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2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视察敖德萨港时,首次正面回应美国提出的“90天大选倒计时”要求,强调“选举必须符合宪法程序”。这场由美国推动的战时选举计划,正将乌克兰推向美俄博弈的暴风眼。

美国中东问题特使史蒂夫·威特科夫3月21日公开宣称“乌克兰政府已同意6月底前举行选举”,直接冲击乌克兰宪法第83条“战时禁止选举”的规定。分析认为,特朗普政府此举意在转移国内中期选举压力,同时为军火集团创造新的订单窗口——洛克希德·马丁公司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其“战地安全系统”销售额激增200%。泽连斯基团队则陷入两难:若接受选举可能违宪下台,若拒绝将失去美国占乌财政支出70%的援助。

美国中东问题特使史蒂夫·威特科夫
移动防弹投票车开赴前线,40万流亡选民成变量乌克兰中选委3月20日披露的草案显示,五大战区将部署北约技术加持的“移动防弹投票车”,并使用AI人脸识别技术核实身份。这一方案引发多重质疑:扎波罗热核电站驻军抗议“投票需撤离阵地等于放弃领土”,而联合国难民署统计的40万海外适龄选民,其投票资格认证仍存在法律漏洞。更棘手的是,顿巴斯地区120万登记选民中70%处于俄军控制区,俄外交部已表态“不承认占领区选举结果”。

耐人寻味的是,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3月18日称“乌克兰需要合法领导人”,与美方形成微妙呼应。这种默契背后藏着算计:美国试图通过选举扶持亲美代理人掌控稀土资源,俄罗斯则希望借机分化乌东部亲俄势力。欧盟内部对此分歧加剧——德国总理朔尔茨强调“选举安全性优先”,波兰却公开支持美方提议,英国更被曝出动用Palantir公司操控TikTok算法助推选举话题。

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
敖德萨港成博弈缩影,士兵怒吼“要选票还是要领土”在泽连斯基视察的敖德萨港,海军陆战队中尉德米特里向记者坦言:“我们每天在防空洞躲避导弹,现在却要讨论怎么把投票箱运到前线?”这种情绪在Survation民调中得到印证:尽管泽连斯基全国支持率达44%,但东部战区士兵支持率不足15%。与此同时,季莫申科等反对派领袖正密集会见美国特使,其“承认克里米亚现状”的录音片段在Telegram上播放量突破千万。

基辅政治研究所所长博尔特尼克警告,当前局势存在三重风险:一是特朗普威胁“停供军援”可能迫使乌军4月后弹药告罄;二是俄军春季攻势瞄准哈尔科夫交通枢纽,可能破坏选举基础设施;三是宪法法院若裁定选举违宪,将引发全国性宪政危机。
当"移动防弹投票车"的轰鸣声与顿巴斯的炮火声交织,这场被美俄共同催生的战时选举,早已超越民主程序的范畴,成为21世纪地缘政治博弈的残酷切片。

从冷战时期的代理人战争到今天的"算法操控选举",大国从未停止将小国命运作为战略棋盘。特朗普政府以"停火换选举"为诱饵,实则是为控制顿巴斯稀土命脉铺设通道;普京默许选举进程,则是为肢解乌克兰寻找合法性切口。这种心照不宣的默契,让《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的主权原则在数字时代遭遇前所未有的侵蚀。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财报里飙升的"战地安全系统"销售额,与英国追加的5500万英镑军援,共同勾勒出战争经济的嗜血本质。当"选举倒计时"成为军火商新的利润增长点,当流亡选民的数字身份化作政治操弄的筹码,人类或许正在见证民主制度最危险的异化时刻。
您认为乌克兰是否应该接受美国要求的战时选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