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妹救哥哥捐献骨髓,八年后被查出白血病,当年举动救了自己一命

墨色孤舟 2024-12-30 14:42:00

王江的疾病诊断

2009年的一个寒冷早晨,王江在多次晕厥后被紧急送往医院。医院的氛围显得格外忙碌,护士们来回穿梭,病人和家属的焦急交织在走廊的每一个角落。王江被安置在一间隔离病房,数不清的输液管线和监控设备围绕在他的身边。医生对他进行了一系列复杂的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骨髓穿刺和造血功能评估。

经过一天紧张的等待,医生最终确认王江患有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医生详细地解释了这种疾病的严重性,指出其主要原因是骨髓造血功能的彻底衰竭,这直接导致了王江体内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急剧减少。

在讨论了所有可能的治疗方案后,医生坚定地向王江推荐了骨髓移植作为唯一的根治方法。他解释道,由于王江的特殊情况,普通的药物治疗和输血仅能提供暂时的缓解,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找到合适的骨髓供体至关重要。

医生对王江的家人进行了HLA配型检测,这是确定骨髓是否匹配的关键步骤。几天紧张的等待后,测试结果出炉,显示只有王玲的骨髓与王江完全匹配。在确定王玲愿意并适合进行骨髓捐献后,医院开始紧张地准备手术所需的一切。

王玲的骨髓捐献

一个月后,医院完成了所有术前准备,王玲按计划被安排在骨髓采集室进行捐献。在整个过程中,她被要求以一种特定的体位躺在采集床上,双腿摆放得非常固定,以方便医生操作。采集室里,设备已经就绪,旁边放置着一系列抽取骨髓所需的针头、容器和消毒工具。

两名负责手术的男性医生迅速进入状态,他们从王玲的股骨部位开始进行骨髓穿刺。操作开始时,医生先用针头刺破皮肤并深入到骨骼内部,抽取骨髓造血干细胞。整个穿刺的动作虽然精准,但由于骨髓部位的神经分布密集,疼痛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每次医生完成一次穿刺后,需要稍作调整,为下一次穿刺找到合适的位置。为了保证足够的干细胞提取量,医生们不得不反复进行穿刺和抽取,每一针都需要精准计算刺入的深度和角度,以避免对骨骼造成不必要的损伤。整个抽取过程分为七次,医生们在左右两侧交替进行,确保高效完成任务。

抽取的时间逐渐拉长,持续了三个多小时。王玲的身体逐渐感到麻木,但同时,每次穿刺带来的疼痛和酸胀感仍然清晰可感。她的股骨因为反复穿刺已经被扎得像蜂窝一样,这一点在术后医生的描述中得到了证实。

当最后一次穿刺完成后,医生确认干细胞的数量和质量都符合要求,手术终于结束了。王玲的身体在抽取后非常虚弱,护士立刻推来病床,将她送往术后观察室进行休息。与此同时,采集到的骨髓液被迅速转移到处理中心,开始为王江的移植手术做准备。

王江的成功治疗

2009年11月19日清晨,王江被推入移植室,整个医疗团队早已在严密的准备中待命。实验室处理过的造血干细胞被小心地放置在输液袋中,连接到输液管后,一滴一滴缓缓流入他的静脉。护士和医生全程密切监测王江的生命体征,确保移植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不出差错。这些干细胞悬浮液包含了从王玲体内提取出的1400毫升骨髓造血干细胞和200多毫升外周造血干细胞,它们的任务是在王江的体内重新建立起健康的造血系统。

输液过程中,王江躺在病床上,身边的监测仪器显示着他的心跳、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等数据。医生时刻注意这些数值的变化,因为任何异常都可能是排斥反应或并发症的先兆。输液的过程缓慢而谨慎,持续了数个小时。

在移植后的最初几天,王江的身体并没有显现出明显的变化。医生们耐心地等待,因为新植入的造血干细胞需要一定时间在骨髓内定居并开始分裂增殖。护理团队每天轮班守护,随时观察他的身体状态。

到了第二周,王江的血液检测结果显示,体内的白细胞数量开始缓慢上升,这是一种积极的信号,表明新植入的干细胞已经开始在他的骨髓中发挥作用。医生对此结果进行了仔细的分析,确认造血功能正在逐步恢复。

移植后的第22天,医生宣布王江的手术取得成功。他的血液指标接近正常范围,没有任何排斥反应的迹象,局部造血功能的恢复比预期更为理想。医

随着身体状况的改善,王江的体力逐渐恢复,输液和护理的频率也开始减少。半年后,医生宣布他可以回归正常生活。离开医院时,王江已经不需要再服用大量药物,仅需定期复查确保无异常。身体恢复后,他重新回到了警察岗位,肩负起他热爱的职责。

王玲的疾病与反抗

2017年5月的一天,王玲的身体状况突然出现异常,原本简单的日常活动变得异常吃力,双腿时常发软,甚至连站立和行走都显得困难。她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朋友的搀扶下前往医院进行全面检查。医院很快安排了血液检查和骨髓穿刺。几天后,检查结果出来了,医生在诊断书上明确标注着“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得知结果后,医生立即为王玲制定了初步的治疗方案,并详细向家属解释了病情的严重性以及治疗的必要性。医生指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需要尽快进行治疗,否则病情会迅速恶化。对于这种情况,骨髓移植仍然是唯一的根治方法。然而,骨髓移植需要找到合适的供体,而这种配型的成功率并不高。

当王江得知妹妹的病情时,他立刻主动提出为王玲捐献骨髓。他第一时间与医生取得联系,详细了解骨髓移植的流程,并询问了自己的身体状况是否还能承受捐献。然而,当王玲得知哥哥的决定后,态度非常明确,她坚决反对。她直接向医生和家人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她认为哥哥的身体已经因为多年前的病情和手术经历过重大打击,如今如果再让他捐献骨髓,可能会对他的健康造成不可预估的风险。

医生和家属对王玲的态度感到无奈,但依然尝试劝说她。医院随即联系了骨髓库,尝试为王玲寻找其他匹配的供体。然而,骨髓配型成功的概率本就极低,经过数周的查找,骨髓库内并没有找到合适的匹配对象。

医生团队开始重新分析王玲和王江的病历,并提出一个新的可能性:兄妹俩先后患上血液病,或许与家族遗传基因有关。为此,他们建议王江进行基因检测,以确认是否存在遗传性血液病的风险。

基因检测的结果最终显示,王江的基因并没有明显的缺陷,也没有表现出相关遗传病的特征。医生由此判断,王江的身体可以承受再次捐献骨髓的压力。得知这一结果后,医生再次与王玲沟通,强调目前没有其他更合适的供体,王江是唯一的选择。家人和医生经过多次的劝说,王玲终于松口,同意接受王江的骨髓捐献。

王玲的治疗与康复

2017年12月,南京鼓楼医院的血液科再一次忙碌起来。这一次,轮到王江躺上采集床,为妹妹王玲捐献骨髓。在捐献前的数天里,医生为王江注射了促进干细胞生成的药物,以增加外周血液中的造血干细胞浓度。

手术当天,医院的采集室内,王江全程平躺在采集床上,身体两侧分别接上采集管和回输管,血液从一侧流出,通过设备提取造血干细胞后,剩余的血液又通过另一侧输回体内。整个采集过程持续了数个小时,医护人员不间断地观察设备运行情况和王江的身体状态。

与此同时,实验室对提取的干细胞进行分离和处理,以保证移植到王玲体内时达到最佳效果。采集结束后,医生从设备中取出了约300毫升外周造血干细胞悬浮液。这些液体被小心装入无菌的储存袋中,随后快速送往王玲的病房。

在无菌病房内,王玲已经做好了移植前的最后准备。她在化疗后身体极度虚弱,血液指标几乎降到了最低点,但这是为了清除体内原有的白血病细胞和免疫系统,为接纳新的干细胞创造条件。医生将提取好的干细胞缓缓输入她的体内,这个过程持续了几个小时,每一步都必须谨慎操作,以避免任何意外情况。

移植后,王玲进入了长达40天的严格观察期。她的身体每天都需要进行血液检测,医生密切关注移植的干细胞是否开始在骨髓中“定植”,并形成新的造血功能。这一阶段非常关键,稍有不慎,可能出现感染或移植排斥反应。

40天后,医生宣布王玲的移植手术成功。虽然仍需定期复查,但她的各项身体指标显示出明显好转,完全恢复健康只是时间问题。随后,王玲顺利办理了出院手续,离开了住了几个月的无菌病房。

出院时,王玲看着哥哥,提到了八年前的那次骨髓捐献。彼时,她为哥哥付出了一切,如今却是在哥哥的帮助下重获新生。

参考资料:[1]李丹,于蕾蕾.捐献骨髓的态度及对白血病人的移情反应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1):92-9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