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许多网友对“东林党”的指责,其实就是一种指责“文人口出狂言,误了国家”的现象,而且产生了很坏的结果。在明末,不仅是“东林党”,也出现了其它士大夫的“派系”;在封建时期,他们就是最牛x的那一批人,他们不仅是文化的霸主,更是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满嘴空话,没有实际行动。他们为自己的政治利益而战,除了对自己的政敌进行攻击之外,他们也在互相残杀。只不过,东林党才是最有组织,最有影响力的一方。
“东林派”最初是一批落魄的士大夫所组成,其活动主要是对时事、对人的评价。一时间,人山人海,声势浩大。他们与士大夫们斗,与宦官斗,自称是清学派的一员,以自己的党羽为荣。
有几个朋友对其表示了赞赏,我觉得多半是从他们嘴里叫出来的。这是一个很好的口号,但事实上,这就是“满嘴仁义道德,满嘴都是小偷”。以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意图的“清谈派”很快就沦为了权力斗争的工具;他的背后,站着许多的地头蛇。朝廷对军政官员的压制,民间对小工匠、农夫的土地也是欺负、掠夺的。
在晚清的历史中,整个社会的矛盾,都是从这里开始的。再来看看另外一群人,太监。我觉得,太监虽然卑鄙,但是,至少是个正经人。相对于文学家来说,他们更注重实际。不过,对方毕竟是封建社会中唯一有话语权的文人,自然是占据了上风。
崇祯借着东林的力量,东林又借着皇室的力量,将宦官们一网打尽,人人喊打,人人喊打。俗话说得好,先把人打趴下,然后再踩一脚。从那以后,宦官就成了历史上,最阴暗,最恶毒的代表。没办法,谁让他们掌握着舆论,掌握着文稿呢?崇祯,这是一位悲剧的亡国之主。他一上任,就发现自己的手下,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利用的了。首先,这道法令无人执行,税赋无人收入,国库空虚,收支相抵。不得已,只得精简机关,结果,一位邮局官员被解雇,此人便是李自成。
一个奋发图强的皇帝,最后孤零零的死了,只有一个宦官陪着他。至于那些“忠君爱国”的读书人,则是从城墙上爬了下来,然后打开城门,向皇帝投降。想起当初守城的时候,大家都在抱怨自己穷,连二十万的军费都拿不出来。被农夫们用鞭子抽了一顿,然后点了几根蜡烛,就把钱交了出来。简直就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所谓“为民请命”,其实就是在为自己求情;所谓“散财于民”,就是把所有的财富都集中在自己的家里!在满洲人南征的时候,这些读书人就变成了“开国之臣”。什么“骨气”,什么“节操”,连秦淮河边的青楼女子都不如!
大明失去了一半的土地,得到了农民起义的帮助;南明小国在这片土地上的地位已经稳固了下来,甚至于让清廷都生出了议和,割地的念头。但是,那些高喊着“为民”的革命者们,却再也无法保持镇定。在没有冲突的情况下,我们要创造冲突,在国家即将崩溃的时候,我们要争夺权力。这一次的弹劾,让孙可望不得不倒戈。李定国这个顶梁柱,不得不学着姜维避劫。明庭从此一蹶不振,一蹶不振!
崇祯皇帝的遗言中,说的是:“所有的文臣,都该死!”这是何等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