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是什么,减肥就是挨饿和运动吗?其实远远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来看刚出炉的这篇文章!

一、揭秘肥胖的“体质密码”:你是《黄帝内经》里的哪种人?
《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有云:“人有肥、有膏、有肉。”这寥寥数字,恰似一柄精准的手术刀,剖开人体奥秘,将肥胖人群细分为膏人、脂人和肉人三类,为我们认识肥胖打开了一扇古老而深邃的智慧之窗 。
“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膏人,多呈苹果型身材,腹部脂肪堆积如山丘,宛如熟透的苹果。此乃“脾虚痰湿”之证,恰似云雾笼罩脾胃,致使运化失常。他们常感口中黏腻,如含饴糖却无甜味,体味浓重,似有浊气萦绕,大便粘滞,如胶着于便池。《黄帝内经》中指出,调理当以祛湿健脾为要。《饮膳正要》中亦有食疗之法,早餐宜食玉米须粥,玉米须利水渗湿,与米同煮,清香宜人,可助脾胃运化水湿;晚餐则以冬瓜汤为佳,冬瓜清热利水,宛如为脾胃开辟一条畅通的排水渠。且于上午7 - 9点脾经当令之时,效仿古人“广步于庭”,进行快走运动,使气血随脚步流动,促进脾胃功能,代谢多余水分与脂肪。
“脂者,其身收小,广肩大项,肉坚,皮满。”脂人多为梨型身材,全身均匀发胖,皮肤光滑细腻,家族中肥胖者常见,仿佛被赋予了特殊的“肥胖基因密码”。其脂肪主要堆积于皮下,B超之下,腹部脂肪厚度超2.5cm。需警惕的是,此型若不加以控制,恐如温水煮青蛙,渐渐转变为膏人。正如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强调饮食调养之重要性,脂人当严格控制饮食,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食物摄入,仿若为身体的“燃料库”把好关。
而对于肉人,《黄帝内经》早有明辨:“肉者,身体容大。”肌肉健壮并非肥胖,运动员与肌肉发达者体脂率多在正常范围。华佗曾言:“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盲目减肥,恰似强行砍伐茁壮之树,反而损害身体机能。此类人群减肥,需如《脉经》中精准诊断般科学规划,避免盲目追求体重数字的减少。
二、现代人发福的“七宗罪”:比吃得多更扎心的真相
肥胖之因,错综复杂,远超饮食与运动表象,恰似一张无形大网,笼罩着现代生活的各个角落。
基因层面,“节俭基因”暗藏玄机。此基因源于祖先为应对饥荒之进化,如《诸病源候论》中记载古人因食物匮乏而形成的生存智慧,却在现代食物过剩的环境中,成为肥胖的推手。携带此基因者,仿佛被命运赋予了“易胖体质”,在美食诱惑前更易沦陷。
压力肥如影随形。现代生活节奏紧凑,压力山大,恰似巨石压心。长期压力使体内皮质醇水平升高,正如《医宗金鉴》中所述情志对身体的影响,皮质醇促使脂肪向腹部堆积。恰似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描绘“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的闲适与现代压力形成鲜明对比,此型肥胖需从改善生活方式与心理状态入手,方可缓解。
肠道菌群失衡亦是肥胖诱因。不健康饮食习惯破坏肠道有益菌群,引发炎症反应,提高脂肪吸收效率,犹如一场肠道内的“细菌战争”。李东垣在《脾胃论》中强调脾胃与菌群的关联,可见古人对肠道健康早有关注。
空调房看似舒适,实则暗藏危机。恒温环境使人体热量调节机制失于锻炼,代谢减缓,脂肪悄然堆积,恰似《黄帝内经》中“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所描述的违背自然规律的后果。

药物副作用不可小觑。抗抑郁药、激素类药物、避孕药等,如《本草纲目》中记载部分药物的不良反应,可能导致体重增加。服药者应与医生充分沟通,如李时珍撰写医书般严谨,寻求替代方案或辅助减肥之法。
脾虚肝郁形成恶性循环。中医认为,现代人常见脾虚、肝郁与痰湿体质,致使代谢功能下降,脂肪堆积。这恰似《金匮要略》中阐述的脏腑功能失调之症,需全面调理。
环境中的致胖剂,如双酚A、塑化剂等,干扰人体激素平衡,加速脂肪合成,犹如潜伏在生活中的“隐形杀手”,需在日常生活中仔细甄别、尽力避免。
三、减肥“反常识”要点:别和身体对着干!
《黄帝内经》云:“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减肥之真谛,在于尊重身体自然规律,促进自我修复与平衡,而非强行对抗。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过度节食犹如“竭泽而渔”,会损伤气血。应如《饮膳正要》所倡导,食用杂粮饭与高蛋白食物,如鱼类、豆类。杂粮饭富含膳食纤维,可增强饱腹感;鱼类与豆类蛋白质丰富,助力燃烧脂肪,为身体提供充足营养。
分体质减肥乃关键。膏人可依《针灸甲乙经》之法,艾灸中脘穴,温阳祛湿;饮用玉米须茶,利水消肿。脂人食用魔芋海带等高纤维食物,结合HIIT训练,如古人练习武术般强身健体、燃烧脂肪。压力型肥胖者,推肝经以疏肝理气,饮黄花菜瘦肉汤解郁安神,正如《太平圣惠方》中诸多情志调理之方。
运动择时亦有讲究。上午7 - 9点脾经当令,此时快走,恰似顺应天时,借天地阳气,促进身体祛湿与代谢,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减肥是一场持久战,需秉持长期主义。中医认为,至少坚持三个月,如同培育幼苗,精心呵护。可常食荷叶茯苓粥、山楂决明子茶等传统药膳,《随园食单》中亦有诸多养生食谱,助于调理身体,降低反弹风险。
四、古人的“花式治胖术”:比你想的更硬核!
从《黄帝内经》到明清医家,中医在减肥领域积累了无数宝贵经验,每一个方剂、每一种理论,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东汉张仲景,被尊为“医圣”,其创制的五苓散,旨在调节人体水通道蛋白,促进排水。《伤寒论》中记载:“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现代科学验证了该方剂在促进水分代谢方面的显著功效,恰似为痰湿肥胖者点亮一盏明灯。
元代朱丹溪,作为“金元四大家”之一,独具慧眼。他发现痰湿体质者血液中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含量较高,这一见解与现代代谢组学不谋而合。其在《格致余论》中对体质与疾病关系的论述,为肥胖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新视角。
清代陈士铎,在《石室秘录》中提出“肥人多痰,乃气虚也”的观点,首创补气祛痰并重之法。他认为,气虚则痰湿内生,犹如江河水流缓慢,泥沙淤积,唯有补气,方能推动痰湿运化,此论为肥胖治疗开辟新径。

其实减肥是一场与体质的对话,在追求健康体型的漫漫征途上,我们不应盲目跟风“网红减肥法”,而应如《黄帝内经》所倡导,“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倾听身体的声音,了解自身体质。《黄帝内经》宛如一位智慧长者,传授我们与体质对话之法,修复身体失衡之术。身体并非敌人,唯有顺应自然,调和阴阳,方能在减肥之路上收获健康与美丽,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