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1983年的夏天,我刚刚高中毕业。在那个年代,能考上大学是件了不起的事,而我幸运地拿到了省城一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就在我准备启程去省城的前几天,父母突然告诉我,他们为我订了一门亲事。
对方是邻村的姑娘,叫小芳,比我小一岁。我们其实早就认识,从小学到高中都在同一个学校读书。她成绩也不错,但因为家里条件有限,高中毕业后就留在村里帮父母干农活。记得那天,父母带着我去她家提亲,她躲在里屋,只露出半张脸,羞得通红。
按照我们老家的规矩,订亲后,男方要给女方家送彩礼。父母准备了一对银镯子、两匹布和一些钱,算是正式定下了这门亲事。临走前,小芳偷偷塞给我一双她亲手纳的鞋垫,针脚细密,上面还绣着一对鸳鸯。她说:“你去省城读书,别忘了我。”
大学四年,我每个月都会收到小芳的信。她的字迹工整,内容朴实,大多是村里发生的事:谁家娶了媳妇,谁家添了丁,今年的收成如何。她总是叮嘱我好好学习,别担心家里的事。每次放假回家,她都会提前准备好我爱吃的饭菜,还会给我织毛衣、纳鞋垫。她的手工活很好,村里人都夸她是个贤惠的姑娘。
1987年,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县城的一所中学当老师。按照老家的规矩,我该和小芳结婚了。可就在我们准备办喜事的前几天,小芳的父亲突然病倒了。他是家里的顶梁柱,这一病,家里的重担全落在了小芳身上。她不得不推迟婚期,专心照顾父亲。
那段时间,我每个周末都会回村里看她。她瘦了很多,眼里满是疲惫,但从不抱怨。她说:“你是公家的人,不能耽误工作,家里的事我能应付。”我心疼她,想帮她分担,可她总是摇头,说:“你是读书人,这些粗活你干不来。”
小芳的父亲病了一年多,最终还是走了。按照我们老家的规矩,家里有丧事,三年内不能办喜事。小芳说:“我不能耽误你,你要是遇到合适的,就别等我了。”我摇头,说:“我等得起。”
三年后,我们终于结婚了。婚礼很简单,只请了亲戚和村里的长辈。小芳穿着红色的嫁衣,脸上带着羞涩的笑容。那天晚上,她拿出那双她当年给我纳的鞋垫,说:“我一直留着,就等着这一天。”我握着她的手,心里满是感激和愧疚。她等了我这么多年,我却没能给她更好的生活。
婚后,我们住在县城的一间小房子里。小芳很快适应了城里的生活,她在一家纺织厂找到了工作,每天早出晚归,从不喊累。她总是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还学会了做城里的饭菜。她说:“你是老师,不能让人笑话。”
1992年,我们的儿子出生了。小芳辞了工作,专心在家带孩子。她是个好母亲,把儿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儿子上小学后,她又找了一份临时工,补贴家用。她说:“你是公家的人,不能让人说闲话。”
如今,我们已经走过了三十多个春秋。小芳的头发白了,脸上的皱纹也多了,但她的笑容依然那么温暖。她总说:“我这辈子最大的福气,就是等到了你。”可我知道,我最大的福气,是遇到了她。
这些年,我们经历了风风雨雨,但从未分开。她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是我永远的依靠。每当我想起那些年她等我的日子,心里总是充满感激。她用自己的青春和耐心,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如今,我们的儿子也已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孩子。小芳成了奶奶,每天忙着照顾孙子孙女。她依然那么勤劳,那么贤惠。她说:“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看着你们平平安安,和和美美。”
岁月如梭,转眼间我们已经走过了大半辈子。那些年她等我的日子,成了我们最珍贵的回忆。每当夜深人静,我总会想起那双她亲手纳的鞋垫,想起她羞涩的笑容,想起她默默付出的点点滴滴。她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是我永远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