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时评|汽车不是手机,安全应是智驾考量首位

红星资本局 2025-04-01 23:10:49

近日,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安徽高速公路池祁段遭遇严重交通事故,事故中3人遇难引发社会关注。根据小米官方通报信息,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之后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最终车辆还是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了碰撞,出现了严重事故。

资料配图 图据视觉中国

遇难者家属质疑车辆自燃及车门锁死问题,称将考虑进行法律诉讼,同时呼吁社会关注智驾安全问题。

公众和媒体对此的关注,是当下新能源车智驾之风盛行,当技术赋予汽车“思考”能力时,我们是否真正做好了应对其局限性的准备?

当前智驾系统的安全隐患,是技术能力尚未突破“感知-决策”闭环的瓶颈,感知系统存在物理局限,传感器在极端环境下易失效,且单车传感器覆盖范围有限,多传感器融合时易因数据冲突或时空对齐误差导致误判。

由此,当一个车主使用智驾,遭遇突发状况后再紧急接管,可能为时已晚。据美国国家公路安全管理局发布的报告显示,72%的自动驾驶事故发生在系统提示后2秒内;德国全德汽车俱乐部测试证实,驾驶员平均需要2.3秒才能完成有效接管。更严峻的是,在高速公路场景,这个数值会延长至2.6秒。

也因此,针对小米通报,其中一位遇难者小罗的妈妈指出,孩子当时开的是智驾,“谁能2秒钟反应出这个事态来?2秒钟之内谁能立马切换呢?”

根据小米通报,事发路段因施工改道形成逆向车道,这本应是系统需要高度警惕的复杂场景。但现有技术框架下,智能辅助驾驶对临时路障的识别能力仍存在明显短板。这一问题在之前特斯拉FSD的国内测试中同样凸显:FSD在多个十字路口未能正确识别红绿灯,导致车辆直接闯红灯,甚至在直行红灯时继续前行,险象环生。

显然,围绕智驾的种种争议,在于行业将研发资源集中于“解放双手”的体验优化,是否忽视了安全冗余系统的根本建设?当消费者被“自动驾驶”的幻象吸引,能否意识到自己在为技术不成熟期买单?

汽车工业的百年发展史告诉我们,安全永远不是技术迭代的副产品,而是不可或缺的压舱石。那些被过度营销包装的“智能”标签,不应成为转移安全责任的遮羞布。从燃油车到电动车,技术形态在变,但“把乘客安全送抵目的地”的初心不能变。

当车企在发布会上大谈“重新定义出行”,或许更应该回归那个最朴素的命题:智驾技术尚未跨过“可用”到“可靠”的鸿沟,在技术突破与安全底线之间,车企需要更清醒的抉择。唯有以敬畏生命的姿态,重新校准技术发展的节奏,方能在智能化的浪潮中守住行业的根基。毕竟,汽车不是手机,每一次技术迭代都不应成为对生命的冒险。

高速的夜风已冷,但关于智能驾驶的争论正热。这场悲剧带来的不应仅是几篇事故通报和企业的公关式回应,而应是整个汽车行业对技术边界的清醒认知,对安全底线的集体坚守。任何围绕汽车的技术创新都应以这样的追问为前提:如果坐在车里的是我们的家人,这样的技术够安全吗?这样的速度够负责任吗?这样的未来,值得我们托付吗?

作者 毕舸

编辑 杨程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