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清末第一赘婿,妻子为他连生3个女子,却一直没有儿子,妻子便要为他纳妾,没想到,他竟然不同意,连丈母娘都亲自出马了。
他,就是左宗棠,清末“四大名臣”之一。
他的发妻周诒端出身显赫,家族几代为官,家宅“桂在堂”宽敞气派。
然而,左宗棠的家境却是大相径庭。家道中落的他靠48亩薄田过活,父母双亡,留下了一堆债务,哥哥为了还债甚至放弃了家产。幼年的左宗棠只能寄人篱下,从小尝尽了人间冷暖。
尽管左宗棠家境清寒,但周家并未因此嫌弃他,反而认为左宗棠聪慧有才,是个值得托付终生的人选。
就这样,左宗棠成了周家的“上门女婿”。
成婚后的左宗棠,因为入赘周家成了众人闲话的对象。街坊邻居时不时讥讽:“真是入赘的上门女婿,吃的还不是丈人的家产。”
有好事者还编了打油诗:“桂在堂里上门郎,安坐风凉吃现成。”左宗棠听了无不心中苦涩。
周诒端看穿了他的低落情绪,温柔地宽慰道:“夫君别放在心上,这些闲言碎语算得了什么?成大事的人怎会在意这些?”
为了让丈夫轻松一些,她主动与父母分家,搬到宅子偏西的一角,“我们住得简陋些,但日子却是我们自己的。”她的话让左宗棠心头一暖。
三次科举,左宗棠皆名落孙山,每次北上,他带着满腔热血而去,却铩羽而归。这条路上的挫折不断,甚至有人笑话他“穷书生不中用”。
每一次落榜,周诒端都在家中等他,递上清粥和温暖的眼神:“不要急,夫君的才学早晚会被人发现。”
她从嫁妆里拿出银两支援他,明明嫁妆所剩无几,她却总是想方设法让他安心读书。
有一次,左宗棠在外跑遍亲友借钱都无果,灰心丧气地回到家中。周诒端笑着塞给他一些碎银子,打趣道:“夫君你放心,我这儿就是‘周转’。”她的理解和宽容,让左宗棠深感愧疚。
那些清贫的日子里,周诒端与左宗棠常常一起坐在灯下读书、论史。她不仅是贤内助,更是左宗棠的知己,每当他陷入迷茫,周诒端总会温言劝慰。
有一次,左宗棠长叹道:“我穷途末路,何来报国之日?”
周诒端微微一笑:“圣贤皆有穷困之时,只要不放弃,就一定会有出头的机会。”她的话,让左宗棠重新找回了信心。
在妻子的开导下,左宗棠不再执念科举,转而钻研农学、地理等学问。
每晚,周诒端递上一盏热茶,轻轻拍着他的肩膀,“夫君累了就歇歇,不急,未来总会来的。”
这些“旁门左道”最终成了他功成名就的基础,而他这一切的坚持,皆源于妻子的支持。
左宗棠学有所成,却无处施展。他心生急躁,甚至考虑应聘一些小职以暂解生计问题。
周诒端闻之,严肃地对他说:“夫君,不要为眼前小利而放弃理想,耐心等候属于你的时机。”这番话让左宗棠醍醐灌顶,他忍住急躁,将心思沉淀下来。
机会终于来了。在好友胡林翼的推荐下,左宗棠进入了湖南巡抚张亮基的幕府。
出发的那天,周诒端在他的行囊里塞了一方亲手绣的布帕,上面绣着潇湘的风景,布帕一角绣了一句诗:“君如乡梦依稀候,应喜家山在眼前。”她将这一份家的温暖伴随丈夫同行,期盼着他早日建功立业。
左宗棠不负所托,在太平军攻打长沙之际,他凭借地理知识策划守城,从此平步青云。而周诒端则留在家中,继续照顾家人。
她每月将丈夫寄来的银两三分,一分用于家用,另外两份资助乡亲,自己却依然过着清贫的生活。
有一次家中孩子抱怨“总吃不饱”,周诒端却笑着用筷子夹了一块肉放到仆人的碗里,说道:“咱家吃肉,仆人要先尝过,这是规矩。”她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孩子,教会他们即使家中富足,也不忘勤俭和善待他人。
晚年时,左宗棠已功成名就,但膝下无子,周诒端开始为无后的事操心。
她想要将丫鬟张氏许给左宗棠:“有儿子,你我才算真正无憾。”
没想到,左宗棠竟然不答应,说心里只有爱妻,最后,还是周诒端请母亲出面,左宗棠才勉强答应下来。
张氏为左宗棠生下了四子一女,周诒端待他们如亲生,一家人和睦共处。她用一生的宽容诠释了爱与成全,让左宗棠一生专心报国。
1885年,周诒端与世长辞。左宗棠悲痛欲绝,不久也相继而去,生前留下遗愿,要与她同墓合葬。
回望他们的一生,曾经的赘婿,在妻子的支持下成了历史名臣。周诒端这一生,用行动成全了丈夫的抱负,展示了女性的坚韧与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