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的“经验包”黔军军阀王家烈,红军一遇到困难,就想到要打他

历史轮 2025-04-28 04:21:55

红军初建时期,人数不多,武器装备较差,毛主席一直强调我军和国军的实力差距,就好像乞丐和龙王比宝,是没法比的,我们尽量不要与敌人硬碰硬,

因此,红军在战略上处于守势,凭借对根据地的熟悉,毛主席开创了迷藏战、泥鳅战、兜圈战、伏击战、埋伏战等多种战法,用来对付来犯的国民党军。在井冈山以及中央苏区时期,国民党军被打得晕头转向,“匪”不是越“剿”越少,而是越“剿”越多,红旗始终屹立不倒。

但长征以后,没有了根据地,我军要边打边行军,这一切就变了,很大程度要和敌人硬碰硬地对战,这对于红军是很吃亏的。于是,我们看到长征途中,红军的战斗力虽然强,但损失很大。

我们会发现红军在长征途中,陆续遭到国民党多支部队的围追堵截,很多国民党部队不好对付。

一、中央军、湘军、桂军不好打,他们对红军形成了很大威胁

湘江战役,就是这三部分军队参与的。

红军一小部分部队过了湘江,大部队则集聚在湘江东岸待渡。

就在这一条湘江把红军切成两半的时候,蒋介石下令发动总攻击。这就是兵书上所谓的“半渡而击”,是最厉害的一招,当年宋襄公就因为不会用这一招而败。

此刻国军展开攻势的就是中央军、湘军、桂军三方:由东向西冲过来的是尾追红军的中央军,由北向南推进的是欲立“大功”的何键的湘军,由南向北推进的是桂军。

1934年11月28日,空前惨烈的湘江之战开始了!蒋介石给部将们下达的命令中,引用战国兵家尉缭的话:“众已聚不虚散,兵已出不待归;求敌若求亡子,击敌若击溺人。”

蒋介石要求部下,依托有利地形,发挥优势兵力,上下同心,追得上、堵得住,打一个歼灭战!由40万大军组成的“铁三角”,要把“流徏”的红军全歼于此!

实话实说,中央军、湘军、桂军给红军造成了巨大伤亡,湘江之战,成为红军有史以来最惨重的败仗,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6万多人,锐减到不足4万,伤亡折损过半!

二、川军实力强大,毛主席复出后的首战也遭遇失败

1935年1月,红军历经艰难万苦,毛主席在大家的支持下,通过遵义会议重新取得了军事指挥权。

毛主席此刻也激情满满,因为他已经离开前线指挥已经两年零三个月,复出后,他期望着打一个漂亮的大胜仗。

川军的刘湘调遣郭勋祺、廖泽等旅在赤水河、土城一带阻击红军,毛主席则准备对尾追之敌展开一场“歼灭战”。

于是,土城战役打响了!原来以为只有2个团2000来人,可谁知一交手,对方的火力甚强,人马众多。

川军装备德式武器且训练有素,战斗力远超红军预期。川军在青杠坡、永安寺等阵地依托险要地形构筑防线,多次击退红军冲锋。即使在红军干部团增援后,仍能组织反攻,一度逼近中革军委指挥部。

最终,土城一战,红军伤亡过大,最终战败。川军郭勋祺部作为其王牌部队,被毛主席评价为“不可小觑的劲旅”。

三、滇军军事基础扎实,毛主席尽量避免和滇军接触

滇军在龙云的建设下,实力不可小觑。

武器装备方面,滇军自1930年代从法国购入大量先进武器,包括轻机枪、掷弹筒和德制山炮,单兵装备远超红军。例如,滇军第60军每个连配备6挺轻机枪和3支掷弹筒,火力密度接近中央军甲种师标准。

人员素养方面,滇军军官多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接受系统军事训练,战术素养较高。

因此,滇军并不好打,毛主席对于滇军,提出“只要能将滇军调出来,就是胜利”,他尽量让红军避免和滇军硬碰硬。

整个长征,红军和滇军交锋的次数非常少。

四、红军喜欢打得是黔军王家烈部,他是红军的“经验包”

湘江战役失败以后,博古和李德想带领中央红军去贺龙的根据地,与贺龙、萧克部队会师,这样就要和薛岳的中央军以及何健的湘军打了。

因为老蒋已经命令何键在红军必经之路上,赶修了四道堡垒防线。中央军薛岳也集结了15个师、20万兵力,以碉堡群为依托,摆好阵势,横刀立马,等待着从大山中钻出来的红军!

毛主席这时不再沉默,要求改变红军前进的路线,放弃与贺、萧部队会师的原计划,改为进军贵州。因为毛主席觉得,中央军、湘军都不好打,黔军军阀王家烈的部队号称“双枪兵”(其中的一“枪”是烟枪,即鸦片枪),是不经打的豆腐兵。

后续,果然黔军王家烈部就是“经验包”,红军突破乌江,直取遵义,把王家烈一顿猛揍,召开了遵义会议。

其后毛主席试图打入四川,与张国焘的第四方面军会合,但在土城战役,使毛泽东尝到川军的战斗力,于是,毛主席还是认为还是黔军王家烈易打,接着又返回遵义,又把王家烈胖揍一顿,消灭了他八个团。

因此,红军长征,在中央军、湘军、川军、滇军、桂军都不太好打,红军遇到困难情况下,黔军军阀王家烈“勇敢”地站出来,充当红军的“经验包”,不断被红军胖揍,增加了红军的实战经验。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