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到明朝时才有的农作物

以珊青梅 2024-05-30 07:39:01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四季星轩

元末的农民战争以朱元璋在南京(应天)建国而结束,他也由一个地地道道的贫苦农民一跃而成为君临天下的大国皇帝,但当时全国的社会形势却处于全面崩溃的边缘。由于战争的破坏,全国大片土地荒芜,农民流离失所,整个社会人口大量减少。无论南方还是北方,原来繁荣的农业地区都是一派荒凉的景象。

明朝政府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种田,实行免税3年甚至永不起科的制度。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人口迅速增加,耕地面积也大幅度上涨。洪武二十四年(1391),全国田地共25.8万余平方千米,到宣德八年(1433)增加到28.5万余平方千米。根据现代学者估计,到万历后期,人口很可能达到1.5亿以上。

随着世界各地经济联系的进一步加强,海外的许多农作物开始进入中国内地,其中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有3种,甘薯、玉米、马铃薯,另外还有花生和烟草等经济作物。这些农作物大多于明朝中后期从中国的南方开始传入,逐渐成为中国广泛种植的重要农作物。

甘薯,在各地有不同的称呼,但以红薯、地瓜、番薯,叫得比较普遍。根据《金薯传习录》记载,甘薯最早由福建长乐商人陈振龙从吕宋群岛带回家乡,时间大概是万历二十一年(1593),后来经福建巡抚金学曾的推广,很快在福建的广大地区传播。由于产量高,适应性很强,得到很多贫苦农民的喜爱,尤其是灾荒年代,人们更是亲切将其叫作“救命谷”。根据《东莞县志》和《电白县志》记载,广东地区的甘薯大部分自越南地区引进。著名科学家徐光启更是把甘薯从岭南引种到长江流域,万历三十六年(1608)开始在上海地区试种,并专门写书进行介绍。后来。甘薯的种植区域进一步扩展到了黄河流域。

玉米也是明代开始在中国内地种植。根据有关记载,玉米大约17世纪中后期开始从海外传入中国,很快在中国的许多山地普遍种植。《植物名实图考》记载:“陕、蜀、黔、湖皆曰包谷,山氓恃以为命”。玉米由于适应性强,产量高,又不需要很肥沃的土壤,能够生长在很恶劣的环境,因而得到中国山区农民的喜爱。当灾荒发生的时候,很多农民都种植玉米度过难关。对于中国农业的发展,尤其是抵御自然灾害,玉米明显有着自己的独特优势。

马铃薯,又称洋芋、土豆,在中国内地出现时间大约为17世纪。到清朝康熙时,已有详细的纪录。《松溪县志》写道:“马铃薯……掘取之,形有大小,略如铃子,色黑而圆,味苦甘。”19世纪中期,云、贵、川等省都广泛种植马铃薯。

花生主要分布在南纬40°至北纬40°之间的广大地区,南美洲中部是花生属植物和栽培花生的起源地。现存最早的关于花生从美洲传入中国的文献记载,主要是江浙地区的一些县志,如嘉靖时期的《常熟县志》以及万历时期的《嘉定县志》等。

烟草也叫“淡巴菰”,16世纪中后期开始,从海外分两路传入中国。一路是从南边的吕宋岛,伴随着南边的商人进入中国南部。据明末名医张介宾所著《景岳全书》记载:“烟草自古未闻,近自我明万历时,出于闽广之间,自后吴楚地土皆种植之。”另外一路,也是明朝末年,从北面的朝鲜传入中国东北。《露书》记载说:“关外人相传,本于高丽国。”烟草传入中国后,很快在大江南北广泛种植,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

0 阅读:7

以珊青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