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如果宴席上缺少一道白切鸡,那这宴席就显得不够地道。
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广东人发现,白切鸡的味道变了,变得让人怀疑这还是不是记忆中的那道佳肴。
不禁让人开始讨论,广东的鸡味到底去哪了?
走地鸡不再自由奔跑几年前,我的一位朋友请我吃他自己养的鸡。
他自豪地说,这些走地鸡每天都在山林里自由奔跑,而且吃的是自然的虫子和果子。
那天的白切鸡,果然是我吃过最美味的鸡肉之一。
这种滋味如今越来越难得。
广东早在古代就是养鸡的重镇,岭南的名鸡品种数不胜数。
过去,这些鸡在山林和农田自由散步,靠吃虫子、果子和青草长大。
清远麻鸡、湛江鸡、惠州胡须鸡等品种都以其优质的肉质闻名。
如今市场需求巨大,传统的散养模式被机械化养殖取代。
现代养殖场里的鸡吃的是玉米和米糠做成的饲料,生长期也仅有一个月。
这使得这些鸡肉根本无法比拟过去那些自由奔跑、自然生长的走地鸡。
新的养殖方式虽然高效,但却失去了传统鸡肉的独特鲜味。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即使在广东,也很难再找到那种让人一口就能回味无穷的鸡肉。
不仅是养殖方式变了,连鸡的品种也发生了变化。
中国原本有众多优秀的土鸡品种,然而这些品种逐渐消失在市场上。
在广东,过去像清远麻鸡、湛江鸡这样的品种是制作白切鸡的不二选择,但现在这些本土鸡种在市场上越来越少见。
更多的是一些生长速度快、产量高的鸡种,比如白羽鸡。
白羽鸡作为一种引进品种,因其生长速度快,已经占据了很大市场份额。
而像江苏的鹿苑鸡、楚雄州武定县的武定鸡等优质的本土鸡种,也在市场的压力下逐渐消失。
这些处境濒危的本土鸡种,原本是很多经典美食的原材料,比如云南的汽锅鸡就是用武定鸡制作的。
如今这些美味却因为本土鸡种的减少变得难以再现。
只有不到7%的市场份额留给了土鸡,这些有"鸡味"的鸡肉变得日益稀少。
传统散养模式面临挑战忙碌的现代生活,效率是最重要的。
如何让鸡在最短时间内长成,提供给市场,是养殖业的重点。
这对传统的小农散养模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我认识一位坚持传统散养的农民老李,他的鸡每天早上被放到山林里,自由觅食,等到傍晚再回到鸡舍。
这样养出来的鸡,虽然成本高,但口感极佳。
像老李这样的传统养殖者越来越少,他们面临的是市场和生存的两重压力。
与机械化、规模化的养殖场相比,老李的养殖方式耗时耗力,并且产量低。
这种无奈的选择,让很多人退出了传统养殖的行列。
吃上一口有“鸡味”的鸡肉,正在成为一种奢侈。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问些什么是重要的?
我们是否真的只需要那些价格低廉、味道平淡的肉类食品,还是更愿意为那一口鲜美的传统鸡肉买单?
结尾今天你觉得鸡肉没有"鸡味"了,不是你的口味变了,而是鸡种和养殖方式变了。
或许有一天,我们会更加重视那些传统的、本土的养殖方式,让那些“有鸡味”的鸡重新回到我们的餐桌。
这不仅是味觉的回归,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回归。
而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坚持与选择。
希望未来,我们还能在某个午后,重拾与朋友一道分享一盘地道白切鸡的美好时光,让那久违的“鸡味”重新唤起我们内心深处的记忆与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