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灌阳之秘,黄关之韵
灌阳,这座古老而神秘的土地,旧称观阳县,它坐落在都庞岭和海洋山这两大山系的怀抱之中。由于南边定岗坳的连接,形成了一个开口朝北的独特大峒。这里的气候多雨潮湿,北面进来的空气在此受阻,难以穿越,为这片土地带来了丰富的水汽和生机。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b3c7b18e1a7ec93a2c3af4a03c72a84.jpg)
定岗坳
驱车穿过二十五里峡,沿江边一路北上,你会发现峒口逐渐开阔,直至到达黄关镇。这里两旁是肥沃的水田和青青茁壮的稻禾,从禾叶像凤尾般伸展的姿态,你可以感受到这片土地的肥沃、阳光的充足和水的甜美。这里是稻作的理想之地,无需稻作经验,只需看一眼,便能感受到这片土地的宜耕之质。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dcc86188161c5c7f12eb35e5e46d62d.jpg)
二十五里峡
袁隆平院士的眼光也印证了这一点。他在灌阳县选定了两个地方作为水稻试验田,一块在新圩镇的千家洞,另一块就在黄关镇,这里还有一个稻博园。袁老的选择无疑是对灌阳这片宜耕之地的最好证明。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d2269639a1c18e7bce230c1443db880.jpg)
黄关镇,这个被稻田环抱的小镇,仿佛是大自然特意为农耕文明预留的一块宝地。走在镇上的小路上,两边是绿油油的稻田,微风吹过,稻穗摇曳生姿,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丰饶与生机。
镇上的居民们,一个个都是耕作的行家。他们早出晚归,辛勤耕耘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每当到了收获的季节,金黄的稻谷铺满田间,那景象简直比画儿还美。
“老李啊,你家今年的稻子长得可真不错!”一个村民对着另一个村民喊道。
“哈哈,那可不,这可是袁隆平院士选的地方,能差吗?”老李得意地笑道。
黄关镇的稻博园更是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这里不仅展示了各种优质的水稻品种,还介绍了先进的稻作技术。游客们在这里可以亲身体验到农耕的乐趣,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6bea882825f47b15ab04bf1c6b9ada0.jpg)
夜幕降临,黄关镇沉浸在一片宁静之中。只有远处的蛙鸣和近处的虫鸣交织成一首夏夜的交响乐。居民们围坐在院子里,品着自家酿的米酒,聊着家常,享受着这难得的宁静时光。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7c94c8113e34efe10c80168aacda70c.jpg)
灌阳米酒
“这日子啊,就像这米酒,越品越有味儿。”一个老人感慨道。
“是啊,咱们黄关镇的人,就是靠着这稻田过日子,虽然辛苦,但心里踏实。”另一个村民附和道。
黄关镇,这个被稻田环抱的小镇,不仅有着丰富的物产,更有着勤劳、智慧的居民。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美好的生活,也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第二章:瑶族聚居,西山之源
黄关街左转西边,向里便是西山瑶族乡,这个古称云天源的地方,是瑶族的传统聚居地。这里的瑶族大多数是清代从湖南宝庆府(新化、安化一带)迁徙而来的,因此宝庆的习俗文化在这里影响深远。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caa606cc78587edc8ee12e0e2ea4644.jpg)
走进西山瑶族乡,仿佛走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这里山高林密,资源富集,但由于交通不便,开发较晚,所以这里成了后来者理想的家园。无论是逃荒讨生活的人,还是躲避战争的人,都选择在这里安家落户。他们过着与世无争、自给自足的生活,形成了五岭之中无山不瑶、无山不宝庆的奇特现象。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d47623b4ed4db370247af5269fd996a.jpg)
瑶族人民喜山厌平旷,但这并非他们的自愿选择,而是由于旧社会的政治压迫和民族歧视所导致的。自给自足的生活往往伴随着半饥半饱,而封闭则意味着落后和近亲繁殖。然而,尽管面临诸多困难,瑶族人民仍然坚韧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48f48f5504f17b11f4f1a3898b385a6.jpg)
“咱们瑶族人啊,就是靠着这大山过日子。”一个瑶族老人说道,“虽然生活艰苦,但我们有我们的文化和传统,有我们的信仰和坚持。”
在西山瑶族乡境内,有四条江呈“斗”字形汇成牛湾河注入灌江。这里的地势崇山峻岭、沟壑纵横,山高谷深林茂,四时云雾缭绕。而宝盖山作为海洋山的最高峰,更是仿佛手可摘星辰。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ff898919a1fbb7c1e98fa1fdc606b92.jpg)
瑶族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开山造田造地,依靠着大山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传统,瑶医、瑶歌、瑶语、瑶艺等代代相传,历久弥新。而传统庙会、节日更是西山瑶族乡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不仅是瑶族文化的体现,更是瑶族人民生活的缩影。
盘王节、祭春节、庙会节(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四月八“牛节”、六月六“尝新节”等,都是西山瑶族乡特有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的诞生,既是对先祖的追思,也是对神秘大山的敬畏和尊敬。
“咱们瑶族人啊,就是靠着这些节日和庙会来凝聚人心的。”一个瑶族村民说道,“每当节日来临的时候,大家都会聚在一起庆祝,共同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幸福。”
在西山乡各个冲源都保存有数量不少的庙,这些庙不仅是瑶族文化的象征,更是瑶族人民精神寄托的地方。它们见证了瑶族历史的变迁,承载着瑶族人民的信仰和愿望。
第三章:鹰嘴山村,神庙之谜
在探访西山瑶族乡的过程中,我有幸见到了两座庙,其中一座就位于鹰嘴山行政村。鹰嘴村的名字来源于此地的一座高山,形如鹰嘴,具有神性和灵性。在旧时百姓眼中,这座山仿佛是一个神鹰幻化而成的晴雨钟,能够佑护风雨。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0847573e31212530716e399510013e2.jpg)
走进鹰嘴山村,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世界。这里的村民们都对鹰嘴山充满了敬畏和崇拜之情。他们认为这座山是神鹰的化身,能够佑护他们的生活和生产。
“每当天气变化的时候,我们都会去鹰嘴山上看看。”一个村民告诉我,“如果看到山顶上有云雾缭绕,那就说明天气要变了,我们就会提前做好准备。”
在鹰嘴山行政村下辖的老屋自然屯前溪旁林下,有一座赫亦庙。这座庙的建于何时不详,当初供奉的主神也不明。估计“赫亦”二字是瑶语土话,因此难以判定建庙之初是源于何种愿望。然而,现在这座庙供奉的主神像是五谷神,这让我感到十分接地气。五谷神是农耕社会的守护神,他的存在让这座庙与农耕生活紧密相连。
赫亦庙的庙会时间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一,这正是庆丰收之时节。在农耕社会,祭祀先祖和庆丰收是两大集体盛大活动。它们可以同时举行,并不冲突。在庙会上,瑶族人民会聚集在一起,共同庆祝一年的丰收,祈求来年的五谷丰登。
在庙会上,我看到了瑶族人民载歌载舞、欢庆丰收的场景。他们穿着传统的瑶族服饰,唱着悠扬的瑶歌,跳着欢快的舞蹈。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仿佛是在向这座神秘的大山表达着他们的感激和敬畏之情。
“这五谷神啊,可是咱们瑶族人的守护神。”一个瑶族老人说道,“咱们靠着这大山过日子,靠着这五谷养活人。所以这五谷神啊,就是咱们的恩人。”
离开鹰嘴山村的时候,我回头望了一眼那座神秘的大山。它依然静静地屹立在那里,仿佛在守护着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我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和敬畏之情。这座大山、这个村庄、这里的人民……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生命的真谛和生活的意义。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32bbd0b720fb263f3557aad08211c42.jpg)
第四章:白竹凹屯,农耕典范
从老屋屯下来,我踏入了鹰嘴山行政村下辖的另一个自然屯——白竹凹屯。与老屋屯相比,这里的地势明显更为平缓,仿佛是大山特意为瑶族人民预留的一块宜居宜耕之地。大山合围之下,竟有一个面积宽大的低凹的岭,可垦成梯田,这样的耕种条件在大山里实属难得。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6eb03ea601f089d363feb9591bf3a6d.jpg)
走进白竹凹屯,我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映入眼帘,它们依山而建,层层叠叠,仿佛是大自然的杰作。在稻田的旁边,是一座座典型的瑶族木屋,它们采用隼牟结构,以木头为柱,木板为“砖”,杉木皮为“瓦”,木条为“窗”。这种结构使得房屋冬暖夏凉、防湿,且因地制宜、就山取材。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058561417061e078385d96c09485f3c.jpg)
“咱们瑶族人啊,就是靠着这木屋和稻田过日子。”一个瑶族村民告诉我,“这木屋啊,虽然简陋,但它是我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家。这稻田啊,更是我们的命根子。”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382fbcb5173e938ce74ea3762b18471.jpg)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1f98de98fd82beddba7b23ba173f9f4.jpg)
在村子里转悠的时候,我发现这里的人们都过着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依靠着大山和稻田,种植着各种农作物和水果。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满足和幸福的笑容,仿佛是在告诉世人:这就是他们想要的生活。
白竹凹屯不愧是西山乡农耕文化的典范!这里占据了一块宜居宜耕的宝地,并有序地管理传承着农耕文化。从房屋到岭,要穿过数块田,而田埂竟然是青砖铺垫。这是我唯一见过如此重视田基小道的地方,它彰显了村民对稻作的重视和投入。
在这里,我看到了瑶族人民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他们依靠着大山的恩赐,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的文化和传统在这里得到了传承和发展,他们的信仰和坚持在这里得到了彰显和弘扬。
离开白竹凹屯的时候,我回头望了一眼那片绿油油的稻田和那些典型的瑶族木屋。它们仿佛是在诉说着一个关于生命、关于生活、关于坚持和信仰的故事。这个故事虽然简单,但却充满了力量和感动。它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瑶族人民的坚韧和智慧,也让我更加珍惜和敬畏这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来信删)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c54f2cd5c9b3007f9d7a10db9b03b3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