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给我们攒下的三大红利已经消耗殆尽,以后得靠我们自己了!

刘葎强罚 2025-01-11 14:37:23

西藏第二大城市日喀则市近日频发地震,已经造成126人遇难,受灾群众超6万人。西部军区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派遣中国解放军迅速前往救灾前线。

不少网友发布了一辆辆解放军车奔赴西藏灾区的热血场景。有人评论道:“解放军是毛主席留给我们最珍贵的宝物。”

而主席留给我们的红利还不止这些,但却有三个已经消耗殆尽。

它们是哪三个?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人工红利如何重焕生机

1980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号召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子女,1982年“计划生育”被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但在此之前,我国仍享受着“人口红利”。

新中国成立后,所有社会建设都百废待兴,急需劳动力。

据数据显示,我国成立之初的人口数量约为5.42亿,而且,绝大部分都是老弱病残,急需要补充人口。

所以,当时,我国依旧流行着传统的生育理念:多生多育。估计会有很多60后、50后的老人,大概率一对夫妻都有三到四个孩子,甚至更多。

与此同时,北大校长马寅初提出了“计划生育”,认为“人口数量的急速增长会带来造成很多严重的社会问题”。

1953年,我国进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此时中国人口数量达到6亿多人,而按照每年至少增加1200万人的速度,到2023年,人口数量可能会暴增至26亿多。

而且,马寅初还表示:“在人口基数庞大的地区,人口增长率会更高。”

高人口数量将会对土地和粮食、就业和经济发展等产生影响,但当他将“计划生育”的想法报告给毛主席时,主席却坚决反对。

“人多还是人少好?我说现在还是人多好,恐怕还要发展一点。”正是毛主这一拍板,人口数量稳定增长,特别是“三年困难时期”过后的1962年,出生率高达37.01%。

之后的10年时间里出生的人口,构成了“人口红利”的主力军。

1973年,“计划生育”渐渐落实到各个城市,强调“一对夫妇生育子女数最多两个,最好一个”,但仍不影响劳动力的聚集,在改革开放后转化成了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若没有毛主席计划地实施生育政策,恐怕中国会因为缺乏充足的劳动力而失去经济发展的机会,也不会有现在世界闻名的“中国制造”。

不过,如今的人口增长却呈现颓势,即便计划生育政策中提出了“三胎”政策,让人生却不生,“人口红利”已然消失。

而原因与经济压力等社会困境脱不了干系。

若想解决目前生育率走势降低的问题,必须提高社会福利制度,确保每个人都能生得起、养得起孩子。

基建设施,需要与时俱进

新中国成立后,提出了3个关键我“五年计划”,包括国防、基建和军事建设。

尤其是1964年到1980年的“三线建设”,令中国投入了40%的资金和精力,是中国一改战前落后面貌的大后方建设的关键战略措施。

期间,国家喊出了“备战备荒”,尽可能地积累了国防基础建设,为的是避免成为美苏冷战的主战场以及一旦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牺牲品。

不得不说,毛主席在“三线建设”上表现出的宏大的战略格局。

不过,当时中国的很多建设技术落后,再加上很多项目的选址集中于山区,导致“三线建设”在未来发展中遭遇了困难。

如今的攀枝花东西区发展两极化,就是“三线建设”所产生的弊端的表现。

这需要国家投入资金和人力,对这些地区进行再度开发,激发当地的新活力。

外交新挑战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从“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到独立自主发展。毛主席在中国外交发展方面上的谨慎,是中国在国际关系中没有走弯路的重要原因。

比如“一边倒”外交政策,帮助新中国获取了苏联的资金和技术援助。

到了20世纪70年代,赫鲁晓夫试图干扰中国主权遭到主席的强烈抗议后中苏交恶,而中国又接过美国递来的橄榄枝,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

可如今,国际局势风云变幻,而中国的对外关系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尤其是与俄罗斯、美国的外交关系,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中国必须时刻警惕国际局势的发展,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对于这三个正在消失的毛主席“红利”,我们也不必过于惊慌,毕竟时过境迁不可能同日而语,只要牢记毛主席思想,中国一定能从容面对各种挑战。

未来新中国的崛起,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0 阅读:14

刘葎强罚

简介:让正义在每一个案件中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