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大洋彼岸的智库推演引发关注,一份报告赫然宣称,美军具备在极短时间内瘫痪对手的能力。报告声称,通过识别并打击中国境内的多达5万个关键目标,理论上可以在36小时内达成战略性瘫痪效果。
现代战争中,高价值战略节点往往深藏不露,其位置信息瞬息万变,如何精准捕捉成为制胜关键。 美军的全球侦察网络,就如同猎手布下的天罗地网,试图在广袤空间和复杂电磁环境中,搜寻并锁定那些决定战争走向的关键节点。
美军“全域穿透”:从发现到摧毁的闭环打击
美军的作战理念强调“全域”概念,其遍布太空的侦察卫星据称能提供初步的目标指示区域。随后,地面联合分析中心的情报分析师将进一步缩小范围,引导包括隐形无人侦察机在内的各种平台,深入对方战略纵深地带执行抵近侦察任务。
这种侦察甚至可以做到“贴身紧逼”,例如,持续追踪移动中的关键装备或补给车队,直至其暴露隐藏的基地或集结点。 一旦锁定,目标信息便进入美军的快速反应打击链条。
据称,美军的先进战术导弹系统,能在极短时间内完成目标诸元解算、飞行路径规划以及末端制导信息装订。随即发起突袭,利用高爆弹头或具备区域杀伤效应的特种战斗部,力求将目标及其附属设施“连锅端”。这种利用信息优势和火力优势实施的“点穴式”打击,对于防御体系尚不完善或遭受压制的对手而言,极难有效应对。
智库报告中模拟的场景,往往涉及对指挥中心、关键基础设施、防空节点等高价值目标的精确清除。报告强调,通过高强度、高频次的精确打击,可以迅速瓦解对方的作战体系,造成指挥失灵、保障中断的局面。 这种打击效果,就如同在苏贾镇战场,俄军压缩乌军空间,使其完全暴露在火力覆盖之下,最终陷入“大熔炉”的困境。丧失了体系支撑和机动空间,再强的单兵或分队也难有作为。
智库推演认为,打击5万个目标并非平均用力,而是有所侧重。首要打击目标可能包括战略预警系统、指挥控制网络、关键军工生产设施以及主要的交通枢纽和能源节点。 摧毁这些目标,旨在从根本上削弱对手的战争潜力和持续作战能力。这与俄军使用伊斯坎德尔导弹优先打击乌军的西方重武器、防空系统和指挥所的战术思路有相似之处,都是为了优先瘫痪对方的“拳头”和“大脑”。
“体系瘫痪”:斩链慑敌与战略抉择
现代战争是体系的对抗,仅仅摧毁前线作战力量往往不够。美军的作战构想中,“斩断锁链”——即打击后勤补给线和支援体系,占据重要地位。 这就像俄军在苏梅州后方打击P-200公路,试图切断苏贾乌军的生命线。通过动用远程精确火力,配合特种作战渗透,持续打击对手的后勤节点、交通线以及维修保障基地,可以有效“放血”,使前线部队失去补给和轮换,最终丧失战斗力。
报告中提及的“36小时瘫痪”设想,其核心逻辑在于通过快速、大规模的体系破击,迅速制造“战略休克”效应。这不仅仅是物理摧毁,更包含心理层面的震慑。 当指挥网络中断,重要节点持续被精确打击,防御体系漏洞百出时,守方的抵抗意志和决策能力将面临严峻考验。这让人联想到苏贾地区乌军指挥官认为应及时撤离,避免重蹈覆辙,但最高指挥层却可能基于更大战略考量而下令死守的困境。
有观点认为,这种极限施压的战略,旨在迫使对手在短时间内面临“打不下去”和“无法承受”的局面,从而在谈判桌上占据绝对优势,甚至直接迫使对方接受苛刻条件。 这与梅德韦杰夫放话要求乌克兰“拜倒亲吻皮鞋”并准备投降的强硬姿态,在逻辑上有共通之处——即通过军事上的绝对优势,迫使对方做出战略让步。
当然,智库的推演终究是基于理想化条件的模拟。真实的战场充满变数,对手的应对策略、战争意志以及国际社会的反应,都是无法在沙盘上精确模拟的因素。但这种推演本身,揭示了现代战争向着信息化、精确化、体系化方向发展的残酷现实。正如案例中提到的,“这个世界只有强者才能上桌,软柿子就是菜单”。面对潜在的极限挑战,任何一方都必须具备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