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书院为何兴起?它对山水画自然观的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旺尚聊历史 2023-03-08 01:39:01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纵观我国的封建王朝历史,宋代很特殊的。从军事政治的角度来讲,赵家王朝的作为并不成功。

宋代实际上没有实现中原地区的大一统,燕云十六州始终掌握在番邦手中,对外战争也屡屡失利,多次赔款求和。

但是,宋代却在经济文化方面到达了华夏历史的一个新高度,百姓安居乐业、市井繁荣。

在这样重文轻武的时代背景下,有宋一朝在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文学艺术领域也得到了欣欣向荣的发展,尤其是我们今天提到的书院兴起和山水画自然观。

宋代书院的兴起

“书院”这一概念其实出现于同样文化繁盛的唐代,可是达到鼎盛水平是在宋代。

唐宋两朝之间虽然隔着几十年分疆裂土的五代十国,但习惯上我们却总是把它们连在一起。

因为在历史上,很难再找出哪个时代的诗词歌赋,能够与华丽浪漫的唐诗宋词相提并论。

只不过,那时文化教育的主要机构是朝廷官方设立的官学,或者有钱人家自己的私塾。

而书院的存在就类似于如今的民办学校,既独立于官学之外,也不只是为一家一户服务。

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四大书院——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和嵩阳书院,全部诞生于宋代。

那么,宋代的书院又为何能够兴起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社会经济的繁荣,这是书院兴起的基础。现在很多喜欢我国古代历史的朋友,都魂牵梦绕在汉唐盛世的长安城。

其实,历史上真正的长安远没有你想象中那么繁华,你也看不到有些电视剧里演得那样灯火通明、彻夜通宵。

但是北宋的都城东京汴梁却可以,因为从那时开始,朝廷才打破了城市中“市”与“坊”的界限,并允许夜市灯会的存在。

由此,社会文化也在真正意义上下游到了民间,普通百姓也可以参与到物质富足的快乐。

其次,是科举制的完善以及全民性的习文风气。从魏晋时期开始,为了对抗皇亲贵族,招揽天下读书人为国效力,一种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逐渐成型。

经过隋唐两朝的设立与完善,科举制到了北宋已经是一套成熟的体系。

再加上宋代从立国之初就沿袭的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整个社会层面都展现出一种尊儒重道、热爱读书且尊重文人群体的风气。

对于以文取士的官吏选拔制度来说,这在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称得上是一个巅峰时期。

综合前两点我们不难发现,社会文化下移,民间百姓可以通过钱来享受到以前只有贵族才能拥有的快乐。

科举制推动底层读书人进入官场,分享贵族手里的权力。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宋代社会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政治的影子,一股新的力量渴望站在历史舞台的中央。

这股力量就是那些有钱有资本,而且读得起书的知识分子阶层。他们想要成立自己的官场权力系统,就要培养读书人的群体,因此才有了私学和书院的兴起。

宋代的山水画自然观变化

在北宋之前,历代文人墨客和学问家对儒学大道以及相关思想的研究一直在不断深入。到了宋代,程朱理学的提出更是让其在哲学层面得到了新的升华。

而随着理学思想成为整个学术界新的观念和认知,自然也就影响到了寒窗苦读的求学士子们。

又因为他们越来越多的进入书院学习,所以书院的兴起,其实也代表着理学在知识分子和文人群体的传播。

当他们寄情山水吟诗作画的时候,这些思想和观念就潜移默化地融入到了其中。尤其是自然观,就是书画艺术作品里所体现出的人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和思考。

因此,宋代的山水画也被称作“院体山水画”。

首先,是有关那句著名的“格物致知”。意思就是对事物进行观察和研究,以致对其形成了解和认知。

不难看出,这是一种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虽然这样的认知是基于客观事物本身,但方式却是通过人自己的主观判断。

因此在宋代的山水画中,画师们的自然观也是出于对客观事物的思考,对自然万物先有一种自己的解读。

甚至可以说,画师在勾勒每一幅作品之前,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世界和宇宙。

山水画的创作也并不是一比一复制某种真实存在的自然景观,而是一种源自心灵的创作。

山水虽在天地,实际却由心而生。

然后,是有关“穷理尽性”的另一种理学观念,指的是对某一事物的道理要坚持研究到底的精神。

对于山水画的绘制来说,对艺术的执念同样需要一种穷追不舍的精神。不过在自然观方面,这里其实说的是对原创的要求。

每个人心中都有不一样的山水,每个人对心中不同的山水都应该秉持着穷理尽性的态度。

如果有一天继续无法坚持创作,只能说明自己对自然万物的研究该不够“穷”,还没有悟透山水的美景。

因此需要他们大胆开拓,去探究前人不曾涉及的领域,寻找格局更大的自然观。

还有一个理性精神的影响,就是“观物察己”。也就是通过对自然客观事物的观察,寻找到天地之间共通的道理,并且应用到自己的为人处世上。

其实自古以来,天人一体的哲学思想就一直存在于中国传统观念中。即便是在现代世界里,也有很多自然与人类社会规律相互对应的体现。

宋代画师们通过观物察己,将自己对天理的认知和因此产生的情感,寄托于山水画的绘制中。

正所谓情景交融,我们可以通过他们的画作,想象理学思想下的他们是如何认识这个世界的。

在宋王朝两百多年的历史里,山水画作的巅峰之作当属最著名的《千里江山图》,它从北宋徽宗年间流传至今,就连彩绘的颜色都保留完好。

且先不说画上用的是多么珍贵的矿石颜料,比这更重要的是我们能从中看出,在十八岁的王希孟心中,那让他魂牵梦绕的大宋江山。

在创作这幅画时,王希孟已经进入皇宫多年,不曾见识过这些风景真实的模样。

这便最能体现出宋代画师自然观的灵妙之处,无需行万里路,心中自有层峦叠嶂、川流不息的千里江山。

然而,年仅十八岁的王希孟在创作这副传世之作后就杳无音讯,他的生命很有可能就终止在了那风华正茂的年华里。

国防力量薄弱的宋王朝也没能保护好这如诗如画的国土,很快就沦丧半壁江山,被金人打到临安。

此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一段裂土封疆的战乱时期,老百姓过上了颠沛流离甚至被俘为奴的日子。

好在,迁居江南的文人墨客们坚持了程朱理学的教诲,也将北宋山水画的自然观保留了下来。

直到明王朝再次实现汉人对中原政治的统一,宋代理学和绘画艺术得以传承。“院体山水画”最终成为了中国画发展的历史转折,一直影响至今。

我们看到明清两朝的现存画作,很明显能够发现它们和宋代画作之间的联系。

最明显的就是诗意化的呈现,正如前文所言,他们画出来的山水并不是对真实事物的复制,每一幅都是画师自己的全新创作。

不去追求某一事物是否像,而是思考这一事物能不能体现出自己想要表达的精神。

与中国明清画作几乎同时发展的,还有起源于十五世纪的西方油画。在欧洲,他们的伟艺术家们也留下了很多传世名作。

不过,油画是另一种艺术,也就是用眼睛画出的艺术。

从宋代开始,中原大地上的画家们不再用眼睛去画,而是用心去画。很多人都说洋画像照片,国画像符号。

其实这所谓的“符号”,每一个都是中国画家独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

因此,宋代山水画自然观对后世的又一大重要影响,就是树立了追求个性,切勿千篇一律的风格要求。

你自己的内心世界不要被别人看到,反之,也不要轻易去打扰别人的心灵。

这影响的不仅是明清,中国近现代的画家同样接受的都是宋代自然观的熏陶。

就像齐白石先生名流千古的水墨画,虽然他擅长的画作不是山水主题,但其中体现出的意境和绘画理念却同根同源。

基于儒学在宋代的发展,程朱理学也带动了社会文化和艺术创作的划时代进步。

总体来说,宋代不同于以往的山水画自然观就是从心出发,画出一副属于自己的千里江山。

“院体山水画”也成为了现代人印象里中国画作应有的样子,不是记录眼前的风景,而是抒发内心的情感。

结语

孔孟之学随程朱而升华,程朱之学附孔孟而颂扬。

正是因为儒家理学的兴盛,宋代书画的自然观才有了格物致知的精神和穷理尽性的法则。

至今尚存的宋代画作有一千多幅,而那个歌舞升平、梦华东京的时代却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

历史是遥远的,历史也是可触的。因为在这一幅幅山水画卷的背后,是今天我们仍在世代守护的圣人之道,以及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

参考文献:

《东京梦华录》

《二程遗书》

《净因院画记》

《宋画概述》

2 阅读:203

旺尚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