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一格降人才:从明朝荐举制的辉煌与衰落看人才选拔的时代意义

元珊看历史 2023-02-22 15:10:08

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想必大家都很熟悉,由于影视作品等的影响,很多人都认为他是一个杀伐果决,心狠手辣的人。但却很少有人知道,朱元璋虽然出身草根,年轻时没有什么机会读书,但是对于人才的选拔却是非常重视。

明朝建立之初,由于连年的农民起义和战争对社会资源的消耗,全国各地百废待兴,急需大量的人才来振兴这个年轻的王朝。朱元璋自然懂得人才对于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有多重要,也知道在广大的民间,必定隐藏着无数的有识之士。

自隋朝开始建立了科举制,直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覆灭,科举制作为封建社会最重要的人才选拔机制之一。

与科举制相比,另一种选拔机制——荐举制,历史更加悠久。荐举制自汉代以来建立,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逐步完善,直到明朝初期,重要性甚至一度超过科举制。

那么,明朝初年为何将荐举制放在一个如此之高的位置呢?

一、荐举制的历史发展

早在先秦时期,荐举制就已经初具雏形,表现为不看重被荐举人的门第家世,只重视其是否具有贤德的品质和治理天下的才能。它的出现打破了贵族阶级对官爵的垄断,西汉时期的“察举制”是荐举制度发展的成熟时期,此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人才选拔途径之一,直至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的实行后,才开始逐渐走向没落。

根据史书记载,荐举制一般分成唯贤是举与唯才是举两种形式。“贤”指的是德才兼备,“才”指的是具胜德行。两种不同的荐举方式适用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唯贤是举在群雄逐鹿的战乱时代更为适用,而唯才是举更适合国泰民安的鼎盛时期。

为了让荐举制达到选择贤良之人的目的,从西汉时期起,朝廷会设置专门的机构来监督荐举的行为,以保证不会出现任人唯亲等问题。

其次,法律也会对被荐举人设置一系列的考核,这些考核由政府的多个部门参与审查,层层筛查,互为监督,防止在荐举过程中出现舞弊等行为,保证被荐举人是真正为朝廷所需要的人才。

为了鼓励各地积极荐举,朝廷还会实行一定的措施来重赏“荐贤者”。意思就是,如果你荐举之人做出了有功绩的事情,那么你也会受到相应的奖赏。这对于荐举之人来讲,可以鼓励他们“荐贤”的积极性,对于君主来讲,下面的人积极性提高了,自己获得“贤者”的机会也越多。

当然,有赏自然就会有罚,如果被荐举人犯了错误,那他的荐举人也会受到一定的惩罚,这也对荐举与被荐举之间形成了一种约束。

二、明初荐举制的发展和时代背景

明朝初年,荐举制再次成为主要的人才选拔方式,甚至一度成为朱元璋在位时唯一的方式。朱元璋在称帝之前就很重视人才的应用,称帝之后为了高度加强中央集权,更是广罗天下人才,并且选拔制度在承袭前代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和变化,形成其自身的特点。

朱元璋称帝后,多次派遣官员深入地方去求贤纳能,他曾下诏说:“人君之能致治者,为其有贤人而为之辅也。山林之士德行文艺可称者,有司采举,备礼遣送至京,朕将任用之,以图至治”。洪武六年(公元1737年),朱元璋停止了科举制度,荐举制成为唯一的选拔人才的通道。

朱元璋之所以将荐举制作为人才选拔的主要途径,除了他自身的经历让他更信赖荐举之外,还有一个关键的因素是,这一途径可以满足当时国家的建设需求,传统的科举制固然在人才选拔上更为严谨和规范,但在急需人才的建国之初,显然无法满足这种紧迫性。

再者,荐举大多数都要通过各地方官员,这对于整个国家资源,深入了解基层真实情况,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明初一度停止科举制的原因

明朝初年暂停科举制的时间长达十几年,这是自隋朝开始有了科举制之后,历朝历代几乎没有发生过的事,那朱元璋为何要停掉这个在中国已经实行了百年之久的制度呢?

我们都知道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在统治时期实行非常严格的民族政策,汉人和其他少数民族很难得到重用。在这种情况下科举的公平性形同虚设,读书人参与科举考试的热情自然也就没有。

元朝后期,由于统治者长期高压和残酷的统治,各地农民起义频发,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生存问题往往会成为首要考虑的问题,而读书则会成为一种奢侈。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很快发现,由于长期的高压政策导致大批读书人早已荒废了学业,此时通过科举考试怕是很难找到好的人才。而建国之初又是需要人才的时候,因此荐举制成为了代替科举制的最好方式。

在推行荐举制的同时,朱元璋也明白想得到源源不断的人才,还得靠自己来培养。他成立国子监,在全国各地设立学府,让更多的人都能接受教育,日后成为为国家所用的人才。

而当越来越多的读书人重新开始寒窗苦读的时候,或许才是科举制重回历史舞台的时候。

四、明初荐举制的利与弊

明朝通过荐举制这一途径,向天下招贤纳士,由于荐举制省去了科举考试复杂的流程,使得大批人才可以在短时间内就得以任用,这迅速稳定了明初的社会局势,同时也为明朝未来200多年的统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任何制度在实行的过程中,都难免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弊端,荐举制也不例外。荐举制从短期来看,确实可以起到及时补充人才储备,加强社会稳定的作用,但从长远来看,只依靠单纯的荐举制进行人才选拔,也会带来各种隐患,不利于长期稳定地输送人才。

荐举制不同于科举制,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基本以推荐人的主观判断为标准,且在长期实行过程中容易出现任人唯亲的现象,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才选拔的公平性,同时因为没有经过严格的考核,也会导致选出的人才质量良莠不齐。

因此,明朝中后期开始,荐举制逐渐被科举制所取代,慢慢退出明朝人才选拔的历史舞台。

五、荐举制如何逐步被科举制所取代

明初的荐举制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当社会逐渐趋于稳定后,用科举制代替荐举制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毕竟,科举制经过长期的历史考验,有其自身不可替代的优势。

科举考试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至少做到了相对的公平,使底层人民也能通过读书的方式实行阶级的跨越,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长期稳定的发展。

对于统治者来说,科举制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所有参加科举的考生都是“天子门生”,任用官员的权力也归中央统一管理,在社会发展稳定后,这几乎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所以,明朝中后期用科举制取代荐举制,可以说是政治发展上一个非常大的进步。

后记

其实,除了荐举制和科举制之外,我国古代还有很多人才选拔的制度。只是它们或许不适合时代的发展而被淘汰,或许只是某个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

但不管怎样,这些制度都是古人对人才的一种渴求,清代诗人龚自珍有诗云: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人才的选择从来不是只有一种方式,哪怕我们最熟悉的科举制,也不过是一种更适合封建社会发展的制度而已。随着封建社会的消亡,它也永远地成了历史。

放眼当下,我们也正处于一个科技急速发展的时代,对于各类人才的需求,也达到了过去几千年从未有过的数量级。如何培养人才、选择人才、运用人才,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而我们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其中也有着无数的,对人才的运用经验值得我们今人去学习、借鉴。古为今用,去创造属于今天的辉煌。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0 阅读:25

元珊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