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黛玉是《红楼梦》里成长痕迹最明显的一位金钗,其他金钗的人物性格、为人处事基本都是固定的,唯独林黛玉前期刁钻古怪,到了后期变得温柔可人,这也导致许多读者对林黛玉的评价,趋于一种缺乏全局观的偏见。
一言以蔽之,林黛玉表面上刁钻刻薄,但本质上是谨慎小心的,尤其是她对自己和宝玉关系的深刻洞察,简直可用如履薄冰来形容。

慧紫鹃情辞试忙玉
红楼第五十七回,也就是读者非常熟悉的“慧紫鹃情辞试忙玉”,紫鹃为了试探宝玉对黛玉的心意,故意骗说黛玉不日就要回姑苏,引得宝玉堕入梦魇状态。
而这场风波的起源,却是因为一件小事,便是林黛玉为了避讳男女之防,主动跟贾宝玉保持距离,也让潇湘馆的丫鬟跟贾宝玉保持距离,原著记:
宝玉伸手向紫鹃身上摸了一摸,说:“穿这样单薄......”紫鹃便说道:“从此咱们只可说话,别动手动脚的。一年大二年小的,叫人看着不尊重。打紧的那起混帐行子们背地里说你,你总不留心,还只管和小时一般行为,如何使得。姑娘常常吩咐我们,不叫和你说笑。你近来瞧他远着你,还恐远不及呢。”说着便起身,携了针线进别房去了。宝玉见了这般景況,心中忽浇了一盆冷水一般。——第五十七回
贾宝玉受了这场冷落,一个人坐于石上发呆,紫鹃担心他生病,这才过来探望,一时动了心思,三言两语骗了宝玉,闹出“试玉风波”。

紫鹃试玉
很多学者在分析林黛玉形象时,总会列举这个例子,以证明林黛玉走上了成熟路线,不红君认为这个说法不完全正确。
林黛玉对男女之防的洞察,并不是从第五十七回开始,诸君若是不信,且听不红君一一举例。
原著第三十二回,史湘云劝贾宝玉立身正道,贾宝玉嗔怒道“林姑娘何曾说过这样的话”,却被窗外驻足的黛玉听到,曹雪芹记黛玉反应为:所惊者,他(宝玉)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

林黛玉窗外潜听
第三十四回,“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之后,贾宝玉重伤卧床,令晴雯送两块旧帕给黛玉,黛玉收到后心中自思:再想宝玉令人私相传递与我,又可惧。其可惧之处就在于,男女私相传递,若让外人知道,后果不堪设想,闲言碎语实难断绝。
第四十五回,“风雨夕闷制风雨词”,贾宝玉入夜披蓑戴笠而来看望生病的黛玉,宝玉走后,黛玉深夜难以入睡,其思考内容为:一面又想宝玉虽素习和睦,终有嫌疑。又听见窗外竹梢焦叶之上,雨声淅沥,清寒透幕,不觉又滴下泪来。
结合这些例子不难看出,林黛玉从很早就觉察到了男女之防的问题,贾宝玉反而稀里糊涂,一直不把这个忌讳放在心上,故而坊间闲谈说:男性的心理成熟往往比女性要晚的多,此言不假。

林黛玉焚稿断痴情
林黛玉的忧虑是有道理的,目下红学界解读宝玉、黛玉结局,有一种猜测就认为木石姻缘的最终破产,源自围绕着贾宝玉和林黛玉的谣言,有可能是赵姨娘从中使坏,目的是败坏贾宝玉的名声。
这种猜测是否正确,我们暂且按下,但谣言已起却是事实,因为第五十七回,紫鹃明确告诉宝玉:那起混帐行子们背地里说你,你总不留心,还只管和小时一般行为,如何使得。

贾宝玉探望晴雯
另有第七十七回,晴雯遭撵,贾宝玉偷偷探望,恰遇见晴雯之嫂多姑娘,多姑娘便拉着宝玉要云雨一番,见宝玉言辞委婉拒绝,多姑娘便说:
多(灯)姑娘笑道:“今儿等着了你,虽然闻名,不如见面,空长了一个好模样儿,竟是没药性的炮仗,只好装幌子罢了,倒比我还发讪怕羞。可知人的嘴一概听不得的。就比如方才我们姑娘下来,我也料定你们素日偷鸡盗狗的。我进来一会在窗下细听,屋内只你二人,若有偷鸡盗狗的事,岂有不谈及于此?谁知你两个竟还是各不相扰。可知天下委屈事也不少。如今我反后悔错怪了你们。”——第七十七回
多姑娘之所以要跟贾宝玉尝试一番,就是在外面听说贾宝玉是个风月场中的老手,天天跟姐妹、丫鬟们厮混在一起,应是个好色滥淫之人,等真见了贾宝玉,才发现这一切都是误传。
其实何止书中人,包括今天许多不明就里者,他们或许从未看过《红楼梦》,一听说红楼讲的是贾宝玉和一群女孩的故事,便眼珠滴溜溜乱转,随后一声奸笑,似乎早已洞察此书底里,将贾宝玉视为西门庆一类,观此不亦悲乎,天下如多姑娘者不少,天下如多姑娘般窥见真相者不多。

宝黛初见
作为局中人的林黛玉,她早已敏锐地觉察到这层危机,这才有第五十七回,黛玉主动跟贾宝玉保持距离,并叮嘱自家丫鬟不可跟贾宝玉过于亲密——单以此行为来看,黛玉的成熟远高于贾宝玉。
原著第六十二回,贾宝玉和林黛玉议论“探春管家”,黛玉对探春雷厉风行的举动赞赏不已,并对贾家内部经济危机表示了担忧,可贾宝玉仍旧还是那个天真单纯的男孩,我们来看原著此段:
宝玉道:“你不知道呢。你病着时,他(探春)干了好几件事。这园子也分了人管,如今多掐一草也不能了。又蠲了几件事,单拿我和凤姐姐作筏子禁别人。最是心里有算计的人。”黛玉道:“要这样才好,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宝玉笑道:“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黛玉听了,转身就往厅上寻宝钗说笑去了。——第六十二回
林黛玉已经开始思考未来的路,贾宝玉还在“坐吃山空”,所以宝玉说完话之后,黛玉甚至没有回答他,直接转身去找宝钗说话——可能黛玉也清楚,劝说贾宝玉只能招致他的反感,不如沉默最好。

贾宝玉写女儿诔
另有第七十九回,晴雯去世后,贾宝玉作《芙蓉女儿诔》祭奠,林黛玉夸赞诔文写得极妙,可与《曹娥碑》比拟,两人探讨了一会儿遣词用句,恰值二姐贾迎春即将出嫁,夫家来贾府拜允,王夫人命人叫贾宝玉过去见客,黛玉便劝宝玉去忙正经事,结果两人的观念再次发生冲突:
黛玉道:“快去干正经事罢。才刚太太打发人叫你明儿一早快过大舅母那边去。你二姐姐已有人家求准了,想是明儿那家人来拜允,所以叫你们过去呢。”宝玉拍手道:“何必如此忙?我身上也不大好,明儿还未必能去呢。”黛玉道:“又来了,我劝你把脾气改改罢。一年大二年小......”一面说话,一面咳嗽起来。宝玉忙道:“这里风冷,咱们只顾呆站在这里,快回去罢。”黛玉道:“我也家去歇息了,明儿再见罢。”说着,便自取路去了。——第七十九回
我们对比第六十二回、第七十九回,这两次黛玉对宝玉的劝说是循序渐进的。

痴公子杜撰芙蓉诔
第六十二回时,黛玉虽然不喜欢宝玉的说法,但也没有当面反对,直接转身去找宝钗说话;
第七十九回时,黛玉已经开始反驳宝玉了,劝他改改脾气,不要再耍以前的小孩子性,而且只劝了一半,就被一阵咳嗽打断了,最后也是黛玉自己取路而走。
很显然曹雪芹是在塑造贾宝玉的“离经叛道”,通过昔日从不劝说的林黛玉,展示年龄渐长,大家都需要为未来谋划的现实,借由黛玉的劝说,带出宝玉的固执,也为贾宝玉最后“悬崖撒手”,遁入空门埋下了伏笔。

宝玉出走
也就是说,坊间所盛传的“贾宝玉如果娶了林黛玉,就不会遁入空门”,这种说法显然是孩童思维,企图将爱情当成阻止贾宝玉顿悟的解药,殊不知,贾宝玉的大彻大悟是任何人都无法阻拦的。
第六十二回黛玉没有说话,第七十九回黛玉的劝说被咳嗽打断,以此观之,是否八十回之后,黛玉对宝玉的劝说就会成为常态?一旦黛玉也开始劝说,那么便真的成了脂砚斋所说的“钗黛一体”,贾宝玉的结局便也是定数,一切都无法改变,林黛玉也救不了这位长不大的贵公子。
本文乃“不红居士”独家首发,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