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写了一篇回忆自己姥爷的故事。写完后,有一个奇怪的想法在脑海里发芽生长,搅得我吃不香睡不香,如鱼骨梗喉不吐不快。
我从小居住在一个有32户人家的大杂院里,对大杂院里的事儿或是亲眼目睹,或是听大人聊天得知。
在这个大杂院里最突出的现象就是人口密集,孩子颇多。孙家有13个孩子,其长孙与我是同班同学,而小儿子和我弟弟是同班同学,全家经济来源靠其户主的木匠手艺;张家有11个孩子,全家的经济来源就是靠其户主的扎冥人冥什物等;刘家是九个孩子,靠吃房租过日子,她家的小女儿和我是同班同学,但我从来没有见过其父亲,听大人讲,她父亲是马来西亚的华侨;再就是我姥爷家了,7个孩子,也是单靠我姥爷一个人的收入养全家。
这几个特型家庭,都是男主人一人做工挣钱,养活一大家子,他们是怎样过的?没见得这写家庭有谁破衣烂衫、饥寒交迫!况且五十年代的工资并不高,很多人薪水也就40~50元,但大家过得都挺好。
问题来了,现在夫妻俩人双薪水,基本每月都在3000~6000元之间,可养一个娃都挺费力的。是那个时期的钱值钱还是现在的钱不值钱了?
我是在出租房长大的,每月房租也就是两块多钱,30多平米,一家六口,水费每月几毛钱,电费好像也是几毛钱。当时整个院子没有一家安空调和冰箱的。20瓦的电灯到天黑才点亮。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当时的日子是苦了些,一个月吃不上一顿肉菜,尽管当时的猪肉价才7毛钱一斤。
今非昔比,天壤之差。但夫妻俩人月收入7000~8000元养一个娃竟比当年一个人收入40~50元养一大家子还难,真是不解!













2025年4月9日
草于别古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