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由于内战失利,接连退败的蒋介石在万般无奈之下做出重大决定,那便是退守台湾,以图东山再起。
这一年的12月,正值隆冬时节,虽然台湾的天气说不上寒冷,但是蒋介石的心境却如坠冰窟。
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人都已经渐渐适应了新的生活,唯独蒋介石却是个例外,虽然已进入晚年,但他对过往的一切却依旧难以释怀,在那段追忆往事、痛定思痛的日子里,他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了自己的反思和自省。
在蒋介石的日记里,他回顾了人生履历中的重要时刻,也发自肺腑地总结了自己最终失败的原因,有许多事都让他感到后悔,但最最让他懊悔不已的只有一件事,那便是没有把精锐部队早早地撤出东北,他将其称之为战略决断中的最大失策。
对于我国东北这片辽阔的黑土地,蒋介石从最初的毫不在意到最终的懊悔不已,这其中究竟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而在解放战争中,曾拥有着绝对实力和优势的国民党又因何惨败,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东北的战略意义东北位于我国的东北部,是一个美丽且神奇的地方,那里不仅有林海雪原的动人景象,更有着无数奇珍异兽,在中国的版图上,它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首先从自身条件来说,东北幅员辽阔、物产丰饶,总面积达130万平方公里,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煤、铁、铜等矿藏不仅储量大,而且品质极高。
再者从战略地位上看,东北北靠苏联,东邻朝鲜,西接蒙古,拥有着绝佳的地理位置。
最后从历史发展来讲,自“九一八”事件之后,日本便将东北作为进一步侵略中国的重要战略基地,他们在这里开展了大规模的工业建设,使东北迅速成为当时全国唯一的现代化工业区。
然而,对于这样一个重要的地区,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在最初却并没有将它放在心上,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都没有真正涉足到这片领域,这又是为什么呢?
事实上,在蒋介石执政之初,他并非不想掌控东北,而是当时的条件根本不允许,经过北伐战争,国民政府虽然在名义上实现了全国统一,但现实中依旧存在着一些根深蒂固的军阀势力,他们牢牢地控制着地方政权,这其中就包括了东北。
早在北洋政府统治时期,东北地区就是奉系军阀张作霖的势力范围,他虎踞此地,是名副其实的东北王。
1928年,“皇姑屯事件”中,张作霖被炸身亡,面对着国仇家恨,其子张学良毅然宣布东北易帜,对外宣称东北从此服从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
对于张学良的慷慨之举,蒋介石自然不胜欣喜,与此同时,他也顺水推舟任命张学良为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因此上,东北虽然易帜,但东北的掌权人依旧是张学良。
九一八事变以后,在日本帝国主义的肆意侵略之下,中华民族陷入到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之中,但此时的蒋介石却为了一己私利提出了不抵抗政策,致使东北三省迅速沦陷。
当无数东北人民在日军铁蹄下痛苦哀嚎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却将精力用在了“攘外必先安内”上,他们不顾民族大义,他们无视生灵涂炭,只是一味地想要消灭共产党。
就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率先在东北举起了抗日救国的旗帜,率领着东北人民奋起反击,奏响了一曲慷慨激昂的抗日战歌。
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东北各地都组建了抗日武装,他们在灵活多变的游击战争中,凭借着勇敢和机智,同敌人进行着巧妙周旋,连续粉碎了敌人的多次围攻。
正是由于东北抗日联军的顽强抵抗和不懈奋斗,成功阻挠了日军的进攻计划,在最大程度上延缓了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进程。
国共的实力角逐1937年,西安事变爆发,在国内各方面势力的共同压制下,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主张,就此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此后,国共两党再度联手,全国上下齐心抗日,中华民族空前团结起来,在英勇抗日的旗帜下,大家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为坚持抗战和夺取胜利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1945年8月9日,百万苏联红军开赴东北展开对日作战,日本关东军迅速土崩瓦解,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其在东北所扶植的伪满洲国随之覆灭。
就这样,在先辈们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中,我们终于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抗战胜利以后,举国欢庆的同时,如何治理和发展新中国成为国共两党都必须要深思熟虑的问题,但随着和平谈判的破裂,国共之间的内战已是在所难免,于是一场争夺势力范围的实力角逐拉开了序幕。
在这场对决中,中国共产党首先将目光投放在了东北,此时的东北正处于由苏联控制而无国共势力的真空阶段,我党果断抓住这一机遇,第一时间派遣得力干将进入东北,并在那里迅速成立了东北局统一领导工作,紧接着,十余万部队从四面八方踏上了通往东北的道路。
与我党积极入驻东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此时的国民党却将重心放在了关内,蒋介石虽然也知道东北的重要性,但由于他的势力范围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故而制定了“集中全力,先关内、后关外”的接收方针,重点接收华南、华中和华东的大城市。
至于东北,蒋介石最初是把希望寄托在了外交渠道上,外交无果后,他才在美国特使马歇尔的多番催促之下,才决定派驻接收大员去接管东北地区,单就这一步,他便已经失了先机。
而在选派接收大员人选上,蒋介石又开始打起了自己的小九九,他因一己私怨放弃了重新启用张学良的想法,而是派遣了对东北毫不了解的熊式辉等人去东北主政。
虽然犯了种种大忌,但此时的蒋介石对于东北还是抱着志在必得的决心,为了确保胜利,他将国民党内最精锐的部队派遣到了东北,在东北这片黑土地上,国共两党之间的较量正式开始。
起初,国民党凭借着兵力强盛且装备精良的优势,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战事的深入,其缺乏群众基础的弊端逐渐暴露无疑,再加上军队内腐败现象严重、后勤保障不足等问题,这些都导致了国民党军队在东北的形势每况愈下。
反观我党,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他们便与当地老百姓积累下了深厚的感情,现如今他们又通过土地改革、休养生息等举措赢得了广大东北人民的热烈拥护,建立起了无比雄厚的群众基础。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正式打响,解放军仅仅用了52天的时间便击败了国民党的军队,实现了东北地区的全面解放。
失败的根本原因东北战场上的重大失利让蒋介石倍感痛心,而接下来华北战场的瞬息万变则更加让他感到惶恐不安。
1948年11月,随着东北野战军胜利挥师入关,中国共产党各解放区军队紧密配合在一起,向国民党反动势力发起最后的决战,在党中央的领导下,解放军以势如破竹之势席卷全国,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将国民党的主力部队消灭殆尽。
眼看着大势已去,蒋介石在无奈之下,带着国民党残余力量败退到台湾。
来到台湾以后,蒋介石几乎夜夜难眠,一直在苦苦思索着自己战败的原因,在他晚年的时候,他将自己的所思所得全部写在了日记当中。
细数所有战败原因,最最让蒋介石无法释怀的还是有关东北的问题,在他看来,自己最大的失策便是没有及时地把自己的精锐部队撤出东北,致使一步走错,满盘皆输。
在蒋介石看来,他在当初压根就不该听信美国特使马歇尔的游说,将大量精锐部队开入东北,这样做不仅没有让国民党在东北讨得什么优势,反倒致使内地空虚,各大战场都出现了兵力不足的问题,这完全是一种舍本逐末的错误做法。
其实,在东北战事陷入胶着状态时,蒋介石也曾想过要从东北撤军,但最终也还是因为各种原因而不了了之,蒋介石觉得正是这一失误直接导致了后面一系列的惨败,最终落得了个流落他乡的境地。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倘若不向东北进军,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就一定能取得内战胜利,实现他独裁专政的野心吗?
事实上,国民党的最终失败绝不是因为一场军事指挥上的失误,而是由多重原因所造成的,无论是其党内阶层日益严重的政治腐败,还是社会层面上无可救药的经济崩溃,都深深地影响着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的统治力。
政治腐败催化了民心涣散,经济崩溃导致了民不聊生,抗战胜利以后,正当所有人都期盼着可以安居乐业之时,蒋介石却为了独裁专政而发动内战,使得全国人民再度陷入战乱之中。
正所谓民心所向,在这场国共两党的对决之中,国民党失败的根本原因则在于失了民心。
同国民党的倒行逆施相比,中国共产党则始终坚定地同劳苦大众站在一起,无论是抗战时期的团结抗日,还是解放战争时期所实行的土地改革,都是切切实实地在为老百姓谋福祉、干实事,是真真正正为人民群众着想的政党。
古语有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纵观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之间在实力上所发生的变化,便更能深刻地理解到这句话的意义。
参考资料:
扬子晚报网:《杨天石:败退台湾,蒋介石反省十三条》
光明网:《东北抗战是党中流砥柱作用的发端》
国民党现在把个台湾都弄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