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为什么用人唯亲?打工人又该如何应对?|残唐五代失败学

大卫的平行宇宙 2023-03-19 20:14:40

1.引人思考

自己的业绩更好,可升职的时候,被提名的却是领导的亲信张三。

项目攻关时,自己贡献最大,但奖金的大头却被经理的亲信李四拿走。

一年下来,自己任劳任怨,来得最早、走的最晚,可加薪机会却被主管的亲信王五拿走。

相信在生活中,很多朋友都遇到过组织用人唯亲的糟心事儿,搞得自己明明是金子,却总是被埋没,缺少闪光的机会。

2.一点疑问

用人唯亲是不是该批判?打工人又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3.原则

对组织而言,草创期条件有限,招揽不来高人,只能用人唯亲。这时,亲信是必需品、骨干是奢侈品。但到了成熟期,必然要转向唯才是举路线。这时,骨干是必需品、亲信是奢侈品。

对个人而言,得有做必需品的资本——才能保证当组织遭遇风暴时,不至于被丢入大海;并力争成为奢侈品——这样才有机会获得更高的溢价。

我是大卫的平行宇宙,欢迎关注!

4.回顾历史

让我们把时针拨回五代,看看前人面对类似困境时,是如何应对的。相信能给同学们以启示!

贞明六年(公元920年)十二月。

杨吴的金陵城终于建成,主持工程的陈彦谦提交了审计报告。徐温看都没看,直接一把火烧了,还大方地表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残唐、五代,陈彦谦的出场着实不多:新旧五代史都没有检索到他,资治通鉴中也仅有寥寥几次登台,似乎是个没多少存在感的人。但是,如果认真读史,就会发现这个人是徐温真正的亲信,每次出场都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第一次,建议徐温移镇升州(今南京)。在升州,徐温只掌控大方向,具体的执行全都落到了陈彦谦的身上。结果呢?江淮称治!值得一提的是:被从升州踢走的,正是徐温的养子徐知诰。可见,陈彦谦能力是拔群的、立场是明确的,这是一个徐温真正信得过的嫡系!嗯……低情商的说法:陈彦谦身上贴着大大的徐温亲信的标签。

第二次,在与吴越交战时,突发紧急状况——徐温染病。是陈彦谦沉着应对,找了影武者应付了一段时间,确保徐温得以休息片刻并返场击败对手。如果不是亲信,自作主张使用替身的行为,无疑会招来徐温的猜忌!

第三次,就是本次。想来,不少朋友会感到疑惑:凭什么啊!谁不知道土木工程从来就是花钱的大户,随便在其中做一点什么手脚,灰色收入都以亿计!杨吴虽然富庶、徐温虽然大度,也没道理如此放纵自己的手下呀!

显然,这种不寻常的行为不可能是徐温这样的政坛老油条心血来潮的一时冲动,而只能是早有计划的一盘大棋。

尽管主流观点都认为用人唯亲弊大于利,存在诸多危害,比如:

不利于组织当家人拓展自己的格局;

主动在组织内部造成山头主义——至少让组织内部非亲信产生疏离感。

亲信公私不分,导致组织资产被中饱私囊。以至于连古之先贤在推荐亲信的时候,也不得不说一句举贤不避亲来为自己开脱。简言之,用人唯亲天然站在了政治正确的对立面。然而,朋友们都能注意到,生活中到处都能见到用人唯亲的现象,甚至好多时候、很多场合,用人唯亲才是主流,用人唯贤反而成了少见的情况——不然,也用不着大力提倡用人唯贤了!

以徐温这样一个成熟的政治家,自然不可能不知道用人唯亲的危害,就算偶尔用上一两个亲信,也断不会像现在这样大张旗鼓地宣传!因此,只能说明用人唯亲策略能带来无法拒绝的好处。比如:双方之间天然存在默契,领导充分了解下属,下属完全相信领导。即便没有足够的利益,大家仍然愿意全身心地投入,将组织视为自己的家!可以说,家国情怀不就是用人唯亲的高情商表达嘛!

不难想象,一个组织在其脆弱的草创期,是没有什么影响力的。无论创始人是否具备大格局,都极难吸引来足够分量的贤人——毕竟像蔡崇信在早期就加入阿里巴巴这种事可遇不可求。如此,组织可不就只能用人唯亲嘛!

杨吴作为江南一霸,当然绝不弱小。但徐温在杨行密时代并没有特别拿得出手的的业绩,完全是靠着阴谋、兵谏才有了今天的地位。李遇、朱瑾、刘威、陶雅都或明或暗地表示了不满。从这个角度,说其弱小,也不为过。在这种情况下,重用陈彦谦这样的亲信,粗看上去政治不正确,但实际上却是徐温的最优解。正是依靠这些亲信,徐温才成功走到今天。因此,徐温不同寻常的行为,与其说是用行动重申对陈彦谦的信任,毋宁说是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褒奖、报答其过往的功绩。

当然,在组织发展到成熟期,其当家人就不能惯性地将选才的途径依旧局限在过往的路线上了。在这个阶段,用人唯亲的负面影响必将逐渐显露出来:曾经的以组织为家退化成损公肥私;更要命的是,如果这些立过功的亲信不能随着组织一起成长,为了保住既得利益,他们有强烈的动机培养自己的亲信,损公肥私。你看,之前的助力变成了如今的危害!

对组织的当家人而言,必须勇于做出决断,将选材思路调整到唯才是举!此时,超常规地公开褒奖一个能力高、业务强的亲信,不正是一种特别的招聘广告吗?徐温用这种方式昭告天下:只要好好跟我干,前途/钱途无可限量!

第四次,是陈彦谦的临终前了。彼时,徐知诰已经开始监国,是徐温默认的第一顺位继承人选。但毕竟只是养子,是否能顺利接班,徐知诰并无把握。陈彦谦之前鼓动徐温将自己踢出升州,已经表明了其对继承人选的态度。因此,徐知诰十分担心他会在此时向徐温提出不利于己的建议。为此,一贯谨小慎微的徐知诰不惜冒险与之接触,却依然没能动摇陈彦谦的立场。在以陈彦谦为代表的派系的劝说下,徐温的确对继承人选产生了动摇。只可惜,没等徐温最终决策,死亡就先一步找上了他。徐知诰惊险过关!

简言之,尽管出场次数不多,但陈彦谦总能在最关键的时机登台,发挥出足以左右杨吴时局的作用。

徐温能够在用人唯亲和唯才是举之间无缝衔接、丝滑切换,终于将杨吴最顶级的智囊,严可求、陈彦谦和骆知祥收为己用。按照刘邦群策群力的逻辑,其成功是必然的!

敲黑板,干货更要多重复!对组织而言,草创期用人唯亲;成熟期唯才是举。对个人而言,得有做必需品的资本;并力争成为能得到更高溢价的奢侈品。

5.重蹈覆辙

好奇心爆棚的同学们估计会有一个疑问:要是不按刚刚总结的干货来处理,会发生什么?

贞明六年(公元920年)十二月。

当成德被鸠占鹊巢的同时,地处东南沿海的闽国也不甘人后,发生了类似但规模小得多的事件。

尽管闽国由王审知而立,但包括他在内的王氏三兄弟并非福建人。

王审知,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嗯,固始鹅块可是知名美食,流口水……

唐末大乱,王氏一家(长兄王潮、次兄王审邽以及三弟王审知)跟随崛起于寿州(今安徽淮南)的起义军,辗转进入福建。

唐光启二年(886年),王潮攻克泉州,福建观察使陈岩被迫任命其为泉州刺史。王氏兄弟狠抓军纪、搞好军民关系,很快得到福建土著的拥戴。不久,陈岩病故,其妻弟范晖自称留后,但未得到陈岩旧部的接受。王潮趁机收拢人心,攻打福州,驱逐范晖、经略福建。乾宁年间,唐昭宗任命王潮为福建观察使,王潮以王审知为副使,王氏兄弟遂占有福建全境。

王潮临终前,任命王审知为“权知军府事”。王潮病逝后,王审知推戴次兄王审邽为泉州刺史,但王审邽认为王审知有功——或者自认实力不足——推辞不受。王审知便自称福建留后。

这样一个靠着武力夺取权力的外来户,无论多受拥戴,其根基都算不上牢固。为巩固权力,作为创一代的王潮、王审知兄弟能且只能大肆任用亲信。这个窘境在王审知刚刚上位的时候尤其明显!一来,所有的权力交接过程都是矛盾爆发的窗口期;二来,王潮是跳过了自己的四个儿子和次弟,将权杖交给了王审知。为此,王审知上位后就不得不做出更多的妥协,比如:任命王审邽的儿子王延彬为泉州刺史,后来还承制加封其为平卢节度使。如前所述,当组织相对弱小时,用人唯亲几乎是话事人唯一的无奈选择。

王氏一家都很有理政的天赋——王延彬主政泉州十七年,治理的结果是人民安居乐业。至此,王延彬和王审知都是用人唯亲策略的受益者。王审知得到了一个稳定、繁盛的泉州;王延彬展现了能力、获得了权力以及配套的利益。

但组织在发展,个人在成长。如果不能及时转型、升级,原本的平衡终将被打破!在王延彬看来,当初老爹觉得自己能力不如三弟,才不得不同意大哥的选择。但自己已经用事实证明:我可是有能力的!那……是不是应该把老爹失去的东西夺回来呢?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浩源和尚揣测上意,在王延彬得到罕见的白鹿与紫芝时,振臂一呼:这可是只有王者才配拥有的祥瑞啊!

如今看来,这种把戏实在不值一哂。但彼时,这可是全天下的共识。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共识创造价值,以及傻X的共识也是共识!人类社会之所以与其他动物社群不同,最根本的分别就在于:人类社会有想象力,会对未来产生预期。而一旦人们的预期一致——即达成共识——的时候,共识就会成为推动时势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所谓时势造英雄是也。

舆论一旦造起来,身在局中的王延彬也深信:得到祥瑞就是上天在暗示,自己将成为王者。那就别再压抑自己了!放飞自己的王延彬秘密派出使者,走海路朝贡后梁,希望成为泉州节度使。世上没有不透风的裤子墙!王审知很快得到消息,毫不迟疑地杀掉浩源和尚与其党羽,罢黜王延彬,将其软禁在自己的府邸。

这就是共识机制最令人崩溃的地方:共识一旦形成,就自动跃升为主导力量;而作为共识的源头,个人意志反而只能屈于从属位置,再也不具备左右时势的能力,个人也就成了历史的一粒尘埃!

你看,组织进入成熟期,依旧把用人唯亲当作主要甚至唯一的选才途径,组织的后果——也是打工人的后果——有多严重!

对王延彬而言,好消息是王氏一族感情尚在,925年王审知过世;926年冬,王延彬再次出任泉州刺史,直到930年死于任上。但,这明显不是闽国的好消息!

成功转向唯才是举的杨吴极其继任者后唐成了江南霸主,并于公元945年攻灭依旧沿着过往成功路线裸奔的闽国。

One more thing.

简单聊一下徐温几个亲儿子在徐知诰上位后的命运吧。

总体上,徐知诰对这些义兄弟还算仁慈——尤其是在五代这个大乱世的背景下,这种仁慈更加罕见!至于徐知询差点被毒死这事儿嘛,从道理上看,徐知诰多半是有这个动机的;但替徐知询喝酒的申渐高居然脑溃而亡!这就有点过了吧?什么样的毒药能有这么爆裂的特效?

表面上,徐知诰以养子身份继承了徐温的事业,这似乎是徐温的败笔。但考虑到被严可求、陈彦谦寄予厚望的徐知询不得人心到几个亲兄弟都站队徐知诰,徐温真要是把位置传给他,搞不好就二代而亡了。

这么一比较,结论自然就出来了:选择徐知诰继位,或许不是最优解,但一定不是最差解!

参考资料:1.司马光【资治通鉴】2.欧阳修【新五代史】3.薛居正【旧五代史】4.胡三省【通鉴音注】5.吴任臣【十国春秋】6.大卫的平行宇宙【何以解忧?唯有大胜!】7.大卫的平行宇宙【需确定】8.王延彬与泉州招庆寺_腾讯新闻(qq.com)9.徐知谔-海州五代十国人物专题(bytravel.cn)10.徐知诲-海州五代十国人物专题(bytravel.cn)11.徐知证-海州五代十国人物专题(bytravel.cn)12.徐知询-海州五代十国人物专题(bytravel.cn)13.徐知谏-海州五代十国人物专题(bytravel.cn)

特别声明:事实上,当我阅读历史的时候,其实质就是开启了一个平行宇宙;而当你阅读本文的时候,其实质也是进入了一个平行宇宙。在这个平行宇宙中,如果你发现了错误,请及时指出、不吝赐教,那将是你我持续进步的原动力;如果你受到启发,不妨关注、点赞、转发,去激发更多的人。

文中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特别感谢辛苦制作、上传的网友!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