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廷命令张士诚带兵围攻安丰城(就是现在安徽的寿县)。小明王韩林儿和刘福通都在城内,面对张士诚大军压进,朱元璋闻讯,马不停蹄,立即前去救主。在走之前,朱元璋把洪都的行政,军事,财政大权都交给了一个人,他唯一的侄子—朱文正。朱文正是朱元璋四哥唯一的儿子,也是最先投奔朱元璋的亲属。虽然朱元璋只比这个侄子大五六岁,但是对于这个朱家唯一的血脉(当时朱元章还没有生子),朱元璋还是视之甚谨。这从给朱元璋亲自给他取名“文正“二字,就可以看得出。《翦胜野闻》记载:先伯考有孙六人,兵兴以来,相继寝末。兄重四公,有子曰文正,今为大都督。重六,重七俱绝嗣。
朱文正投奔朱元璋的时候,朱元璋正在被自己岳父家排挤。朱元璋非常清楚,在这个郭家军中,自己这个姓朱的,永远是外人。因此朱元璋才会带着自己二十四个兄弟,出走滁州,建立起自己的朱家军。朱文正和自己有着血缘关系,又是他所有养子中年纪最大的,自然就是朱家军的核心人物。至正十九年,朱元璋将枢密院改为“大都督府“,任命朱文正为大都督,节制中外诸军。可以说,这个任命能看出,朱元璋对自己这个亲侄子是多么的信任。可以说,这个职位,除了朱元璋,就是他朱文正。
至正二十三年四月,朱元璋把几乎把精兵强将都带走了,临走之前留给朱文正的武将只有邓愈,赵德胜,薛显。谋臣只有郭子章,刘仲服。陈友谅看到北边元朝内讧,朱元璋带着所部精锐兵马要和张士诚在安丰死拼,自己这是夺回洪都德最佳时刻。于是,陈友谅倾其所有兵力,直扑洪都而来。然而奇怪的是,知道陈友谅要发兵攻打洪都,一向靠谱德朱文正却突然变得不靠谱起来。他开始变得玩世不恭,留恋于烟花柳巷之地,莺莺燕燕,吃喝玩乐。很多重要的事情,都交给下面人打理,自己只是随便看看。
邓愈每次看到朱文正这样,只能摇头叹气,没有办法啊,这个人是朱元璋的嫡系亲属,官职比自己又高,后台太硬。只可怜了和他一起守城的诸位将士,只能坐着等死了。
四月二十三日,陈友谅的汉军到达城下。朱文正面对强敌,事先已经让守城的大将各自带着队伍进入自己的阵地。朱文正则自己带着两千士兵做机动,随时支援。对于这场战斗的细节我就不一一复述了,大家只要知道一点就明白这场战斗打的多惨烈,朱文正以不到万人的军队,牺牲了十四名将领,足足抗击了陈友谅的军队长达八十五天。可以说这场战斗的胜利,为朱元璋未来安丰和鄱阳湖大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对朱元璋能在内战中崛起,建立起大明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要不是朱文正凭借着不足万人的恶军队,将陈友谅军队消耗大部前提下,就靠朱元璋的实力想在鄱阳湖战胜陈友谅绝无可能。
也因为这一战,朱文正在军队中建立起来绝对的地位,成为了朱氏政权中最闪耀的新贵。凭借着绝对的军功,以及血液中最苗根正红的血统,朱文正迎来的自己人生的高光时刻。然而,朱文正的出生却大大限制了他的发展。毕竟从小为了生存四处奔波,又是苦出生。无论是素质,文化,甚至心胸都无法承担这样的身份。
果然,没过多久朱文正就开始犯傻了。至正十九年六月初二,朱文正作死一般的竟然嫉妒大将徐文达的军功,竟然向朱元璋打小报告说在攻打安庆的时候,徐达不听自己的将令,贸然的出兵,就是为了赚取军功。徐达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朱元璋心里很清楚。而在安庆战场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朱元璋的密探早就将事情的原委报告过来。一个是自己的亲侄子,一个是自己的心腹爱将,朱元璋为了保持军中的和谐,只能将此事冷处理。
潘阳湖之战胜利之后,朱元璋询问朱文正要什么奖赏。朱文正客气的说“叔父如果大业将成,侄儿还愁什么富贵?叔父不如将爵位金银赏给其余众将”。朱元璋听到朱文正如此说,很是欣慰,觉得朱文正很懂事,所以就真的没有赏赐朱文正。朱文正本来只是客气一番,但是没有想到自己的亲叔叔竟然当真,还真的就顺坡下,这让本来就小心眼且贪婪的朱文正怀恨在心。于是朱文正就开始了自己疯狂的一些列作死行为。
《明实录》记载,朱文正在镇守江西的时候,江西的官员特意写了一份奏疏给朱元璋。说朱文正经常抢夺民间美貌女子,还将自己的床榻用龙凤之饰。不但如此,朱文正还逢人就抱怨自己的叔父对他不好,不给自己分封应该的军功,对自己承建。如果这样的话,自己还不如去投奔张士诚。
对于这个奏疏,我就非常的奇怪,前面说他强抢民女,中间没有任何过渡,后面就直接说他直接埋怨朱元璋,这里面有什么逻辑吗?感觉抢夺民女这个事情都是陪衬,后面他说朱元璋的坏话,才是重点。其中,最后一句更是莫名其妙,按察使李饮冰怎么知道朱文正要谋反投靠朱元璋。他有真实的证据吗?在王世贞的《合山堂别集》中,就记录了一份朱元璋写给自己外甥李文忠的家信,信中中朱元璋自己写到:朱文正的行为越来越过分,有人到按察司告状,他就把人家舌头割了,还杀这儿个人的全家。还在江西强奸人家的妻女。朕下令禁止去张士诚那里买盐,但是他私自立下批文,到张士诚处买盐再私自贩卖……随后又列出了朱文正诸多劣行,不过也都是一些倒买倒卖勾当。最后朱元璋还总结一句:(朱文正)诸多的行为,不仁不孝,我生闷气,但是也说不得很多。
这份家信中,朱元璋其实非常清楚朱文正的诸多恶行,而且这些恶行,别说这么多,如果要是一般人,就一件事情,恐怕死十次都绰绰有余,更可况是落到那个将“狡兔死,走狗喷“演绎到淋漓尽致的朱元璋的手里。可见,朱元璋对这个侄子,那是真的喜爱。
然而,随着朱文正荒唐的事情做的越来越多,甚至阻扰朱元璋在江西,开设专门的督察百官的按察司,让朱元璋怒不可遏,长时间内心的杀意终于绷不住,决定要处死朱文正。就在这关键时刻,朱元璋的原配夫人马氏出面劝阻对朱元璋说”文正虽然有点教宗,但是在平定太平,占取南京,坚守江西,使陈氏不能渡,有着巨大的战功。再说了,再怎么样,也是骨肉至亲,还真的要他性命吗?“虽然朱元璋在后来占领应天后,一直不断的取小妾,但对于这个原配,跟随他多年的郭子兴义女马氏,却是一直比较尊重的。于是朱元璋就网开一面,将朱文正免死,贬为庶人。要知道,这可是朱元璋啊,能从他的刀下跑出来的,真的没有几个。
从大都督沦为庶人,地位的巨大差距,让朱文正更加难以忍受。他觉得,自己为叔叔卖命,结果到头来却是这样的结果。于是,在朱文正的心里,这个叔叔冷酷,残忍,一点都不念亲情。既然你不仁,就别怪我不义。你还别说,也亏这个朱文正想的出来,他竟然在江湖上找了一个懂茅山纸人整人法,用纸做成假人,上写上朱元璋的生辰八字,用钉子钉上。是的,你没有看错,的确是看似不可思议的巫蛊之术。然而,要知道在当时,人们可不认为这是迷信或者骗人的伎俩,而且还非常的相信。
不过,朱文正蠢也是蠢在这个地方,朱元璋没有杀他,给他贬为庶人,其实就是要好好的警告他,让他有所收敛。除此之外,朱文正在军中混迹多年,在军中也很有声威,朱元璋必定会对他有所防范。果然,朱文正的巫蛊之术,很快就被派来监视他的人报告给了朱元璋。朱元璋知道后,再次要杀他,此时,又是朱文正的婶婶救他一命,马氏对朱元璋说,文正只是脾气比较刚烈,恐怕不会做这样的事情,再说了,你的嫂子,文正的亲妈还在,看在你嫂子的份上,就饶了文正这一回。朱元璋听了马氏的话,又一次放过了自己的侄子。
这次对朱文正的惩罚,就是将他遣送到老家濠州,让他去给祖先看看坟守灵。可以说,这是朱元璋对朱文正最后的一点亲情。朱文正此时表现出来的,的确是解释一句现在很流行的话,不作死就不会死。在回乡之后,朱文正还合手下的人谋划要去投奔张士诚。结果手下的人,立马就把这个消息传给了朱元璋。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事不过三。这次别说是马氏,哪怕是朱元璋的岳父,亲爹来,都没用了。
可是,从之前的历史资料来看,哪怕这样,朱元璋也没有立即下令处死朱文正。而是亲自审问朱文正。也是这次审问,在资料中显示,审问的时候,甚至出现朱文正和朱元璋的对骂。而也是这次对骂,真正的激怒了朱元璋,使得朱元璋在赐死朱文正的时候,对他罪名的定义为”逆天之罪“。
那么什么样的事情,能称为逆天之罪呢?究竟朱文正和朱元璋对骂的内容是什么,才会让朱元璋痛下杀心杀了自己心爱且唯一的侄子呢?