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带孩子出门,神兽们就带着压制许久的欲望,冲我席卷而来了……
尤其是一进商场,孩子们简直是老鼠进了米缸,见啥都是要要要、买买买!
我在商场见过不下20个因此动怒的父母了……
其实呢,看见喜欢的就想拥有,看到别人有自己没有就想要,是每个孩子,准确地说,是每个人类的天性。
我们不需要因为孩子总是“想要”,就过分放大自己的焦虑。
不要对外发疯内耗孩子:你怎么见啥要啥?你怎么这么败家?你怎么一点不知道体谅父母?
也不必对内发疯内耗自己:没买,我是不是太抠搜了?买了,我是不是太溺爱了?
聪明的父母,不会拒绝欲望,而是在买不买的权衡和取舍中,让孩子的欲望有了边界。
至于这个边界在哪,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一把尺。
让孩子知道自己在为什么买单?
我经常和孩子唠叨一句话,你要知道自己在为什么买单?
非常实用;
性价比很高;
我很喜欢。
这些都是下单的理由。
归根结底,我们买不买一个东西,最关键的两个指标:
一个是实用价值、一个是情绪价值。
但是到孩子身上,我们好像更多考虑是否实用、是否高性价比,忽略了情绪价值。
这是很片面的消费观教育。
所以,每次孩子们提出要东西,我都会先让他们说说自己想买的理由。
实用价值一般不用特别纠结,孩子的吃吃喝喝,通常也不会是特别浪费的支出,只需要控制度,这点放在第二部分。
那么情绪价值,是我们跟孩子讨论的重点,放第一部分。
情绪价值如何衡量要不要买单?
譬如女儿喜欢一条特别贵的裙子。
实用价值也有,但必然配不上昂贵的价格,这里面更多的是在为情绪价值买单——因为喜欢款式啊。
于是就会有下面的对话:
女儿:妈妈我想买这条裙子。
我:是挺好看的, 可是它有点贵诶。妈妈给你买假日裙子的心理预算是500以内。
因为你只能穿一季、第二年就小了,而且这个裙子上学不能穿、运动不能穿,只能过年穿一穿,或者偶尔周末穿一穿。
我觉得性价比不是很高,我们要不要再看看有没有类似的性价比更高的?
结果一:同意
女儿:“那好吧,类似的款式也挺多的,其实我就是喜欢它那个到脚的大裙摆,别的裙子也有这样设计的。”
结果二:不同意
女儿:“可是我真的很喜欢,我再看不上其他的裙子了,我能不能从我的零花钱里补足?”
我:“那当然是可以的,如果你愿意为自己的喜欢支付‘额外’的费用、承担相应的压力,从其他的地方节省出来,妈妈自然是没意见的。”
再譬如儿子,总喜欢买奥特曼和怪兽们,在老母亲眼里,这玩意儿只有情绪价值,没有实用价值,也是最容易起冲突之地。
他才4岁,基本就是无脑要,只要看见就走不动道,张嘴就是“妈妈我想买个奥特曼”。
于是下面的对话,时常发生:
对话1:
儿子:妈妈我想买个奥特曼。
我:你想要哪个?
儿子:我想要个赛罗。
我:可是这里面没有赛罗。
儿子:好吧,那要不我要个迪迦?
我:你喜欢迪迦吗?你最喜欢的是谁?
儿子:是塞罗!
我:如果不是特别喜欢的,那就不需要非得买!你不是每次非要买一样玩具才能得到快乐。
迪迦买回去你也不太喜欢,不如我们省下这次的钱,下次遇到更喜欢的塞罗,再买个塞罗吧。
儿子:那好吧~
对话2:
儿子:妈妈我想买个怪兽。
我:可是我们家里有很多怪兽了,塞罗都打不过来了,他快累死了。
儿子:可是这个玉米棒子是奥特曼的朋友!
我:嗯,目前家里的怪兽们,确实没有一个是友军,那就买了吧 !
对话3:
儿子:妈妈我想要个塞罗!
我:家里有一个大塞罗和一个小塞罗了,为什么还要买一个塞罗呢?
儿子:可是这个塞罗,每个关节都能动。
我:可是他也很贵!平时的塞罗只要几十,他要几百!买它一个,能买一群奥特曼和怪兽了。
花同样的钱,你是只能买一个这样的高级塞罗开心?还是买几十个奥特曼和怪兽,开心几十次更开心?
儿子:那还是买很多个吧,就算是他能动,他也是假的,反正我玩的时候,也只是假装他会动。
我给孩子们买东西,就是一个说服或被说服的过程。
孩子不断去思考“值得买”的理由,就是他们逐渐建立起自己消费观的过程:
1. 同样的快乐,我是不是花更少的钱也能满足?
就像儿子的奥特曼。
能带给他快乐的只是奥特曼,而不是什么材质、什么机关的奥特曼。
那么就没有必要买很贵的,花小钱能得到的快乐,就应该把钱拆成很多次,去买多次的快乐。
这个过程孩子就慢慢能学会比品、比价。
就像前几天带儿子去理发。
他非要一套植物大战僵尸玩具。小小的一个纸包装盒,标价268。
我一瞅一个不吱声。
理发店排队等位密密麻麻都是人,一言不合就有娃开嗓,不买就是大型社死现场……
有些人不好意思,给娃买了;有些人好意思,把娃骂了。
怎么看都是双输。
我把儿子拉到一边小声商议。
我:你只是想要一个大战僵尸的玩具对吧?可是这个里面僵尸又少、价格又太贵,我回家网上给你买一套,行不行?
儿子:不要不要,我现在就想玩,立刻、马上!
我:可是如果你等几天,你能得到一个更多、更好玩的。你信我,绝对让你满意。
儿子这才乖乖跟我出了门,上了车我们俩就开始挑,52搞定一大箱。
只要你过后信守承诺,孩子很快就能接受这种“货比不同渠道”的模式。
咱普通人家的孩子,从小就得学会货比三家、会过日子。
2. 超出预算,我要不要为自己的心动买单?
就像女儿的裙子:
如果这裙子最后给她带来莫大的快乐,譬如到哪都被夸,小伙伴都很羡慕,她自己每穿一次都倍儿美,那么她承担的“失去零花钱的压力”就是值得的。
如果这裙子最后确实没怎么穿就小了、吃灰了、送人了,那她肯定会后悔,这样下次再为冲动买单时,她就能更理智地思考一下:这份代价是否值得?
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并不会惯坏孩子,无脑的满足才会!
关于实用价值:
欲望是无限的,钱是有限的
最后说说实用价值部分。
哪怕是合理的需求,哪怕是实用价值和情绪价值都在线的,我们也要告诉孩子,你不能什么都要。
在一些常规的消费场景,比如带孩子去学校门口的小卖铺、超市等等,这种地儿你去之前肯定就知道,孩子一定会要东西。
而且这些东西,都是合理的,孩子的巧克力糖果、水果零食,都是没什么拒绝理由的。
那就能有求必应,不限量地加购物车吗?
肯定是不行的!
所以最好的办法, 就是提前约定。
比如逛超市,糖类我一般会控制,就会告诉孩子巧克力糖类的每次只能买2-3种(这个限制什么?限制多少,根据自己家情况定就行)。
我也会提醒他俩,不要太着急下决定,我们先再看看别的,最后再选自己最想要的。
2-3样,我认为作为日常消费是一个能够满足欲望,又不过度满足的数量。
选超了,那么宝贝抱歉,你必须从你现有的种类里拿出去一样。
就算是这次喜欢的超额了,下次也还有机会再买啊。
给欲望排序、把次欲望留到下周、下一次,是一门只能在实践中才能修炼出来的经验。
让孩子在一次又一次的纠结和选择中,学会抉择和判断最适合自己的。
常规消费,本意就是主打一个细水长流。
孩子有的是机会去实现满足、去学会克制。
然后明白:就算是实用价值和情绪价值都在线的,我们也不能all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