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该平反的三个奸臣,忠肝义胆,却蒙冤近千年

好哥聊历史 2023-06-27 09:23:19

在《宋史·奸臣传》的记载里面,一共记载有二十二名奸臣,分别是:蔡确、吴处厚、邢恕、吕惠卿、章惇、曾布、安惇、蔡京、蔡卞、蔡攸、蔡翛 、蔡崈、赵良嗣、张觉、郭药师、黄潜善、汪伯彦、秦桧、万俟卨、韩侂胄、丁大全、贾似道。

这二十二个人中间当然有很多是奸臣无疑,但有的人后世有很多争议,比如,北宋王安石变法派的几个骨干蔡确、吕惠卿、章惇、曾布等。历史的结论不一定准确,史书的评价很多都赋予了特定的意义,比如下面这三个人,好哥就认为应该为他们平反。

一、章惇

喜欢苏东坡的人很多,因为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一生起起落落,波折不断,但是依然我行我素,秉性难改的乐天派。爱屋及乌,恨屋及乌,苏东坡的政敌也被很多人所厌恶,但是公正来看,苏东坡的政治主张就一定对吗?

苏东坡的故事中有一个非常出名。一天,苏轼和他的好友章惇一起爬山。在游玩的过程中,到了一个叫仙游潭的地方,下面是潭水,两边是绝壁,只有一根横木做路,章惇让苏东坡先过,苏东坡讪讪一笑说:“我不敢”,章惇看后,大笑道:“有何不敢”,便径直走过去,如履平地,走到对面之后,拿出笔墨来,便在石头上写下:“章惇、苏轼到此一游。”章惇写完后,又风轻云淡的从对面走回来,苏轼对他说道:“以后你若做了大官,必不拿人命当回事”章惇问他何出此言,苏东坡说:“你把自己的命都视为草芥,更何况他人?”

章惇最后官至宰相级别,朝廷中没人敢不听他的话,正如苏东坡所言,他当官后,视人命为草芥,心狠手辣,极力打击旧势力,就连死后的人也不放过,建议把司马光的坟刨开,把尸首拖出来暴晒,行为言语激烈偏驳,反对他的人统统被他报复,许多大臣都被他贬到遥远的岭南地区,而他曾经的好友苏轼也是一贬再贬。这个故事非常有名,但有名就一定是真的吗?是不是正因为故事传播得广,对章惇的误解就越深呢?

《宋史》的《奸臣传》里,章惇榜上有名,但他是一个最该获得平反的“奸臣”。“乌台诗案”爆发,许多人见到苏轼跟见了瘟神一样,避之唯恐不及。苏轼也很“识相”,主动切断了与他人的来往,“虽骨肉至亲, 未肯有一字往来”。但章惇不仅不畏闲言冷语,写信抚慰苏轼,还给予苏轼诸多帮助,解其困急。

章惇

章惇一生无私无畏、坚持立场、忠于职守,并时常发出不合时宜之论。熙宁五年(1072年),章惇被任命为荆湖北路察访使,经制梅山蛮夷。章惇制定了怀柔与强硬的双重政策,最终当地蛮夷首领“相继纳土,愿为王民”。后来,在章惇被贬湖州之后,荆南发生叛乱,朝廷能想起的最佳平叛人选还是章惇。章惇受命,二话不说,“疾赴荆南,道中坠马伤足”。

由于章惇治理荆湖北路有功,后被提拔为判军器监。一天,北宋财政部三司发生大火,章惇率领军器监众人救火,奋不顾身,刚好被站在御楼上的宋神宗看到。第二天,宋神宗直接提拔章惇为三司使。章惇在三司使任上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整理账目,设会计司,重新登记天下的户口、人口、租额、年课等等,把账本做得清清楚楚。

几年后,元丰三年(1080年),章惇已升任参知政事,成为朝廷重臣。然而,元丰八年(1085年)后,宋神宗病逝,年幼的宋哲宗继位,由太皇太后高滔滔摄政,保守派领袖司马光、吕公著等相继拜相。此时,朝廷风向骤转,原本依附变法派的一些人,出于自保,开始重新站队。

但章惇不为所动,他仍然在朝堂上与保守派据理力争,指责司马光引进官员破坏程序正当性,与司马光就免役法当不当废的问题展开辩论。他最终像坚守变法的蔡确等人一样,被贬出朝廷,在元祐8年间,无缘重返朝廷。

宋哲宗亲政后,绍圣元年(1093年)四月,召章惇为相。重返朝廷核心的章惇,第一件事就是追究已故的司马光、文彦博等人向西夏割地求和的罪责,同时停掉每年给西夏的岁赐,命章楶修筑城寨,加固边防。5年后,章楶在平夏城大败西夏人,使得西夏“不复能军,屡请命求和”。

而此时,章惇最主要的任务是,恢复了被司马光废除的熙宁、元丰新法,重新举起了王安石变法富国强兵的旗帜。虽然最终不能救大宋于危亡,但他的努力,让北宋有了一次炫目的回光返照。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章惇为相的7年间,他没有像司马光当年对新法赶尽杀绝一样,对元祐时期的做法进行一刀切的否定。相反,他能够稍微放下党争和报复的不理性,实事求是地保留了元祐时期一些切实可行的法令。

二、韩侂胄

在南宋历史上还有一位抗金英雄,他为岳飞平反,还取消秦桧爵位,并给了秦桧“谬丑”的谥号。为了收复失地,他积极组织北伐,却在北伐失败后被政敌残忍杀害。他就是宋朝历史上最具争议的抗金英雄,北宋著名宰相韩琦的后代韩侂胄。奇怪的是,他也被宋史列入《奸臣传》,和大奸臣秦桧并列。这是什么回事呢?

公元1194年6月,韩侂胄拥立南宋第四个皇帝宋宁宗登基,他在政变中立了大功,他希望能掌握朝政大权。但另一位拥立宋宁宗的宰相赵汝愚却认为,韩侂胄是所谓的“外戚”,不能掌握朝政大权。两派政治斗争逐步升级,韩侂胄拉拢朝政的部分大臣,对赵汝愚展开政治攻击。

通过努力,韩侂胄掌握了军政大权,赵汝愚被罢相,支持赵汝愚的一批官员要么获罪,要么被罢免。当时,理学大师朱熹、彭龟年、杨简等人也因为攻击韩侂胄而获罪,先后有数十名官员被韩侂胄治罪。为了进一步掌握大权,韩侂胄定朱熹的理学为“伪学”,宋宁宗和韩侂胄将59人列为所谓的伪学逆党,这里面有的人被罢去官职,有的人充军,还有的人被迫害致死。

这件事成为韩侂胄一生中最有争议的事情,也正因为得罪了拥护朱熹的大批儒家知识分子,因此,在元朝建立后,编写《宋史》的儒家知识分子就把韩侂胄列为“奸臣”。但公允而论,韩侂胄的庆元党禁仅仅是南宋内部不同政治派别的斗争。把他归为奸臣,实属冤枉。1207年11月,韩侂胄被被妥协派残忍杀害,一代名臣惨死,还扣上了奸臣的帽子,这结局让人扼腕叹息。

三、赵良嗣

赵良嗣,原名马植,是辽国汉人,后投降北宋。赵良嗣跟北宋方面挂上钩后,提出了一个具体的灭辽方案,就是我们熟知的“联金灭辽”,两国联手干掉辽国,然后,北宋拿到梦寐以求的燕云十六州,赵良嗣提出并亲手促成了这个联盟。

但这个方案执行之后,造成恶果的最大弱点却不是因为赵良嗣搞出来的,而是由北宋自己的军事实力造成的,童贯带着十多万北宋最强的精锐雄赳赳、气昂昂地去攻打被金国打得毫无还手之力辽国残余,却被兵力远少于自己的辽军打得大败。

童贯和宋军的无能,让金国看到了机会,于是金军南下,赵良嗣背了锅,被宋钦宗杀掉,若干年后,又被史书列为奸臣。金灭北宋,赵良嗣主要是高估了北宋的军事实力,以及北宋两位皇帝的胆量。北宋的皇帝和军队若管用,金国能占到便宜?把北宋灭亡的主因归咎到一个只当了几年宋臣的赵良嗣身上,还把他写成奸臣,有些冤枉了。

一个朝代的风气往往由奸臣败坏,奸臣当道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轻一点的可能搞得朝堂乌烟瘴气,重一点的可能直接导致王朝由盛转衰甚至灭亡。但是有一些奸臣,是属于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统治者出于自身目的,将其定性为奸臣。我们今天在看这些人的时候,一定要拨开历史迷雾,做出自己的判断哦。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