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狄伐邢到邢迁如归!

春秋右传读过去 2024-04-21 07:59:32

齐桓公城仪夷

邢国,这是一个早在殷商时期就存在的国家。在进入西周之后,作为周公旦第四子姬苴的封国,邢国曾经是藩卫周王室北部边疆的重要屏障。但是,进入春秋以后,邢国的存在感就很低了。邢国第一次出现在《左传》,是鲁隐公四年,卫晋从邢国回到卫国,当上了卫国国君,即卫宣公。邢国第二次出现在《左传》,是鲁隐公五年。这一年春天,晋献公的爷爷曲沃庄伯找来郑国、邢国共同伐翼,也就是曲沃的宗主国晋国。由此可见,春秋初年的邢国,还是比较活跃的,依旧能在诸侯的地区事务中发挥作用。

但是,从此之后,邢国就淡出了《左传》的视野,直到鲁庄公三十二年,邢国成为了狄人讨伐的对象。从这次《春秋》中“狄人伐邢”的记载,到《春秋》记载“邢迁于仪夷”,中间至少相隔两年!而这两年中,可谓是邢国高密度进入《春秋》、《左传》的一个阶段。对此,笔者一一罗列如下并分析如下:

鲁庄公三十二年,《春秋》记载“狄伐邢”,因此可以推断,鲁国也收到了邢国的救援请求,只不过鲁国内乱,无暇外援。对于此事,此年《左传》不着一字,因此估计,在这年冬天,齐国并没有及时出兵救邢。

鲁闵公元年春,《春秋》记载“齐人救邢”,因此救邢之举,与鲁国无关。《左传》对这次齐国救邢的军事活动,通过管仲与齐桓公的对话内容进行了注解。管仲的主要观点是“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暱,不可弃也。”即把狄人伐邢上升到了民族矛盾的高度,而不是把救邢的军事任务与霸主的责任联系起来。对于这一点,《公羊传》是有所批评的。批评的重点在于,正是由于齐桓公的犹豫不决或决策失误,这时的邢国其实已经灭亡了。而邢国的灭亡,是齐桓公没有尽到霸主责任的缘故。如果齐桓公尽到责任,则也无需把这件事情提高到管仲所谓的民族矛盾的高度。能提到这个高度,本就是对齐桓公的批评。

鲁闵公二年十二月,《春秋》记载“狄人入卫”,所谓入卫,就是狄族占领卫国首都的意思,是灭亡卫国的委婉之词,但《春秋》并无邢国的消息。在这年左传的记载中,主要揭示了卫国灭亡的整个过程,虽然也涉及到了邢国,但却是预叙。说到了鲁僖公元年的迁邢于仪夷,并在仪夷筑城封邢的后续历史事件。

鲁闵公二年《左传》的另一个重点在晋国,尤其令人瞩目的是晋献公派遣太子申生讨伐皋落氏的历史事件,而皋落氏就是狄族,这一点从狐突“虽欲勉之,狄可尽乎?”的诘问中即可明确。这就是说,晋国也有可能接受到了邢国的“简书”,即军事救援请求,因此晋献公才有了用兵皋落氏之举。因为从鲁隐公五年的《左传》记载可知,在晋献公爷爷的时候,邢国也是帮助过曲沃的,说明晋、邢之间在历史上的关系是不错的。所以,不论同宗之宜,还是从历史关系上讲,晋国也应该对救邢有所表示。

鲁僖公元年春,《春秋》记载“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救邢。”这个时间点,与晋国在上一年冬天的对狄军事行动具有一定的时间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也许暗示着齐、晋之间存在着某种外交协调。这年《春秋》关于邢国的另一条记录是,“夏六月,邢迁于夷仪。齐师、宋师、曹师城邢。”关于这两条记载,令人迷惑的是,聂北之地或就是齐国之地,此地在今天山东省聊城市正北的贾家寨,而此地与后来邢国迁移后的国都仪夷很近,而与邢国故都却很是遥远。因此,如果三国之师驻扎于聂北,则可以认为,邢台之西的浆水镇一说,有可能是这三年之间邢人避难之地。聊城所筑新城,可能就是为了沿袭避难故地之名。

不过,按照《左传》的记载,邢国人在投奔齐桓公的过程中,出现了“邢人溃,出奔师”的状况。由此可见,邢国遗民一路在投奔位于聂北的齐、宋、曹三国之师的驻扎地时,看到的是狄人的一路追逐,以及邢国人溃不成军和辎重尽失!为此,齐桓公出动诸侯之师驱赶狄人,并沿途找回了一些邢国人的生活、祭祀的必须品。为了显示齐桓公的仁义之师形象,所有找回来的物品都归还给了邢国人,即所谓“师无私焉”的意思。

令人关注的是,这年《左传》对《春秋》“夏六月,邢迁于夷仪。齐师、宋师、曹师城邢。”的这句话进行了礼与非礼的阐释,即“诸侯城之,救患也。凡侯伯救患、分灾、讨罪,礼也。”这就是说,作为齐桓公,这次救邢之举,乃是分内之事。但遗憾的是,邢国被灭国,卫国再被灭国,这当然是齐桓公的失职,是齐桓公没有尽到霸主的责任!所以,这些说法,与鲁闵公元年管仲的言辞一样,都是对齐桓公的批评,只不过批评得十分委婉罢了。

的确,作为今天的读者,我们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齐桓公在卫国、邢国的国家安全上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而当年的救燕却不一样。因为,相比于燕,卫国是齐国的邻邦,与邢国也不是太远。燕国能够保全而邢、卫被灭,这的确让人费解!下面笔者替齐桓公分析如下:

第一,从客观因素看,齐桓公虽然贵为霸主,齐国的国家力量总是有限的,无法包打天下。其次,楚国北伐问鼎中原,戎狄乘势崛起中原,齐桓公南北受敌,左支右绌是免不了的。更为重要的是,诸侯礼崩乐坏,国君各怀心思,北方国家联盟的国家虽然众多,但其力量很难整合。

第二,从主观因素来看,齐桓公虽然贵为霸主,又得周天子之赐命,摄九州事物,但是这并没有让齐桓公从此出于公心,会一心为天下计,为尊王攘夷计。其实,齐桓公自私的一面也是很严重的。比如鲁庄公二十八年《左传》的记载,“齐侯伐卫,战,败卫师,数之以王命,取赂而还”,这当然是很不应该的!卫国,正是在齐国的多次讨伐和掠夺下,国力日趋衰弱了。比如对于鲁国,齐桓公弱鲁心思十分明显,鲁庄公正是在齐桓公的折腾下,尤其在哀姜的折腾下,心力俱疲,撒手人寰的。而鲁国从此之后的衰微,又无不与齐国有关。所以,齐桓公本身存在的人格缺陷,也是无法承担起拯救东周以来的乱世责任的。

0 阅读:8

春秋右传读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