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香道宛如一位遗世独立的佳人,隐匿于喧嚣尘世的一隅,鲜为人知。提及香道,或许不少人脑海中会浮现出日式香道那精致典雅、仪式感满满的场景,殊不知,香道实则起源于中国,是华夏传统文化中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
(一)萌芽初绽:先秦时期关于香道的起源,学界众说纷纭,或言源于上古时期人们祭祀天地时的燔木升烟,以香沟通神灵;或说源自古人驱赶蚊虫、清洁空气的生活需求。无论何种起源,香道在中国的历史都可谓源远流长。早在殷商时期,甲骨文中便已出现 “柴” 字,形似焚烧香料的祭台,暗示彼时香已用于祭祀。
至先秦,香的运用更为广泛,《诗经》中 “采艾祁祁”“有女如荼” 等诗句,描绘出人们采摘香草的场景,佩香草、熏香汤沐浴渐成风尚。屈原在《离骚》中写下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以香草自比高洁品格,足见香在当时已融入文人生活,承载着精神追求。
(二)成长发展:秦汉六朝秦汉之际,国家统一,疆域拓展,“陆上丝绸之路” 与 “海上丝绸之路” 相继开通,东南亚、南亚乃至欧洲的香料如沉香、苏合香、鸡舌香等,源源不断涌入中土。汉武帝对香的酷爱,更是推动香文化蓬勃发展,博山炉应运而生。这一时期,熏香在贵族阶层蔚然成风,上朝奏事要以香薰衣、口含鸡舌香,家居生活中,熏笼、被中香炉等香具一应俱全,香道渐成贵族精致生活的标配。
六朝时期,尽管战乱频仍,玄学盛行,香道却未因乱世而停滞。相反,受道家、佛教推崇,香在精神领域的地位愈发凸显。文人雅士相聚,焚香品香、吟诗作画,为香道注入更多文化内涵。此时,“合香” 崭露头角,多种香料依配方调和而成的香品,让香的韵味更加丰富多元,香道文化由此向民间缓缓渗透。
(三)全盛高峰:唐宋时期唐宋无疑是香道发展的黄金时代。大唐盛世,中外交流频繁,香文化在兼容并蓄中迈向新高度。香料贸易繁盛,不仅品种琳琅满目,制香技艺也日益精湛,香品的使用更渗透到生活方方面面,从熏衣、沐浴、礼佛,到日常起居、社交雅集,香无处不在。文人墨客更是以香为友,白居易 “闲吟四句偈,静对一炉香”,王维 “燃灯昼欲尽,鸣磬夜方初。已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 在袅袅香烟中,他们挥毫泼墨、吟诗作对,留下诸多传颂千古的佳作。
宋代重文轻武,文人地位尊崇,香道文化达到鼎盛。品香与斗茶、插花、挂画并称 “四般闲事”,成为文人雅士的生活日常。街市上,香铺林立,售卖沉香、丁香、檀香等各类香料,制香、贩香行业欣欣向荣。家中书斋、茶室、卧室,香炉常燃,香雾缭绕。
文人不仅焚香,还热衷于自制香丸、香饼,追求独特的嗅觉体验。苏轼、黄庭坚等文坛巨匠皆为香道行家,他们以香入诗、以香会友,将香道的雅致与诗意展现得淋漓尽致。
文人雅好:香道与古代文人的不解之缘(一)诗意添香:文学创作中的香影香道与古代文人的创作,恰似琴瑟和鸣,相得益彰。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在香的袅袅青烟中,灵感奔涌,诗意流淌。“读书消得泼茶香”,李清照以香茶为伴,在书香与茶香的交融中,书写着婉约情思;“燎沉香,消溽暑”,周邦彦在闷热夏日,焚一炉沉香,让思绪随香气飘散,化作动人词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笔下那摇曳的烛火、淡淡的烛香,承载着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香,不仅是文人生活的点缀,更是他们创作的灵感源泉,为诗词歌赋注入了灵动的生命力,让后人得以在墨香与沉香交织的世界里,领略古人的才情与心境。
(二)修身养性:香道助力精神升华于古代文人而言,香道更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良方。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多次被贬,却能在逆境中保持豁达超脱,香道于他功不可没。他寓居黄州时,常于居所焚香静坐,在《黄州安国寺记》中,他自述 “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借香之清幽,摒弃尘世纷扰,审视内心,实现精神的超脱与升华。
黄庭坚亦对香情有独钟,以 “香癖” 自称,他认为香能 “净心契道,品评审美,励志翰文,调和身心”,其诗 “隐几香一炷,露台湛空明”,描绘出焚香静思、心境澄澈之境,展现香道对文人心灵的滋养,助他们在纷扰俗世中寻得内心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