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小事,熬过难事,静成大事(深度好文)

人情在艺境 2024-09-14 01:33:47

曾国藩说过:“做好小事,熬过难事,静成大事。”

尘世百年,世事无常。【微信公号:老子道德经】

此间,既是人生的课堂,也是历练的考场。

人生道路上,不可避免会遭遇种种挑战。

一个人懂得“做好小事,熬过难事,静成大事”,方能成就大器。

1

做好小事,修炼性情

《道德经》有言:“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现代社会,人们总是急于求成,看不到生活中的小事。

真正的智者却懂得,从点滴中积累,小事亦是登台的“敲门砖”。

建安六年,司马懿担任了河内郡的上计掾。

这类职位在当时,士族是十分瞧不起的。

他的好友胡昭曾戏谑地问道:“难道鷞鸠也要去吃鹁鸠的饭了不成?”

司马懿却不同,他坚信凡事皆“积小成大,聚微成显”。

在任期间,他深入民间,对郡内人口进行了详尽的登记,以便于高效管理。

面对百姓的诉求,无论大小,都尽心尽力解决。

职位不高,却从不曾敷衍了事,事事都处理得井井有条。

因此,他得到了郡守的赏识,被推荐给中央,赞他有辅佐君王的能力。

司马懿的名声得此迅速传播开来。

曹操,当时身担司空之职,偶然听闻了此人,多次派人相邀。

正如李大钊所言:“不追求空想,不追求虚名,而是以求真务实的态度,脚踏实地地工作。”

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也迈不到天边。

在工作和生活中,摒弃虚假的幻想,专注眼前小事。

如此,方有所得,有所成。

曹操去世后,司马懿从文职转向武职,逐渐掌握了军权。

他有一个习惯,每到一处,都会亲自登高,绘制军事地图。

亲自考察并选择耕种的土地,然后开垦荒地,实施军屯制度。

他的儿子对此十分不解,“父亲,我们不抓紧建功,浪费时间在耕种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事干什么?”。

司马懿回答说:“先圣箕子谈论治国时,把百姓的粮食放在首位。领兵统帅时,把兵粮放在首位。粮食虽小,却关乎胜负,不可忽视。”

正因从细微处着手,司马懿在对抗敌军时,因为有充足的粮食供给,总能打持久战。

多次成功抵御了蜀军的进攻,最终取得了胜利。

《礼记》中写道:“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要抵达远方,须从脚下开始;

要登顶高峰,须从山脚向上攀登。

坚持做好每件小事,你就会领悟到:

踏实走好每一步,才是世上通向成功最好的捷径。

迷茫之时,不妨放慢脚步,先把小事做好,良机自会到来。

2

熬过难事,磨练心智

看到过这样一则寓言:

从前,一个和尚外出时挑中了后山的一块石头,将它劈成了两半。

一半被雕刻成了佛像,受万人敬仰,而另一半则被做成了台阶,默默无闻。

终于有一天,台阶忍不住质问道:“为什么我们明明是一样的,我却要每天被遭到万人踩千人踏,而你却高高在上被人供奉着?”

佛像微笑着回答:“我熬过了千雕万琢,烈火烘烤,方才成了如今这般模样。”

台阶听了,羞愧得无话可说。

老子曾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狂风暴雨,终有停歇之时。

渡过难关的最佳之策,就一个字:熬。

范仲淹早年坎坷,两岁时亲生父亲去世后,母亲被迫改嫁。

幸运的是,继父对他很好,视如己出,手把手教导他读书识字。

在继父的悉心教导下,范仲淹自小便树立了远大志向,要求学做官,为民谋福。

尽管科考考试屡次不中,但他从未放弃,反而越挫越勇,决心坚定。

不幸的是,继父去世后,为了家产,家中兄弟争斗不休,范仲淹身为“外人”,成为了众矢之的。

他不得不离家,孤身前往南都应天府继续求学。

身无分文,无人资助,范仲淹经常在破庙中读书过夜。

他每天仅靠稀粥维持生计,为了能多撑几天,他将凝固的白粥切成四块,配着腌菜早晚各吃两块。

这样艰苦的日子,范仲淹坚持了五年。

最终,那碗白粥熬出了滋味。

27岁时范仲淹考中进士及第,从此开始了自己的仕途之路。

酒越陈越香,人越熬越有力量。

长久的潜伏,熬过眼前的苦,不断历练己身,默默续力,必有一飞冲天之时。

正如古语所言:“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请相信,每次低谷都是升华自我的契机。

逆境中,拥有“熬”的心态,悄然积蓄力量。

承受一时的艰辛,深挖生活的真谛,活在当下,努力前行。

最终,你会明白:

熬的每一刻都是成长的淬炼,你熬过多大的难,就会有多大的收获。

3

静成大事,沉淀心境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

从前,时局动荡,一位富商为了避祸,把全部家产兑换成了钱票,藏在了随身携带的油纸伞的伞柄里。

这位商人衣着朴素,看起来与普通人别无二致,因此一路都平安无事。

然而,意外总是如此出其不意。

由于旅途劳顿,他就找了一个凉亭稍作休息,醒来时发现自己的油纸伞不见了。

可是,他此时却没有表现得惊慌失措。

商人仔细检查了一下自己的随身之物,发现全都完好无损,只是伞被某个无心之人随手拿去了。

于是,商人在此地定居下来,做起卖伞和修伞的营生,并且举办了“以旧伞换新伞”的活动。

很快,这项活动引起了附近的乡邻的注意,大家纷纷拿出旧伞来换新伞。

终于有一天,商人在旧伞中找到了自己的那把,打开一看钱票一张没少。

《大学》有言:“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人生便是如此,心静,心宽,福自来。

1962年,陈忠实于高考后落榜,无奈返回家乡,继承祖业做个农民。

他心有着不甘,不愿就此度过一生。

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心投身文学创作,成为一名作家。

陈忠实设定了明确的目标:在四年内完成一部小说,并刊登在刊物上。

他白天下地干活,夜晚则抄写书籍,撰写读书心得,积累写作素材。

他就这样不动声色的,努力靠近自己的梦想。

在无数个深夜,独自一人,点燃油灯,在屋内埋头写作。

1965年,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他的第一篇散文《夜过流沙沟》成功发表。

他不仅赢得了声誉,也收获了新的工作机会,在西安市文化馆工作,实现了从农民到作家的完美转变。

1982年,路遥的小说《人生》出版,陈忠实在阅读后深受启发,决心创作一部能够反映白鹿原地区近代社会变迁的作品。

为了全身心投入创作,他毅然辞去工作,悄无声息地从西安回到家乡。

经过六年的默默耕耘,他写出了史诗级巨著——《白鹿原》。

一经出版,便在文学界引起了巨大轰动。

《昭德新编》有言:“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

静,是心灵的平和,亦是专注的境界。

真正的强者,静心做事,静气做人,默默努力,直至功成名就。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性变得浮躁不堪,“速成”二字比比皆是。

四面八方的压力,让我们难以招架。

此时,唯有静下来,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与成长。

去成为内核稳定的人,沉淀自己的心,方有能力抵抗外界种种是非。

杨绛先生说:“一个人历经不同程度的磨炼,便会得到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

人生是一场不断自我提升、自我蜕变的旅程。

小事即使再微不足道,也需用心去完成。

面对困难,只要坚强地熬过去,自有柳暗花明。

大事当前,深思熟虑,静下来,别自乱阵脚。

这不仅是生活的智慧,也是自我生存的本领。

愿你我都能乐观应对生命中所有的遇见,从内到外自我丰富,搏一个更加辉煌的明天!

0 阅读:0

人情在艺境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