,在李朝时期(1009年)首次设立“国子监”,标志着儒学正式成为国家主导思想。至陈朝时期,越南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兴建“文庙”,供奉孔子,并将其尊为“至圣先师”。
嗣德皇帝(1847—1883年)在上谕中明确指出:“朝野百官皆用汉文,士子求学,莫不奉为典籍。”文化教育、礼制祭祀、政治伦理,全盘采纳中国儒家体系。
直到1919年,越南在法国殖民体系下推行“国语字”,正式废除科举制度,汉字才在官方领域退出历史舞台。但即便如此,越南国内现今仍保留超过100座孔庙,文庙成为全国中学生重要参观场所。
2017年,河内大学在文化类课程中继续开设汉学、儒学等方向;2019年,《越南文学史》课本中依然保留了“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引用与分析”。越南官方电视台在春节期间播放的《文庙祭孔》仪式,也依然采用汉字对联与传统礼服。
越南政府在文化上逐步推进“本土化”,但在教育、传统节庆、历史遗产保护等方面,却无法完全剥离中国文化的根系。
2023年,越南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发布年度报告指出,全国登记保护的1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68项直接承袭中国元素。文化焦虑,是绕不开的宿命问题。
越南在走出去的文化建设上也试图“弱化中国”,2022年起,越南国家电视台对外语国际频道取消汉语配音服务,2023年起调整部分历史剧播出尺度,但在操作层面,传统知识和文化叙事依旧大量依赖中国史料与学术成果。
文化是根,想剪也得留茬。越南的“逃离计划”从文化开始,却又始终离不开这口井里的水。这种割裂的文化心理,正悄悄渗入它对外的每一个选择里。
你家开的超市我天天逛,可我选的是西方款
2024年,中越双边贸易额突破2600亿美元,同比增长13.5%。其中,越南对中国出口达到1160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近25%。中国连续21年保持越南最大贸易伙伴地位。越南是中国在东盟内第一大贸易伙伴、全球第四大贸易对象。
尤其是在果蔬、水产领域,2024年前11个月,越南对华果蔬出口额41亿美元,增长28.7%;水产品14亿美元,增长23.2%。以“越南榴莲”为例,从芽庄冷链直达广州黄埔港,用时3天。
2023年起,中越边境东兴、凭祥设立30余个跨境电商运营中心,广西片区物流吞吐量全年突破270万吨,同比增长19.8%。
在这些跨境电商园区中,超过2600家中小企业专职经营中越互供项目。越南本地带货主播如梁氏红香,2023年一年累计直播销售中国产品380万单,月均带货金额超150万元人民币。
中国商品通过越南主播走进本地市场,越南特色水果、农副产品则通过中国平台送入北京、上海、成都消费者手中。
2025年4月,河口口岸电商综合产业园建成投用,当日通关订单达4.1万笔,日跨境处理包裹约12万个。这个数字背后,是中越物流协作体系的全面升级。
但与此同时,越南却在经济结构上加速“多元布局”。2023年,越南政府宣布引进“友岸外包”政策,吸引美国、日本、印度等国企业在越设厂,三星、苹果、丰田等全球巨头大规模转移供应链至北部海防、太原等地。
2024年,越南批准超过80亿美元的美资高科技项目,并与韩国签订深化科技园区合作协议,优先支持非中资企业获取税收减免与土地租金优惠。这些政策调整并非偶然,而是越南政府推动经济“去集中化”的实质动作。
表面看是生意越做越大,本质是合作对象越铺越宽。越南并非疏远中国经济,而是在全力构建“能来能走”的出口格局。这种“紧握左手、攥松右手”的模式,让越南在中美博弈中的回旋余地越来越大。
下一步是文化、经济双重脱钩?还是利益绑定下的继续捆绑?这些变量,将在地缘博弈中继续释放信号。
朋友圈看起来热闹,私下谁最亲还真难说
2023年,中越共同宣布“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命运共同体”,释放深化合作的积极信号。与此同时,越南也在安全与外交布局上保持高度灵活性。2024年,越南与美国举行第二轮“印太安全协作会谈”,内容涵盖南海巡逻、军港访问等敏感议题。
从实际操作来看,越南并未在地区军事合作中完全与中国结盟,反而频频参与多边平台以“平衡式外交”来稳住对外关系网。
例如,2023年,越南派代表出席“日美澳印四方安全对话(QUAD)”相关观察员机制会议,进一步向西方安全体系靠拢。但同年年底,越南在中越联合发布的备忘录中再次强调“推进国防事务沟通与危机管控机制建设”,显现“中间态度”。
2024年6月,越南与菲律宾在南海举行非正式联合演训,此举引起多方关注。但次月,越南政府即发布声明表示“将坚持和平解决海洋争议”,重申《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框架内合作立场。左右摇摆之中,越南的姿态更像是一位老练的棋手,在每一步博弈中都力求平衡。
舆论层面同样如此。2023年,越南多家媒体在报道中对“一带一路”倡议保持“既引述又淡化”的处理方式,既展示合作项目,又强调本国自主立场。越南官方对中文舆情审查更趋严格,部分社交媒体平台上对中国议题的标签化操作逐渐明显。
在“南邻之交”这本账本上,越南既写下了“互利”两个字,又用铅笔轻轻勾勒了“距离感”。它不反对合作,但也始终保留后撤一步的余地。
越南真实状态,是夹在历史情感、经济命脉、地缘利益三者之间的微妙平衡。未来走向不取决于它单方面的选择,而是多方力量合力作用下的动态变化。
参考资料
服习诗书 民尚华风——中国文化对古代越南的影响-《历史评论》-2022-05-25
以利相融,中越经贸合作成果丰硕-人民日报-2025-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