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岛防务部门最新公布的四年期“防务总检讨”中,罕见承认一个残酷现实:解放军从军事训练转向实战部署的切换速度正以“肉眼可见”的方式提升。随着大陆无人作战系统、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术的实战化应用,台海战场已进入“读秒时代”——台军预警时间被大幅压缩,而解放军多域联合作战能力的升级,更让岛内所谓“防卫纵深”形同虚设。面对这种压倒性压力,台军被迫将年度“汉光演习”时长翻倍至10天9夜,但这场“加时赛”能否改变游戏规则?答案或许早已注定。

台军在此次检讨报告中,用“六大特征”勾勒出解放军的攻台战术图谱:全天候情报侦测体系构建、海空封锁常态化、登岛作战优先、传统与新兴武器融合打击、军民联合快速动员、战略武器反制外部干预。这并非纸上谈兵——从绕岛巡航到高雄外海无预警实弹射击,大陆海空力量已实现对台岛全时域、全空域覆盖。尤为关键的是,解放军通过高频次、多形态演训,将战备状态与实战需求的无缝衔接做到极致。台防务部门负责人坦言,大陆军演“随时可能切换为实战模式”,留给台军的反应窗口正在急速收窄。

为应对所谓“突发威胁”,台军今年大幅调整汉光演习策略:时长从5天拉长至10天,动员后备力量扩充至3000人,并强调“实兵实地实时”对抗。这场被岛内视为“史上最硬核”的军演,实则暴露三大困境:其一,台军试图通过延长演习模仿“持久战”,但台岛地理纵深受限,所谓“纵深防御”缺乏物理空间支撑;其二,后备力量快速动员机制存在结构性缺陷,临时征召的预备役人员难以匹配高技术战争需求;其三,演习设定的“防卫固守,重层吓阻”八字方针,与解放军立体攻防体系存在代际差距,台军引以为傲的“城市巷战”“滩头阻击”战术,在远程精确打击和智能集群作战面前几无生存可能。

大陆军事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台海博弈已进入“算法战争”阶段。解放军通过天基卫星、电子侦察、无人蜂群构建的战场感知网络,可将台岛动态尽收眼底;而高超音速导弹、隐身无人机、两栖合成旅组成的“组合拳”,更能在首波打击中瘫痪台军指挥中枢。反观台军,其“以武拒统”的底牌仍停留在二战水平的要塞防御思维,所谓“速战速决”“持久韧性”不过是照搬解放军战术的拙劣模仿。更致命的是,台军过度依赖美军情报支援与武器输送,但在解放军区域拒止能力面前,外部势力介入的成本与风险已逼近临界点。

大陆在台海方向的布局,始终遵循“实力说话”的逻辑。高频次战巡、跨昼夜演训、前沿兵力部署,这些“明牌”动作既是对“台独”势力的威慑,也是对国际干预力量的警告。值得注意的是,即便面对美军情报体系的全程监控,解放军仍能通过“训练实战化、实战常态化”的策略,让对手陷入“狼来了”的认知疲劳。这种“以正合,以奇胜”的智慧,恰恰是台岛“加码军演”“扩大动员”等应激反应无法破解的困局。
当台军还在纠结如何延长演习时长时,大陆已在演练“小时级”收台预案;当岛内政客鼓吹“吓阻战略”时,福建沿海的东风导弹阵地正悄然调整射界。这场跨越海峡的军事博弈,胜负从来不由军演天数决定——历史的钟摆,终将指向民族复兴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