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国人的心中,大和多,一直都是一个很美妙的概念,家产大、财富多,那就美得不要不要的。又或者,这些都是他们羡慕他人的理由。
袁绍发动官渡之战打曹操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打仗就要打袁绍那么富裕的仗,账面实力明显强于对方,直接平推碾压过去就行了。也正是基于此,大部分人都觉得袁绍没有不获胜的理由,失败是他不可饶恕、不可理解的无能。
然而,事实上,很多人对于“强者”都会有一些近乎苛刻的或者理所当然的过分要求和期待的。因为你强,所以你不允许失败,任何失败都是对实力的亵渎,是对大家认知的侮辱。从而导致很多人会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成败观,有些人他就是应该赢,有些人他就是应该输。也不知道,古龙小说之中,江湖排名第三的李寻欢为什么能笑到最后?天机老人、上官金虹不更应该无敌吗?
官渡之战让袁绍身败名裂,因为袁绍的账面实力比曹操强,而强者的失败是需要承受加倍的讽刺和奚落的。但这种简单直接的成败逻辑其实是不太严谨的,因为很多时候大有大的难处,强有强的桎梏,袁绍官渡之战的失败其实有诸多复杂原因的,今天我们就先来看看他是怎么在开战前夕就显露败象的呢?
袁绍团队的致命问题
袁绍准备开展官渡之战那样影响集团未来发展、甚至生死命运的大项目,在开工之前,各种商讨会、统战会、动员会是避免不了的。必须要先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才有保障嘛。
但是,袁绍袁老板的战前会开得很不理想,很不和谐。为啥呢?他们内部各种想法和声音太多了,意见根本就无法统一。
比如袁绍的首席参谋沮授同志就率先站出来表达了反对意见,他说同志们这些都在卯着劲搞幽州大开发,很是辛苦,资金消耗也很严重,所以现在不宜再搞大事,要让大家休息休息,养精蓄锐之后再寻找时机。所以他建议袁绍先不要急着打曹操,派兵屯守黎阳,摆出威胁之势,慢慢在河南之地扎根、发展,修船造械,不断以骑兵骚扰曹操的边郡,让曹操不得安生就行了。如此这般,只需要三年时间,曹操就会被骚扰得活不下去了,咱们冀州集团完全可以坐享其成。
而袁绍的核心参谋郭图、审配则说咱们袁老板太牛逼了,这些年就没遇到过对手,明明可以直接碾压,何必去整一大堆虚头巴脑的东西,直接干不就完事了吗?曹操那小子这些年一直在使劲折腾,早已把自己的身体掏空了,现在打他简直就是手到擒来。但如果现在不打他,等他缓过劲了,再去打他,估计就会很麻烦了。大家也都看到了,曹操那小子还是挺能造的。

沮授同志一看有同志们反对自己的意见,感觉被极大地侮辱了,啥玩意,我给老板提的意见,你们也敢反对?这不是明目张胆地挑战我的权威吗?于是,继续下料,他说:“自古救乱诛暴的叫义兵;恃众凭强的叫骄兵;义者无敌,骄者先灭。曹操手里有汉献帝那张王牌,而且人家刚刚把称帝的袁术揍得半死,政治声望正盛,咱们去打他,名声上就不好听,因为他们是义兵。而且曹操能力出众、战力强悍,比咱们刚刚消灭的公孙瓒厉害多了,咱们师出无名地打他,后果会很严重的,咱可是真替袁老板您担心呐。”
沮授:兵义无敌,骄者先灭,曹氏迎天子安宫许都,今举兵南向,于义则违。且庙胜之策,不在强弱,曹氏法令既行,士卒精练,非公孙瓒坐受围者也,今弃万安之术,而兴无名之兵,窃为公惧之!
郭图、审配又反驳说:“咱们打曹操,跟武王伐纣似的,怎么能叫不义之举呢?咱们要一统天下,曹操迟早是要打的,咱不趁着现在比他更强大的时候打他?难道还要等曹操翅膀更硬的时候去打?天与不取,反受其咎,磨磨蹭蹭会坏大事的,历史上吴国不就是这样被越国给灭了吗?”
一顿内部辩论之后,袁绍袁大老板最后拍板:马上打曹操。

很多人后来因为袁绍失败了,说人家输得活该,说人家好谋无断,说人家听不进正确意见……这些不是瞎扯吗?人家袁绍这决策有问题吗?相当正确呀。这个时候确实是应该去打曹操,曹操这些年确实是起势了,呈现出后来居上得势头来了,这个时候你不趁他羽翼未丰时收拾他,以后你还能治得住他吗?
所以袁绍集团的战前决策,问题根本不是出在袁绍身上,而是出在上述那些谋士身上。从上述的情况可以看出,大战在即,袁绍的参谋部就差没有直接内部干仗了,这个问题太严重了。这种情况说得轻一点就是内耗,说得严重点就是内讧。
大家看看沮授的言论,在政治上抬高敌人、贬低自己,咱先不要因为他猜对了结局就觉得他说得相当对,事实上,像沮授这种人是破坏性极大的,战前乱军心士气,这特么都够得上杀头罪了。

有些朋友会说,这不是战略讨论会吗?发表点不同意见不很正常吗?如果沮授就是提供点不同意见给老板袁绍参考,这确实是正常。但沮授不是,他提出意见的目的在于,老板袁绍必须要听他的,这样才能体现他在公司的重要地位。所以,在袁绍采纳郭图、审配的速战速决意见后,这家伙开始没完没了地搞事了,到处煽动情绪。而且,沮授作为集团重要领导干部,在意识形态上拔高对方、贬低自己,这是相当不对的。你可以劝老板不去打曹操,但你不能说你老板在政治上低人一等呀,侮辱性和伤害性都太强了。
也有朋友会说,尽管袁绍内部的高级干部沮授在集团的决策会上发表了各种消极言论,但最终袁绍不还是拍板定下来要打曹操了吗?这事不就是一个小插曲吗?哪有这么简单呢?像沮授这样的人,其实并不是一个参谋、秘书这么简单,他特么是袁绍集团的原始小股东,他手里是有独立管控的资本的。袁绍的战前商讨会,其实也是一次内部股东会,董事长袁绍虽然拍板了,但董事沮授心里却很不痛快,后面老跟袁绍和公司对着干。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明白了袁绍集团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了,那就是他们的核心班子不齐心。这一点是非常致命的。有多致命,可以参考一下最后被赶到岛上去的老蒋。
袁绍团队的问题分析
众所周知,袁绍的老家是汝南的,根据地在冀州,相当于一个汝南人在冀州开了一家大公司。而且这家公司在成立之初,因为招牌挺响、创意很好、前景很哇塞,颍川士族也对其进行了大量注资。
这样就很清晰了,袁绍这家大公司,袁绍是法人,公司的资本和势力构成主要有三个派系:河北系、南阳系和颍川系。袁绍集团的大部分中高层干部都是来源于这些地方,比如袁绍身边的参谋团,田丰是巨鹿人、沮授是广平人、审配是魏郡人,这三个是河北人。而许攸、逢纪这俩是南阳人。郭图、荀谌、辛评这仨又是颍川人。
混过职场的朋友都知道,每一个关键、高级的领导岗位,背后往往代表着一派或者一部分人的利益。袁绍集团虽然实力强大、体量巨大,但是内部利益的分配和平衡是一个大问题,稍有不慎,就会发生内讧。

创业初期的袁绍其实相当虚怀若谷、礼贤下士的,但凡到他公司来参加工作的人才,他都是表现出热烈拥抱的态度,人尽其才、全面重用。但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随着袁绍集团的发展越来越顺利和稳定,内卷、内耗、内讧等内部矛盾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最开始是河南人和河北人搞派系斗争,后来越搞越严重,河南人、河北人的内部也开始自立山头了。
在官渡之战前夕,河北系的田丰和南阳系的逢纪就很不对付,河北系的沮授和颍川系的郭图也经常互怼得很厉害。公司的核心高层搞内斗是很可怕的,因为这些人都是很有能力和权势的人,他们的意见和言论都影响极大。而且这帮人还能做到咋说咋有理,你说东我就要说西,你说南我就要说北,反正最后我就是要证明我在公司说话比你好使。
大家找到熟悉的感觉了吗?所以不要看袁绍集团外表光鲜、一片祥和,背后全是刀光剑影、勾心斗角。这种内斗通常都是不死不休的,要么东风压倒西风,要么西风压倒东风,直到有一方占据绝对话语权和分红权为止。

为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因为在这背后全是利益牵扯,谁说话好使,谁能影响老板的决策,谁能左右公司的决策,谁就能在公司里更有话语权,就能分到更多的利益蛋糕。比如沮授,他当年就是给袁绍提出了“据河北而取天下”的战略方针而得到袁绍的重用的,被袁绍立马提拔为监军去监督诸将,他的势力发展得很快,从而又反过来促使他的话语权越来越重,他对话语权的维护和争取意识也越来越强。这是一个无限循环的东西。
一个公司或者组织一旦出现了这种情况,谁最难受?自然是老板!老板做决策之前,是需要收集正确、客观的决策依据和意见的。结果他的左膀右臂、参谋秘书根本就走偏了,每次讨论问题,全是各种对立的意见,全是“公说公有理,婆说理更强”的辩论赛,所有问题都抛给你老板,你去做决策吧。采取了这帮人的意见,就得罪了另一帮人;采取了那一帮人的意见,这帮人又开始闹情绪了。按下葫芦浮起瓢,确实相当不好办!为什么我们老说袁绍的水平和能力被严重低估呢?原因就在这,人家这一辈子遇到这种难办的事情,只要他活着,就能稳住局面,下面的人闹归闹,但他始终能做到在重大事情上自己说了算、定了办。

袁绍集团最后的崩溃,其实是现在很多家族企业、民营企业的通病。创始人为了事业发展,前期兼容并受,然后各种势力派系开始慢慢产生,内斗开始无休无止,全靠老板靠着个人能力和嫡系支持去维持局面。这种生态对老板的个人能力和魄力、以及嫡系力量要求相当高,一旦某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公司就会面临分裂、内讧的危险。后来,袁绍病逝,袁绍集团就开始自行解体了,原因就在这,谁特么都想拥立自己相中的新老板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袁绍这个人其实是很悲催的,他虽然表面看起来比他的小兄弟曹操各方面都要优越多了,出身好、势力大、起步早、根基稳,但这其实都是表象,他这一辈子在命运方面根本就没法跟曹操比。董卓这货把他们老袁家灭门了,所以他后来压根就没有太多家族势力可以依仗,不像曹操,夏侯家、曹家人才辈出,军中的关键岗位、核心岗位都基本掌握在自己人手里;袁绍早期融资比较广和多,导致他的经营团队比较杂,搞着搞着就变成内斗不止了,不像曹操虽然没有太多选择但极其幸运地得到了大才荀彧,只能全心全意依靠以荀彧为核心的颍川士族,决策层相当高效;寿命方面、接班人方面,都被曹操以绝对优势碾压……

袁绍其实算是很命苦的人了,明明能力超群,但因为各种防不胜防的因素最后失败了,被世人耻笑了几千年,他该找谁说理去?比如后面许攸的叛逃,那其实就是他手下内部党争给逼出来的。类似的致命伤害还有很多,以后有机会再慢慢介绍。
聊到这里,有些不明就里还是会抬杠,袁绍作为一个老板,没有把手下这帮文武大臣管好,不正好证明他能力不行吗?这还有什么好帮他洗白的呢?同志们,事情哪有这么简单呢?你像沮授这种军中大佬、核心干部和地头蛇,公开进行错误的政治表态和舆论扩散,按理该就地免职或者杀一儆百,但袁绍能弄他吗?人家是有自己的嫡系势力的,是有能力狗急跳墙的,按照袁绍当时还处于拓展期的状态,他能怎么滴?杀不得也撸不掉,只能冷处理,等到一统天下的时候再来算老账。
古人说,堡垒往往是从内部攻破的,很多大公司败给了小公司,其实真不是打不过,或者仅仅是老板能力不行,而是大公司因为利益蛋糕大了,内部矛盾往往会更严重,决策、行动的协调性很难发挥出优势。公司和老板发出指令或者提出问题,有些“失意者”要么阳奉阴违地拖后腿、要么气急败坏地公开泼冷水,或者冷眼旁观等到关键时刻给你来个临阵反戈、致命一击……很难弄呀!

咱们对比一下曹操和袁绍身边的得力助手就知道很多历史教科书不会明着告诉大家的事情了。
袁绍集团的二把手沮授是怎么给袁绍提建议的?说曹操是正义之师,你打他说不过去,你要打也打不过他……这哪里是给领导提意见呢?简直就是教领导做人呗!而曹操集团的二把手荀彧是怎么给曹操提意见的?一听说袁绍要来进攻他们了,立马给曹操提出了“四胜四败论”,领导你不要怂,袁绍是自己过来找死。但是,在此之前我们要先弄死吕布,吕布投靠了反革命袁术,弄死他能增加我们的政治声势。
看到没有,这就是差别?沮授是你必须要听我的,不听我的你做的事情就不对,能不能解决问题我不管,我只要你老板听我的,这样在公司的利益和地位就得到进一步巩固了。荀彧是先给领导打气,让领导勇敢地面对问题,然后再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意见和方案。

很多人为沮授、田丰等人惋惜,说袁绍没有用好他们,听不进他们的意见,所以最后失败了。这特么都是瞎扯,一看就是没干过管理的人说出来的话。这帮人能什么都听他们的吗?他们在袁绍帐下和韩信在项羽帐下是一个德性,有才是确实有才,但得不到他们想要的东西,就跟老板和公司唱反调,甚至泼脏水,这种人是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才能重用的,一般是公司草创期,用完再丢呗。
最后打个比方来帮助大家理解袁绍和曹操之间的对决,袁绍就好比身边有一大堆红颜知己,而且个个貌美如花,但大多都是抱着某种不纯洁的目的在和袁绍逢场作戏;而曹操只有荀彧这么一个风华绝代的女朋友,人家是不离不弃地支持曹操搞事业。大家觉得曹操和袁绍,谁更容易活得幸福些呢?谁更容易得到真爱一些呢?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在现实生活之中,交朋处友也好、艰苦创业也罢,多而广并不见得就是绝对的好事情,有时候多而广和小而精是需要兼顾、平衡的。
关于袁绍团队的一些现实反思
其实袁绍的团队困境在很多时候是难以避免的,因为管理的本质和核心其实就是利益分配,利益蛋糕越做越大时,利益分配的矛盾也会剧化。
沮授为什么敢那么不礼貌地对待老板袁绍?因为他在袁绍集团占股份,他有自己的嫡系势力,以袁绍当时的状况不敢公开拿他怎么样!
沮授为什么要在攻打曹操这样的大事情上胡搅蛮缠?因为大事情背后的利益蛋糕也大,抢夺了话语权以后好分红,这件事你是听我的意见搞成的还是听别人的意见搞成的,那是两个概念。
我手里有兵、腰杆很硬,我必须要在公司上下说话好使,老板你必须要听我的,不能听其他人的,你要是听其他人,宝宝就不开心了……这特么和女人恃宠而骄地争风吃醋有什么区别?

我们有很多读者目前都还在职场里混,请相信我,你的团队健康不健康、纯洁不纯洁,其实很多时候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的。像沮授、田丰等这样的人,一定要慎重对待。有不有才另说,关键是他们的搞法不对,他们本位主义太严重,关键是完全不考虑领导和公司的利益和感受,这不是要成事的节奏,而是搅合事的节奏。
这种人破坏力很大,就跟很多小三一样,她们一旦感觉跟你关系套牢了,就开始从自身利益出发给你吹各种枕边风,你只要不满足她们,她们就喋喋不休地跟你念,说你这也不对那也不对,你老婆不重要,家庭也不重要,工作事业都不重要,只有听自己的话才能奔赴美好人生。最后你彻底崩盘了,而她们可以随便找个理由去另寻新欢。
历史就是生活,历史就是人性,很多时候真的是细思极恐。袁绍公元196年就基本把公孙瓒给打残了,为什么后面还花了3年时间才彻底剿灭公孙瓒?除了袁绍自己不想用力过猛外,难道真的没有那些核心骨干眼见公司规模要扩大一倍了,各自心怀鬼胎地互相推诿扯皮的原因?

有时候我们对于一些现实问题感到很迷惑,其实皆因我们没有真正读懂历史而已,绝大多数的现实问题,历史早就给出了答案。很多民营企业异地建厂,为什么要到自己家乡去大量招聘员工?为什么很多家族企业中的核心岗位一定是家人、亲戚、老乡?为什么很多企业和单位比较排外?这些不都在曹操、袁绍这些历史人物身上演绎过了吗?
当然,我们读历史永远不是只为了发现问题,而是要在发现问题之后去学会解决问题。有人问,像袁绍这种困境怎么去摆脱和解决?
其实袁绍的做法就是对的,沮授、田丰等人羽翼已丰,其实是不能对他们搞一刀切的,要先稳住他们,等到自己大局已定的时候,再去进行清理。基本思路和刘邦对待韩信是一个意思。
袁绍当时没法摆脱这种制约和困境,主要是他的发迹史以及各种外部环境有关系。第一是他当时还没有做到真正定鼎天下,第二是他没有足够的家族势力、亲信力量去稀释这些人的势力,第三是天不假年,他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慢慢梳理和调理。

曹操当时没有遇到这种问题呢?因为这种问题一般会出现利益体量大的稳定大公司,而草创型的小公司一般会延缓或者掩盖这种问题,利益蛋糕还没有出炉或者还不足以诱人的时候,大家的心思会纯粹很多。曹操称霸北方之后,其实曹魏集团慢慢也出现了这种问题,曹魏政权最后被司马家给窃取了,本质上就是曹家和士族集团在利益矛盾的斗争中干输了。
所以,有些立志创业的朋友,一定要汲取经验教训,企业的所在地、合伙人、核心骨干、资金链条、分配方案,这些东西都很重要,一定要慎重。企业尽量创建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合伙人尽量要少一点,核心骨干一定要宁缺毋滥,资金链条一定要尽量简短稳定,分配方案一定清晰明了、安全可行……

如果我们真正处于袁绍那种状态,其实是很难比他做得更好的。曹操、孙权、刘备后来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也基本上没谁比袁绍做得更好。只不过袁绍死得太早,袁绍集团的问题爆发得更早、死得太快,所以很多人不愿意去想背后那些复杂深奥的问题,直接把锅甩给了袁绍。你袁绍身边美女成群,但最后没找到真爱,还被那帮美女玩得破产了,不说你能力眼光有问题,我们都不好意思聊八卦了。
这种事情其实只有正本清源才能提前预防。如果不知不觉陷入了这种境遇,唯一能解决的出路其实只有一条,那就是你必须要不惜一切地登上成功的顶峰,也就是外部环境对你不构成太大的伤害时,你就可以关起门来搞内部清理了。
最后,小小地心疼一下袁绍同志,鉴于篇幅,剩下的事情以后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