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跟随国民党赴台的96岁湖南老兵邓雪桂给湖南老家的侄子打了一通电话。
“我没钱了,你还愿意养我吗?”说完,邓雪桂也感到十分羞愧。
但自己确实走投无路了。这些看着身边的战友们接二连三的去世,自己手中的积蓄也花光了。
于是思考多天后,邓雪桂选择向侄子寻求帮助。邓雪桂能否回到心心念念的故乡?他的侄子会给他养老吗?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邓雪桂的出生与成长邓雪桂出生于1923年的湖南一个小山村,家境贫寒,父亲早逝。
母亲独自抚养几个孩子,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作为家中长子,邓雪桂从小就懂事,他看着母亲日渐消瘦的身影和愁容满面的脸庞。
暗自发誓要早日长大,分担母亲的重担。
图片来自网络
然而,贫穷限制了邓雪桂的人生选择。他没钱念书,只能靠双手养家糊口。
眼看弟妹年岁渐长,生活越发艰难,邓雪桂心急如焚。
恰在此时,一纸征兵告示吸引了他的注意。参军!这或许是他帮助家里的一线生机。
信息来源于寻情记2022年11月3日发布
当邓雪桂把这个想法告诉母亲时,母亲十分难过,她深知战争的残酷。
可是,当她望向儿子坚毅的眼神,听着几个孩子的啼哭声。她最终还是默默点头。
征兵的日子很快来临。母亲为儿子缝补了几双结实的布鞋和厚厚的棉袜,准备好了的行囊。
分别时,母子俩紧紧相拥,母亲不住叮嘱。
图片来自网络
"雪桂,在外要照顾好自己,遇到危险一定要保重性命啊!"邓雪桂强忍泪水,坚定地点点头。
就这样,怀揣着家人的嘱托和希冀,22岁的邓雪桂告别了家乡,坐上了开往军营的列车。
他不曾想到,这一别,他竟再也没能回到母亲身边。
邓雪桂
家人苦苦等候邓雪桂刚参军的日子,时常往家里寄信。
信中,他絮絮叨叨地讲述着军旅生涯的点点滴滴,也不避讳提及战场上死里逃生的惊险瞬间。
母亲每每读到这些,心都要跳到嗓子眼,夜不能寐,唯恐儿子在枪林弹雨中有个闪失。
图片来自网络
然而,更让母亲心疼的是,儿子在战场上拼搏还不忘家里人。
邓雪桂在每封信中必定叮嘱母亲要好好保重身体,嘱托弟妹们要听母亲的话。
还一再交代母亲收到寄回的军饷要用来置办年货,给弟妹们添置新衣裳。
图片来自网络
那些寥寥数语,饱含着这个长子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对母亲的孺慕之情。
邓雪桂寄回的每一笔军饷,都凝结着他的血汗和牺牲。母亲捧着那些钱,眼泪止不住地流。
她心疼儿子在外受苦,更愧疚自己没能撑起这个家,才导致儿子被迫离家漂泊。
邓雪桂的母亲不愿花这些钱,舍不得动用儿子用生命换来的血汗钱。
图片来自网络
她总是小心翼翼地收好,暗暗发誓要等儿子凯旋归来的那一天,再把这些钱如数奉还。
盼儿子,成了这位母亲每天的必修课。
她常常一个人走到村口,在一棵大树下静静伫立,眺望远方的山路。
在树下凝神远眺,她仿佛随时都能看到儿子背着行囊,意气风发地出现在小路的尽头。
图片来自网络
然而,儿子的音讯,随着一封"部队调防"的信,戛然而止。
那一天,母亲颤抖着手打开信封,泪眼模糊中,她似乎看到儿子决绝的身影,渐行渐远。
"娘,我这次去的地方很远,但您放心,儿子一定会平安归来的,儿子答应您!"
信中,儿子这样写道。自此,邓雪桂杳无音讯。
图片来自网络
亲朋好友都纷纷劝慰老人。十年不见音讯,怕是凶多吉少。
然而,母亲始终不肯相信。她坚信儿子只是去了很远的地方,无法联系家里。
"我的雪桂答应过我,他一定会回来的。"母亲坚定地说。
岁月变迁,家乡的一切都在改变。昔日的泥泞小路被水泥路取代,破旧的茅屋被砖瓦房替代。
图片来自网络
然而,唯一不变的,是母亲苦苦等候儿子归来的心。直到弥留之际,母亲还在念叨着。
"你们一定要找到你们大哥,不管他是生是死,娘都想见他最后一面。"
又过了许多年,弟弟妹妹也渐渐丧失了希望。他们开始相信,大哥怕是真的长眠于疆场了。
于是,他们在祠堂里为大哥立了衣冠冢,摆上他的牌位。
邓雪桂照片
阔别40年后的首次归乡1987年,远在台湾的邓雪桂忽然听闻,台湾实施大陆探亲政策,他激动得热泪盈眶。
阔别故土40年,他朝思暮想的,就是能够重回故里,与亲人团聚。
他颤抖着双手给家中写信,字里行间满是思念。弟妹收到这封沉甸甸的家书,喜忧参半。
他们欢喜与哥哥的活着,但又迟疑是否告诉大哥母亲已经仙逝的噩耗。
村民
他们斟酌再三,决定还是隐瞒实情,只说家里都好,惦念着大哥的归来。
邓雪桂收到回信,欣喜若狂。他东拼西凑,借钱贴补,终于凑足了路费。
1988年,他踏上归乡的列车,心中满是对母亲的思念和愧疚。
故乡的一切是那样熟悉,又那样陌生。昔日村口的小树苗,已长成参天大树。
村民
树下,弟妹们早已等候多时。四目相对的那一刻,亲人们紧紧相拥,泪流满面。
时光的沟壑已经悄然爬上了每个人的眉梢,岁月的风霜也早已洗净了彼此的记忆。
然而,当邓雪桂跨进家门,望见母亲的遗像时,他才意识到母亲已经不在了。
他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嚎啕大哭,悔恨自己没能在母亲生前回来尽孝。
邓雪桂侄子
他跪在母亲的坟前,一遍遍忏悔,恨不得以死谢罪。
兄弟姐妹们纷纷安慰大哥,并挽留大哥这次来家就不要走了。
但是归乡的欣喜,渐渐被现实冲淡。邓雪桂发现,自己与亲人之间,隔着一道时光的鸿沟。
生活习惯的差异,语言的隔阂,让他感到格格不入。
邓雪桂
他不愿透露自己在台湾的拮据的生活,他还怕成为弟弟妹妹的负担。
没过多久他就与大家告辞准备回台湾。临行前,弟妹们再三挽留,希望他在家乡养老。
邓雪桂婉言谢绝,他把这些年省吃俭用攒下的钱,留给了弟妹,嘱托他们修缮父母的坟墓。
他含泪道:"你们也不容易,我不能再添麻烦了。"
邓雪桂
在台湾的孤独生活回到台湾邓雪桂,总是会思念家乡。在异乡,唯一能给邓雪桂慰藉的,一锅热腾腾的辣椒炒肉。
浓郁的家乡味道飘满整个房间,仿佛带他回到了家乡。
他的邻居都是一些同样来自湖南的老兵们。他们常常聚在一起,用乡音诉说着对故乡的思念。
他们回忆儿时在田间奔跑的快乐,回忆母亲做的可口饭菜,回忆起村里的每一个角落。
邓雪桂
这些共同的记忆,像一根根细细的丝线,将他们紧紧相连。
每逢佳节,邓雪桂还会给大陆的亲人写信。
信中,他絮絮叨叨地诉说着自己的生活点滴,询问家人的近况。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邓雪桂身边的老兵朋友一个个离他而去。
邓雪桂
每当他送别一位战友,内心的恐惧就多一分。
他害怕有朝一日,自己也会孤独地离世,无亲无故,无人问津。
这种恐惧,如影随形,日日夜夜折磨着他。
岁月不饶人,邓雪桂的身体每况愈下。他常常卧病在床,动弹不得。
邓雪桂
生活的困顿,疾病的折磨,让这个曾经意气风发的军人,变得形销骨立。
他蜷缩在狭小逼仄的出租屋里,望着斑驳的天花板,思绪飘回故乡。
终于,在一个不眠之夜,邓雪桂下定决心,给侄子邓友爱打去了电话。
电话那头,当邓友爱听到久违的大伯的声音时,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邓雪桂
邓雪桂哽咽着说出自己想回家的愿望,邓友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为了迎接大伯的归来,邓友爱精心准备了一切。
他为大伯腾出了最宽敞的房间,买来了崭新的被褥。
他还特意改造了厕所,安装了扶手,铺上了防滑垫,就怕大伯不适应。
邓雪桂
就这样,2019年,96岁高龄的邓雪桂再次踏上归乡的路。
尽管行动已经不便,尽管旅途遥远,但他心中的喜悦,却怎么也掩饰不住。
当他再次踏入阔别多年的家乡时,映入眼帘的是夹道欢迎的乡亲们。
邓雪桂侄子
在侄子的搀扶下,邓雪桂缓缓走进了家门。看到亲人为他精心准备的一切,他的眼眶湿润了。
那一刻,他知道,自己终于落叶归根了。血浓于水的亲情羁绊,能跨越一切时空阻隔。
不管漂泊多远、离别多久,家永远是游子心之所系、魂之所归的地方。
晚年能够落叶归根,享受天伦之乐,是每个游子的夙愿。
邓雪桂
结语邓雪桂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家里。他奋不顾身的投军,为家人换取生存的粮食。所幸他的侄子邓友爱也是一个良善的人,真正的做到了敬老爱老,让邓雪桂得以安享晚年。让我们以这家人为榜样,将这些品质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寻情记:《一生未婚!96岁台湾老兵盼回湘,问侄子:我没钱你还养我吗》202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