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很多国人的眼中
糖尿病早已司空见惯
“我爷爷是糖尿病”“我外婆是糖尿病”“我伯伯也是”……
然而,不只是中老年人
糖尿病也在“逼近”年轻人的生活

糖尿病已成为覆盖全球、覆盖全年龄段的健康问题!
据《柳叶刀》2024年发布的研究:
2022年全球有8.28亿名成年人患糖尿病,是1990年的4倍以上;
其中印度糖友数量最多,其次是中国。
在中国,糖尿病患病率约为17.9%,患病人数约1.48亿,且呈现年轻化趋势,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如果你不幸有了以下几个症状,千万别忽视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
多饮:因为血液中过高的糖分使身体细胞缺水,刺激大脑口渴中枢,糖友会口渴难耐而不停喝水;
多食:由于身体无法正常利用葡萄糖供能,细胞“饿肚子”,便不断发出进食指令,导致糖友刚吃完饭不久就又感饥饿;

多尿:高血糖引发渗透性利尿,肾脏为平衡体内渗透压,将多余糖分和水分排出体外,使糖友频繁跑厕所;
体重减轻:是因为身体分解脂肪、蛋白质来供能,肌肉和脂肪组织逐渐消耗。
此外,还有一些非典型症状——
皮肤反复感染且不易愈合,这是因为高血糖环境利于细菌滋生,削弱了皮肤抵抗力;身体莫名疲劳乏力,是细胞能量不足所致;性功能障碍也可能是糖尿病的信号,神经和血管病变会影响生殖系统正常功能。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核心问题在于胰岛素。
胰岛素是身体的“血糖管家”,正常的时候就像“兢兢业业的打工人”,可以帮助我们精准调节血糖,将血液中的葡萄糖搬运到细胞内担任供能的“储备军”。
但是!如果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身体细胞对其产生抵抗,血糖无法顺利进入细胞,就会在血液中积聚,导致血糖水平居高不下,从而引发糖尿病。

哪些朋友容易被糖尿病“盯上”?
1.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患病风险较高,其后代发病几率比普通人高出数倍。
2.肥胖人士是高危人群,过多脂肪组织会干扰胰岛素正常工作,产生胰岛素抵抗,加之高热量饮食、长期久坐不动等不良生活方式,易引发糖尿病。
3. 中老年人是高发群体(年龄≥40岁),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衰退,胰岛功能老化,胰岛素分泌减少、敏感性降低,血糖更易失控。

4. 有8斤以上巨大婴儿生育史,或者有妊娠期糖尿史、多囊卵巢病史的女性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

诊断标准
不同人群的四高控制标准如下——

而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 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筛查和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A)。
根据最新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空腹血糖正常值一般在4.4-6.1mmol/L,若出现了典型“三多一少”症状,再加上空腹血糖/随机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中的任意一项指标异常,需警惕糖尿病。

如果没有典型“三多一少”症状,那么需要改日复查确认数值是否正常。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可排查早期或临界糖尿病,空腹抽血后口服75g无水葡萄糖,再按规定时间点测血糖。(对于糖尿病高危人群、孕妇、肥胖人士以及四高人群等,最好是做这个试验。)

患糖后感觉天塌了,怎么办?
先说结论,患糖的朋友通过积极改变生活方式,有机会实现糖尿病逆转(注意:“逆转”通常是指血糖水平恢复到正常范围,而不需要药物干预,但并不意味着“逆转”后可以不控制血糖)。
即使无法逆转,通过健康地控糖,可能比不注重控糖的人们生活得更健康。
糖尿病的类型分为1型、2型、妊娠期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先确认是哪种类型,才能对症下药。
如何更好地控制好血糖——五架马车。
疾病教育是核心,也就是诺诺正在为大家做的事。只有正确认识、了解糖尿病,才能更好地战胜它。

饮食调控是基础,应合理安排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比例,多吃粗粮、蔬菜、优质蛋白,控制糖分和油脂摄入。
合理运动是手段。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并搭配适量力量训练,可消耗多余糖分,增强胰岛素敏感性。
(附最新研究!每日只需做6分钟这种运动,就能降低糖尿病患病风险)
药物治疗是重要武器。胰岛素注射可直接补充缺失的胰岛素;口服降糖药种类多,磺脲类能刺激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双胍类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减少肝糖输出等。
(附7种常见降糖药的优缺点详解!一篇文章讲明白)
而血糖监测是保障。

为什么要开展血糖监测?
糖尿病与血糖紧密相连,监测就是管理血糖必不可少的步骤。
通过血糖监测,能实时掌握自身血糖数值,清楚知道血糖是处于正常范围、偏高还是偏低,为后续的治疗和生活调整提供依据。
指导治疗方案调整:医生可根据血糖监测结果,判断当前的治疗方案是否有效,从而调整药物剂量、种类或治疗方式,以实现更精准的治疗。
预防并发症:长期高血糖或血糖波动过大,会对身体的血管、神经等造成损害,引发多种并发症。通过血糖监测,能及时发现血糖异常并加以控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评估生活方式影响:饮食、运动、睡眠等生活方式因素对血糖影响很大。血糖监测可以帮助糖友了解不同生活方式下血糖的变化情况,以便调整生活习惯,更好地管理血糖。

如何正确进行血糖监测?
监测时间和频率
监测时间: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餐前血糖、睡前血糖、凌晨血糖、随机血糖等,不同时间的血糖监测有不同意义。如空腹血糖可反映基础血糖水平,餐后2小时血糖有助于了解饮食和降糖药的效果。
监测频率:根据病情和治疗方案而定。如使用胰岛素治疗或血糖波动大的糖友,需增加监测次数;病情稳定的糖友,可适当减少监测频率。
(附6种血糖监测时间点大揭秘,越早看到越好!)
测完血糖后,不同监测数值的意义
1mmol/L和33.3mmol/L:
一般家用血糖仪的血糖检测范围设置在1.1~33.3mmol/L的范围之间。
当血糖值低于1.1mmol/L时,血糖仪屏幕显示“Lo”(英文“low”,即血糖过低)。
血糖值高于33.3mmol/L时,血糖仪屏幕显示“Hi”(英文“high”,即血糖过高),提示高渗脱水状态,可能会危及生命!
1.5mmol/L:
血糖<1.5mmol/L时,多数糖尿病患者会出现低血糖昏迷,需立即前往医院抢救;
2.8mmol/L:
血糖<2.8mmol/L是非糖尿病人群低血糖的诊断标准;
3.9mmol/L:
糖尿病患者只要血糖<3.9mmol/L 便可诊断为低血糖;
办法:进食15~20g糖块、150~200 mL果汁、一大勺蜂蜜等单糖食品,等待15分钟再测血糖,如果仍然低血糖,重复进食一次再等待15分钟测血糖是否正常;
6.1~7.0mmol/L,7.8~11.1mmol/L:
空腹血糖受损(IFG)诊断标准为:空腹血浆葡萄糖≥6.1mmol/L,但<7.1mmol/L,餐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7.8mmol/L。
糖耐量减低(IGT)诊断标准为:空腹血浆葡萄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7.8mmol/L,但<11.1mmol/L。
具体内容详见「3.9、6.1、11.1、13.9、...」这些数值代表啥,你真的了解吗?

监测注意事项
1、只关注空腹血糖,忽视餐后血糖。部分人可能出现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血糖升高的现象。
2、餐后两小时血糖是从吃第一口饭算起,不是吃完再算;
3、空腹血糖并非指只要没吃早餐就是空腹。空腹血糖是指隔夜禁食(饮水除外)8至12个小时后,在次日早餐前所测的血糖,测量时间通常不超过早晨8点。
4、血糖监测需要定期且规律地进行。
5、监测前不清洗双手。一定要洗手再监测。
6、指尖采血位置选择不当。正确的采血位置是无名指旁侧。痛感低、易自然出血。
7、过度挤压手指让它出血。
8、使用过期试纸。一般来说,已经开封的血糖仪试纸需要在3个月内使用完毕,最迟不超过6个月。
9、定期校准。目前大多数血糖仪不需要校准,如果包装上有校准码,说明需要按照血糖仪说明书的要求,对血糖仪进行校准。
10、心情会影响到血糖。紧张、焦虑等情绪可能会使血糖升高,发热、感染、创伤等应激状态下,血糖也会出现波动。
想了解更多的内容,可以点击——
6种血糖监测时间点大揭秘,越早看到越好!
测血糖选左手还是右手?6个细节没注意,血糖白测了!
重要!糖尿病友要牢记的血糖数值,关键时刻能 “保命”
血糖监测中的八大常见误区,不知道的话血糖白测了!

“四高共管”中的四高通常是指血糖、尿酸、血压和血脂。
这四项指标是衡量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参数,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任何一项指标出现异常,都可能增加患心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等多种慢性疾病的风险。
建议大家及早建立四高共管的意识,认真关注自己身体的变化。
策划:Zhenna
配图:三诺讲糖自拍
审核:三诺医学科学事务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