汹涌而来的锣鼓喧天后,《哪吒2》热度骤降,开工开学后,日票房开始不足2亿。
导演饺子没有失落,反倒有了久违的轻松,哪吒大红之后,他的生活乱了套。
他是一个喜欢独处,喜欢闷头创作的人,求之不得之余,他正式闭关,开始《哪吒3》的创作。
随着《哪吒2》的一飞冲天,饺子被推上了“神坛”。
他被疯狂考古,转行经历、“啃老三年”、家庭婚姻都被镀上一层光环,甚至,他的毛衣都被扒得无处遁形。
资深导演冯小刚也变成饺子的“陪衬”,那句15年前的客套寒暄被反复咀嚼,让饺子备受困扰。
采访满满当当,一遍遍重复那些经历,更让饺子忧心的是,投资商和广告商纷至沓来,从来没有交集的人也拐着弯找他套近乎。
黄渤说过一句话,成功之后身边全是“好人”,甚至带着谄媚和讨好。
饺子心知肚明,各方蠢蠢欲动,想要的不是艺术。
《哪吒之魔童降世》以50亿票房撕开中国动画电影的天花板时,饺子就经历过同样的场景,被各方疯抢。
投资方看重的,从来不是饺子的才华,而是借由才华诞生的财富。
“当创作者以弑神姿态打破旧秩序,资本却早已准备好加冕的冠冕。”
某创投论坛,有投资人用"估值模型"解构导演,得出的结论是饺子=1.2个乌尔善+0.8个郭帆,在他们眼里,创作者往往只是用来转换财富的工具人。
影视创投会上,某新晋导演项目书首页赫然写着"哪吒式叙事结构",“饺子系”团队成员被开出十倍年薪挖角。
有制片人曾用"哪吒经济学"概括电影资本的游戏规则:每个爆款导演都是被乾坤圈锁住法力的灵珠,资本既要用混天绫助其搅动市场,又要时刻警惕其失控反噬。
资本介入,满心满眼生意经,艺术弃如敝履,赚更多钱才是第一要素,饺子稍不留神就会变成资本世界的"陈塘关百姓"。
饺子经住了考验,他放弃唾手可得的财富,埋头苦干,精心打磨场景、道具和特效,守住初心的他投入更大努力,做出了更好的《哪吒之魔童闹海》,观众也回报给他掌声雷动。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在导演界,饺子本是门外汉,直接碾压诸多投资数亿的电影和资深导演,显而易见,他很难融入圈子中。
有导演私下将饺子称为"动画暴发户",有导演聚会提到《哪吒》,现场突然沉默。
傲慢背后,是传统导演群体的集体焦虑,也是饺子莫大的压力,在电影圈,他何尝不是“魔童”哪吒?
所幸,饺子扛住了压力,也抵住了诱惑,他没有成为各方资本的棋子,没有成为“陈塘关百姓”,他选择了闭关,他完成了比创作哪吒更艰难的修行。
皮克斯创意总监说:“我们从不计算艾莎公主的GDP,而是先确保每个雪晶都有独特的反光。”
饺子不再年轻,也知道天高地厚,但是,他选择了逆风而行。
电影需要坚守初心的饺子,观众需要用心的作品,能困住魔童的从来不是太乙真人的阵法,而是那颗"不想成魔"的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