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档节目中,撒贝宁这样介绍自己:“我是一位热爱中华古籍的读书人,来自600多年后的北京城。”
与他对话的人,名叫陈济,是明朝史学家,《永乐大典》的都总裁。
这场穿越时空的见面意义重大,撒贝宁给陈济带来的见面礼是《永乐大典》。
陈济惊呼:“《永乐大典》绝无仿制的机会,这本书是刊刻出来的?”
撒贝宁解释说,我们现代人之所以能看到许多优秀的古书善本,得益于影印技术,让珍贵的古籍宝典得以流传。
这里说到的《永乐大典》修篆历时5年,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收纳了7000余典籍,一共有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凡例并目录六十卷,装成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全书共三亿七千万字。
这本贯穿金古的优秀典籍,所谓“一编在手君无怪,曾典蓬山四库书。”
而今,北京大学—字节跳动数字人文开放实验室,借助现代科技对古籍进行数字化呈现,复活那些晦涩难懂的古代书籍,让尘封已久的字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也让古典书籍成为每个人触手可及的工具与资料库。
不得不说,在这样的背景下,主动有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历史,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古人的智慧得到继承与发扬。
人工智能改变古籍的存续方式,也改变了现代人对古典书籍的入读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